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所有企業的影響都是一樣的,只要市場還在,(影響)
只是時間問題。”3月10日,董明珠在其個人自媒體上發布了視頻講話。
“只要市場還在”——董明珠點出了中國企業的信心根基。
4P理論的創始人杰羅姆·麥卡錫(Jerome Macarthy)在其《基礎營銷學》中給“市場”的定義很明確:有一群具有相同需求的潛在顧客,他們愿意以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來換取賣主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這樣的商品或服務是滿足需求的方式。
以麥卡錫的理論看我們目前的市場狀態:
在B2C。在線零售異常火爆;線下零售的基礎商品供不應求;物流鏈也應接不暇;
在B2B。盡管,各業曾出現短暫停滯,但中國的疫情已經被有效控制,企業生產正在加速恢復,另外,由于海外疫情進入爆發期后,各國,特別是歐美對于“中國制造”的相關防疫、醫療、生活、消費必需品等,出現了強烈的求購需求。可見,我們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都還在。
從企業角度,不同體量的企業在承受疫情影響,以及后續的情況方面,肯定會有所差別,但我們相信大部分中小企業能夠挺過來。
事實上,同樣遇到不可抗力,大企業的困難比中小企業更多。首先,大企業所負的社會信托責任更大,如果采取休克療法,則會影響上千,甚至上萬以上員工的家庭生活;其次,由于企業的生產和服務,均依靠龐大的社會供應鏈組織在運轉,而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停滯,供應鏈就會停擺,進而導致違約,影響到業績;最后,“大象轉身”牽一發而百動,內部的組織系統、運營架構、管理流程等等,很難快速應變。
相比大企業,中小企業其實更容易即時響應。疫情期間,知名的餐飲公司西貝曾宣告現金流只能維系三個月,為此引發了輿論同情。但是,西貝很清楚,外界的同情無助于其改變自身經營的困境,于是決定全力發展外賣業務。疫情之前,西貝開通外賣業務的門店只有100多家,但截至目前,這個數量翻了一倍。現在西貝線上營收占總營收80%以上,其線上發展路線已經完全打開。
那么,比西貝體量更小的餐飲企業,是否應該學習西貝的經驗呢?不僅可以,而且可行。因為餐飲消費市場沒有變化,消費者口味多樣化的需求還在!
當然,行業、企業各有各的特殊性,如果有一些小企業實在挺不過去,可以采取休克療法,其后再選擇重新創業,因為中國的創業環境、創業機會、創業市場仍然存在,可以謀取新的機會。不過,還是應該多反思、多總結,多學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