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婉文
2019年7月,浙江女孩章××失聯事件發生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留守兒童,因社會經濟發展而形成的這一特殊群體再次進入公眾的視野。留守兒童由于生活在一個缺失父母親陪伴的特殊成長環境里,從而出現了一系列留守問題兒童。
一、現狀
1.學習狀況
兒童生性好動,普遍缺乏自制力。在實地家訪調查中,我們了解到臨時監護人存在著重監護輕教育的普遍現象。親朋好友作為臨時監護人要承擔繁重的農業勞動和繁瑣的家務勞動,因此,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導致他們學習成績普遍低下。除此之外,爺爺奶奶 、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由于思想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封閉和陳舊,對孩子明顯存在著放任溺愛的傾向。這些孩子由于祖輩等臨時監護人驕縱,往往學習觀念淡薄。據有關調查,有47%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41%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兩者合并可以看出留守兒童占學困生的比例偏大,而只有10%的學習成績較好,學習成績優秀更是鳳毛麟角,比例只占到2%左右。
2.品行狀況
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和自信心方面明顯的不如非留守兒童,如情感冷漠、自暴自棄、自卑軟弱,喜歡嘩眾取寵故意搗蛋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等等。 監管缺失,行為失守。 留守兒童行為上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放任自流 不服從老師和臨時監護人的管教;目無法紀,違反學校紀律是家常便飯,例如,晚上偷偷外出上網,徹夜不歸,通宵達旦地看手機、玩游戲等; 留守兒童一般自控力較差,如果臨時監護人監管不力的話,學習行為和日常行為比父母在家時表現明顯變差。
3.人身安全狀況
留守兒童人身安全近來也引起大眾的注意。“章子欣們”的出現絕對不是偶然,“章子欣事件”也不會消失。臨時監護人如果安全監護責任不到位,缺乏防范意識,留守兒童往往容易受到溺水、車禍、觸電等意外事件的傷害。有的留守兒童則成為不法分子或者同齡人欺負和侵害的對象。例如,某校的四位留守學生在炎炎酷暑私自到水庫泄洪河道游泳,險些發生溺水事件,出動公安消防營救;某女學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獨自一人居住,無人監管,在周末的晚上經常出入娛樂場所; 在路邊小巷,我們經常看到滿載著小伙伴的小司機開著摩托車飛馳而過……中秋佳節, 一名初一學生趁探親訪友之際私自騎摩托車發生車禍造成悲劇,至今還躺在醫院。 該校一學期就發生因兩起留守兒童騎摩托車造成的車禍意外。這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場景都時時刻刻的提醒我們:留守兒童并不安全。
4.性心理發展狀況
愛與歸屬感是人類的第三層次需要。由于留守兒童在父愛或母愛或父母雙重關愛的缺失,導致他們對異性充滿幻想或者心目中已有特別喜歡的異性,性意識萌動普遍早于非留守兒童1-2歲,留守兒童戀愛需求和性需求的程度普遍強于其他兒童。這是由于留守兒童常年缺乏父母陪伴,在情感心理上產生了真空;他們無可避免地把愛與被愛的需要轉向了異性。據觀察,有部分留守兒童會私下傳播黃色視頻,會私下議論或利用微信與心儀異性私聊、約會。留守兒童正常的需要如果沒有被正確地加以引導和疏通,將會導致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了對性更加強烈的渴望和興趣。由于他們無法正確看待自己青春期的欲望和沖動,也缺乏正確的引導,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沖突和矛盾,在行為上也更加容易釀成嚴重的過失。
二、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留守兒童教育是當今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可避免問題,而且將長期存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艱巨的綜合系統工程,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各司其職,通力合作。下面僅從學校教育層面談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一)學校層面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艱巨的綜合系統工程,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關注,因人施策,通力合作。下面僅從學校教育層面談談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1.學校提供寄宿,統一管理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是實行寄宿制,即將他們統一安排在學校住讀,由學校進行統一管理,加強對留守兒童學習行為習慣和心理問題的介入和糾偏。學校寄宿的集體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削弱留守家庭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對于他們的成長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校已經將寄宿制度納入到學校的發展規劃中來。