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
【摘 要】 基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媒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獲取渠道,而隨著媒介的廣泛普及,媒介信息朝著多元化、泛娛樂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其中高價值內容與不宜傳播內容并存,倘若高中生進行媒介的過多接觸,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關鍵詞】 媒介? 高中生? 負面影響? 過度接觸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手機、平板電腦等媒介得到廣泛的普及,不僅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轉變,并改變了人們進行媒介接觸的習慣。而高中時期作為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學生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和思想價值觀并未完善,極易受到媒介不良信息的影響。也正因此,進行媒介過度接觸對高中生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至關重要。
一、高中生媒介使用特征
依據問卷調查的開展,對高中生媒介接觸、媒介認知進行分析和調研,選取某高校學生為調查對象,為學生進行調查問卷的發放,其中調查問卷共250份,其中有效卷為245份。
(一)媒介接觸行為
在不同媒介接觸方面,傳統媒介的接觸呈現出大幅度下降的趨勢,超過80%的學生不會對報紙、廣播等媒介方式進行接觸;超過20%的學生很少進行電視媒介得到接觸;而針對手機媒介的接觸,其占比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超過97%的學生進行手機媒介的接觸;超過70%的學生會經常接觸電腦媒介;超過80%的學生每天都會接觸手機。也正因此,體現出當前受到高中生歡迎的媒介為移動手機。
而針對媒介使用目的的調研,就發現其中以音頻視頻娛樂為目的的學生超過80%;以社交聯絡為目的的超過73%;以游戲為目的的超過57%;以資金獲取為目的的超過40%;以學習資源獲取為目的的超過35%。
(二)媒介認知與媒介接觸特征
縱觀當前高中生對媒介的接觸與認知,其主要特點表現為:(1) 學生會對手機表現出高度的依賴,主要用途是進行社交活動和娛樂,目前學生的主要接觸媒介就是手機;(2)雖然手機成為當前學生的主要接觸媒介,但是大部分學生對手機的功能缺乏認知,并且在媒介信息獲取過程中極易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在信息理解和判斷方面無法進行正確抉擇,極易導致學生的心理思想受到影響。
二、過度媒介接觸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一)孤獨癥
基于網絡、信息、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迎來巨大的發展契機,而這些社交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互動交流平臺,但是部分學生癡迷于利用手機與網絡對象進行交往互動,對身邊的事物漠不關心,對周圍的伙伴、朋友和家庭所忽略,導致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逐漸養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無法與現實生活中的人構建穩定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在生活中失去人際網絡的高中生,極易導致抑郁、孤獨等現象的出現。
孤獨癥的產生,與學生的人格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相較于普通學生而言,內心敏感、自卑、抑郁的學生自身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極易可能受挫,而在網絡人際交往過程中,學生可以得到充分的滿足。此外,由于學生長時間沉迷于網絡人際交往中,會讓學生對現實生活產生失望、冷漠的心理,這就導致學生更不愿意進行現實處境的改變。
(二)網絡成癮
所謂網絡成癮,是指個體無節制地花費精力和時間用于網絡上,而長時間的網絡過度使用,會導致個體出現人格障礙、異常表現、心理障礙等現象。網絡媒介因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所以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社交體驗和游戲娛樂,進而會對學生產生新穎的感官刺激,提升學生的滿足感,進而導致高中生沉迷于網絡之中。而針對網絡成癮而言,同樣與學生人格基礎之間存在較大的關聯,倘若學生自律能力較差、穩定性差、敏感內向,極易導致學生對網絡產生依賴之感。另外,造成學生網絡成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家庭因素,若學生長期缺乏家庭教育,極易導致學生出現網絡成癮的現象。
(三)人格障礙
高中階段不僅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更是學生人格塑造、品行養成的關鍵階段,此階段中學生的人格和觀念尚未得到完善構建,而倘若學生在此階段受到網絡匿名、網絡虛擬的影響,會導致學生在心理發育過程中形成不一致的網絡人格,導致網絡人格障礙的產生。而網絡人格障礙主要分為沉溺型、偽視型、情感型、攻擊型、發泄型、悖德型和閉鎖型等類型的人格障礙。與此同時,因網絡具備虛擬性和隱匿性的特點,所以高中生在網絡世界中可以改變身份和性別,可以在網絡世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和人物。而學生在網絡世界中的這種體驗是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獲取的,這就使得獲取無與倫比的滿足感,極易導致學生產生認知錯亂,迷失自己的身份,出現“現實我”與“網絡我”二者相互矛盾和沖突的現象,使得學生產生網絡人格障礙。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生倘若對媒介過度接觸,極易導致學生形成人格障礙、孤獨癥以及網絡成癮等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甚至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鑒于此,應側重對學生心理教育的強化,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媒介接觸習慣,避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麗敏.媒介過度接觸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分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24):15-17.
[2] 楊麗敏.移動終端過度接觸對兒童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J].華夏教師,2019, 121(01):80.
[3] 劉裕,張媛,唐薇.媒介不良接觸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J].中國特殊教育,2014(10).
[4] 申屠文強,劉自恒,高技.微博媒介接觸對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的影響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4(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