張瑞
摘 要:本文針對于安徽沿淮淮北地區小麥包括遇旱難出全苗、春凍、低溫凍害、春雨誘發病害以及龍卷風強對流天氣引起的小麥減產狀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優化策略,重點放置在小麥栽培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進而形成小麥抗災與高產同步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抗災;高產同步技術;研究與應用
安徽沿淮淮北是我國小麥主要生產區域之一,主要在我國南北麥區過渡帶,氣候復雜多變,經常出現播種遇旱以及一些環境因素產生的災害,氣象條件的惡劣嚴重制約著小麥產量的提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上述問題中雖然應用了較多的單項技術,并以物化形式解決,但是這種方式既增加成本,又難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應當全面分析小麥產區的多年氣象資料,進而對小麥品種結構進行調整,耕作栽培創新技術,杜絕上述災害發生的環境條件。
一、案例分析
(一)資料與材料
該案例所用資料來源于沿淮淮北麥區氣象局氣象觀測站。
(二)方法
經過分析整理30年氣象資料中溫度、光照、降水以及蒸發量的變化規律,結合小麥生長發育進程和土壤水含量變化規律,進而確定適應品種的條件與相應的栽培技術,本文針對于2016年到2019年太和縣皮條孫鎮土壤墑情監測點不同土壤耕層相對含水量(%)。對來自河南、山東、河北以及安徽省近30個半冬性品種進行試驗篩選,確定適應安徽沿淮淮北氣候資源與土壤條件的小麥品種,進而通過大量試驗和品種展示,對品種生育進程、抗性高產的生理機制以及蟬聯進行分詞,遵循農機與農藝結合的思路,以測土配方施肥養分數據庫為基礎,實施秸稈全量換填、養分資源管理和基肥正位深施技術,觀測砂姜黑土的肥力變化以及氮素化肥養分的利用率。
(三)結果與分析
經過大量的試驗和分析,近些年安徽沿淮淮北降水量有所增加,其中6、7、8月份占全年的60%左右,9~12月份期間降水量會逐漸減少,小麥在生育期降水大約為350~450mm之間,由于降水不均勻,會產生季節性干旱現象。針對于上述中3年數據研究表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0~20cm的土壤大多處于相對含水量為80%以上,進而能夠保證種子所需要的土壤水分條件。10月中旬土壤表層墑明顯處于下降趨勢,0~20cm土壤層土壤相對含水量處于71.22%~75.04%之間。根據小麥主要生產區的氣象部門近10年的降水量和土壤水份蒸發量數據表明,除了7月份之外,每年4~10月份之間土壤水份平均蒸發量都遠遠大于平均降水量,一般在9月底和十月上旬土壤墑情充足,但是由于氣溫高、水分蒸發較快,會使土壤表層失墑迅速,砂姜黑土的耕層毛細管段磊,在小麥播種時,落籽層的適墑施加只能維持在10d左右,因此這個時間也是對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最佳時間,所以該地區的小麥播種時期應當從過去的十月中旬提前到十月上旬,進而抵御一些受旱的不利因素,突破小麥種植技術新的瓶頸。
但是在小麥種植期間需要對病蟲害問題進行關注,找到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并及時應用,在雙重技術的培育下提升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二、小麥栽培抗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高產種植技術
首先,需要科學選種,結合小麥種植區域的土壤、降水量等情況,選擇適合當地品種的小麥進行種植;另外還需要考慮到小麥品種的抗病性以及抗倒伏能力,盡量選擇根系發達、植株粗壯的小麥品種,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以及倒伏現象的發生概率,提升小麥產量。其次,需要對土壤環境進行改善。小麥生長對土壤要求極高,所以為小麥提供優良的土壤環境使實現小麥產量提升的重要基礎。第一,需要確保小麥種植土壤肥沃,保證其養分供應;第二,需要保障土壤水份,滿足小麥對土壤水分的需求,然后對小麥生長土壤做整地處理,為小麥生長創建更好地環境;第三,需要對土地進行深耕處理,深度控制在20~25cm之間,提升土壤肥力以及土壤的物理性能,促進小麥根系健康發育。最后,需要加強栽培管理。栽培管理主要是從灌溉、施肥以及病蟲害方面入手,如果外界降雨量不足以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則需要對小麥進行灌溉,結合小麥的生長情況以及土壤水分含量情況科學灌溉,避免水分過多導致積水,造成小麥倒伏。同時春季時期小麥容易發生病蟲害,因此需要注意科學防治,保證小麥生長質量。冬季需要進行深耕管理,提升小麥抗倒伏能力,做好小麥的除雜草工作,避免小麥生長營養缺失。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病蟲害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的替身,因此要不斷完善加強病蟲害防治技術,保障小麥的健康發展。第一,白粉病的防治。白粉病一般發生在小麥葉片上,主要呈現圓形病斑,并且病斑呈現白色,隨著時間推移病情加重之后,病斑會逐漸變為淺褐色,影響小麥植株健康發育。一般白粉病會在空氣濕度較大的條件下進行傳播,在雨季時期發生概率較高,因此需要選擇科學方法預防白粉病的發生。首先需要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小麥品種,另外可以在每公頃的小麥種植土地上應用20%粉銹寧乳劑50g混合60kg清水進行噴灑防治,可以在小麥抽穗前期進行噴灑,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掌握藥量,提升防治效果。第二,銹病。銹病一般會在悶熱潮濕的環境中通過空氣傳播,在雨季發生概率較大,對此病害的防治首先需要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小麥品種,另外需要控制土壤濕度,保證水分能夠滿足小麥生長需要并且可以有效防治銹病的發生。如果銹病一旦發生,可以采用每公頃25g禾果利可濕性粉劑混合50kg清水進行噴灑,可以有效防治銹病的產生。第三,蚜蟲。蚜蟲主要侵害的是小麥的莖部、穗部和葉部,尤其是在小麥灌漿期間危害極大,因此為了降低蚜蟲的危害,需要在灌漿前期對其進行防治,主要手段是以藥物為主,每公頃用50mL含有125%的蚜螨清乳油混合70kg清水進行噴灑,進而防治蚜蟲發生,保障小麥產量和質量。第四,麥葉蜂。麥葉蜂是小麥生長過程中常見的蟲害之一,對其防治需要對土壤進行深耕,直接沙溪土壤中的越冬幼蟲,同時小麥輪作也可以有效降低麥葉蜂的產生概率,還可以利用化學藥品進行防治,每公頃用40mL含有50%的鋅硫酸乳油混合50kg清水進行噴灑,可以有效防治麥葉蜂的產生。
三、結束語
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以及小麥高產和抗病蟲害技術的闡述,為了保證小麥的健康成長,需要對小麥所生長的環境和土壤進行分析,經過對氣象條件的研究,選擇適合小麥生長的栽培技術和抗病蟲害技術,進而實現小麥高產、高品質的生產目標。
參考文獻:
[1]魏娟莉.小麥高產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新農業,2019(21):17-18.
[2]宋來梅.淺析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9,39(17):119-120.
[3]黃景懷.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J].農家參謀,2019(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