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寶
我喜歡這個命題。這個命題也是我多年思考的對象和追尋的一個目標。教育,從來就與榮華富貴無緣;教師,從來就是與艱辛和困難相伴的一個行當。可是,古今中外,仍然有著一群又一群人執(zhí)著與此,孜孜不倦。他們在追尋著什么?養(yǎng)家糊口,這樣說固然沒錯,但這應該只是皮相之說,無疑矮化了他們工作的意義和心底的情結;薪火相傳,這樣說肯定沒錯,但這應該只是一種客觀的效果和評價,未必是他們職業(yè)秘密的合理解釋。也許,平平淡淡的教學生活中自有一種特別的樂趣縈繞心懷,讓你欲罷不能。
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海”是什么?我們看到的未必就是地理意義的“海上”。合理的解釋可能只是一個比喻,真正能夠安放那顆躁動的心魂之處。孟子說,人生有三樂,其中一樂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不是天下英才姑且不論,對于教書育人之樂趣是說到極處了。于是,不禁想問:教育,到底是什么?教師,到底意味著什么?
曾經認識這么一位同事。其敬業(yè)精神、工作態(tài)度、教學業(yè)績堪稱表率,領導、同事、家長有口界碑。然而,閑聊中發(fā)現,她卻對自己的這份職業(yè)“怨”得要命。不是怕苦,也不是嫌累,就是沒“勁”,完全就是憑著一份強烈的責任感年復一年地“扛”著。也曾見過這樣的同行,把上課當享受,下課常常哼著歌走回辦公室,如果哪節(jié)課上得不開心,就會悶悶不樂地發(fā)呆,一副悵然若失的樣子。如何發(fā)現教育之美,怎么理解教育之美?教育之美,應該說就是教育規(guī)律之美,就是生命健康成長、和諧發(fā)展的成人之美。理想的教育必須著眼于人,著眼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著眼于教師的發(fā)展。一個活潑、開朗、友善的教師,更能成就教育之美。
一、學會用心,讓心和教育一起走
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舞臺就是課堂,我們要把心思放在課堂上,課堂如何生動,要讓自己先“沉”在備課中,“浸”在上課中。例如:我在教學How much is it?這個句型時,為了讓學生掌握詢問價格的表達方式,我布置了一個商品競拍任務。活動過程是這樣的:
1. 設置一個競拍的情境,讓學生將自己所要展示的物品作為競拍對象。例如:書、文具、詞典……;
2. 教師請出示物品的學生做競拍主持人;
3.主持人用英語介紹自己要拍賣的物品。例如:Everyone, please look here, I have a... It's very nice. 等等。
4. 教師邀請感興趣的同學用“How much is it? ”來詢問價格;
5.學生報出自己認為合適的價格,以此來練習數詞。例如:5 yuan, 11 yuan...
一堂生動的英語課,老師就是一個出色的導演、優(yōu)秀的舵手、天生的演員,如果沒有課前的用心、課中的投入指揮帶動,學生就難以跟著一起“浸”在氣氛中,就體現不出教育之美。
二、學會愛心,讓心和教育一起走
有個同事分享了他的故事。有一次,這位老師請一位女同學上黑板寫出現代文閱讀的答案,女同學的字寫得工工整整,答案清晰。老師在講評的時候,心情愉快,對女同學進行了一番表揚,那位女同學似乎有點不好意思,羞紅了臉。于是,這位老師脫口而出:“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班的李丹非常漂亮,真的,不是漂亮,是非常漂亮。”同學們忍不住哄堂大笑,說:“老師啊,你才發(fā)現啊。”李丹更害羞了……老師笑著說:“看來,你們還不是那么笨。”那一節(jié)課一晃就過去,可這位女同學的成績卻越來越好,當年考了一所理想的大學。其實,這位老師運用了一種教育機智。在高三硝煙彌漫的課堂上,一個男教師真誠地贊嘆一個女同學的美,的確是神來之筆,讓大家精神為之一振,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fā)了拼搏熱情,鼓勵了先進,更重要的是可能拉近了老師和全班同學的情感距離,成為同學們永遠難忘的美好記憶。不虛偽,不矯飾,不做作,不為什么,就為“美”本身。如果教育讓我們忽略了美,這樣的教育還有什么意義呢?
三、學會耐心,讓心和教育一起走
教育是塑造人的過程,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注意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的個性和素質。在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需要學生有崇高的人格和理想、很強的獨立性和好奇心、堅定的創(chuàng)造動機和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鍥而不舍的求新精神和求知欲,堅韌頑強、百折不饒的創(chuàng)新意識等。作為老師要有耐心,從初一年開始,我就問學生一個問題:What do you want to be? 他們志向很多,有想當科學家、老師、醫(yī)生的,我當時給他們下了一個課題:Whether you can be or not, you should work hard from now on and prove it! 我對他們提了一個要求:每天或每個星期必須從各種途徑獲取至少一個與他預想的職業(yè)相關的描述,但必須是in English。直到初三畢業(yè)時。每當有學生抱半途而廢的想法或有這樣的苗頭時,我都會鼓勵他們:比如愛迪生為電話的研究窮其精力,最終卻因為認為電話無實用價值而放棄研究。而貝爾僅僅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把螺母旋轉了四分之一角度,卻成功了,貝爾靠的就是永不放棄的個性。名人效應在孩子們身上是很見效的,但也需要老師的耐心。教育的美在于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所追求的,就是讓一個個生命個體具有成長和發(fā)展的最佳空間和最優(yōu)環(huán)境。
發(fā)現教育之美,不是要“拉大旗作虎皮”,在一片荒墟和荒蕪中構建新的學科大廈,而是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發(fā)現教育之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應該由此出發(fā)再往前走,走向對教育的熱愛和眷戀。教育之美不是要在美學枝頭繽紛著花,而是要在教育的沃土上生長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