在上級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計劃投入2000萬在2022年將本校建成全寄宿制學校,優化學校育人環境。在現階段,本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共提供床位462張,共462人在校住宿。學校提供太陽能熱水,二十四小時飲用水,安全衛生的餐飲,專職的生活老師,專門的領導和部門管轄內宿。如此一來,寄宿生活有效的解決了留守兒童生活無人照顧、學習無人輔導、情感無人陪伴、安全無法保障的困境。寄宿生活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的群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對于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有正面的影響。
2.學校建立系統的留守兒童檔案
學校對留守兒童建立專項檔案管理。每學期開學報名之初,學校德育處會留守兒童進行調查摸底,進行登記,詳細記載留守兒童個人的基本情況以及他們父母的通訊地址、電話、工作地點和工作性質,通過問卷調查和詢問他人的方式摸清學生的思想、品行、學習和生活情況,隨時根據了解到的情況更新補充檔案內容,便于實踐跟蹤管理。學校應為生活困難的留守兒童辦理貧困生補助或幫助其獲得其他方面的資助。學校還應和村委會、婦聯等建立聯系,便于在留守兒童發生意外的緊急情況下調動各方力量幫助他們。平時學校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偏愛,以達到教育管理好這類學生的目的,防微杜漸,嚴格日常行為管理,
3.學校開展各種教育幫扶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生活
學校不應停留在片面強調教學成績的低級層面,而應該對留守兒童要在班會課、校會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使他們自尊、自立、自強,幫助他們做到知法、守法,引導他們安全、平穩地度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他們的健康、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本校在2018年的5月與廣州市的中大附屬外國語實驗中學開展了城鄉學生研學社會實踐活動,而在2019年的十月本校將帶領18名留守兒童中大附屬外國語實驗中學學生結對子交流。本校還積極每年開展研學活動,讓留守兒童自己去觀察世界、感受世界,也深深領悟到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進而體諒父母,樹立學習的目標。每年本校都舉辦英語節、體藝節、讀書節、科技節、紅色文化教育、禁毒教育專題講座等活動,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留守兒童的生活。學校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發展留守兒童的興趣和愛好。讓每個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有事可干,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二)教師層面
1.教師加強心理學方面的學習
留守兒童遠離父母親,而跟更上一輩的爺爺奶奶又缺乏心理上的溝通和關愛。因此,我們應優先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心理學理論的支撐,而心理教育工作的專業性強。有條件的學校最好能配備1-2名專業心理輔導老師。作為農村學校暫時不具備這個條件,因此,教師本身只能努力成長成為一名心理輔導老師。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參加有上級部門組織的專項培訓、自學、網絡學習(講座、案例)等方式不斷武裝自己,才能在工作中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去解決留守兒童的各種心理問題。同時,在留守兒童的教育過程中遇到難題也可以在教師之間彼此交流、學習,促進共同成長。
2.教師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社交工具共建家校兒童溝通新模式
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雙方缺乏溝通,出現了教育的真空地帶。如何消除真空地帶?“微時代”的來臨——微信、微博、抖音等網絡手段就表現出了它們存在的積極意義。教師應分別建立專用與家長交流溝通的班級公眾號和微信群,讓留守兒童的家長和臨時監護人關注公眾號和進入微信群。教師精心打理班級公眾號和微信群,定期推送育兒文章,推送學校、班級活動的文章;推送反映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的圖片、視頻。這些推送內容既有文字又有圖像,讓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長們及時了解自己孩子情況,實現家校共同教育。
微信、抖音、QQ等社交平臺的普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外務工的父母及時地將自己的心情、感悟和工作生活細節發布到朋友圈,并配以優美的文字說明;可以把孩子的照片保存在手機中,把自己對孩子的思念和關心配上相應的圖片發布,也可以將自己的生活的點滴拍成抖音或快手視頻發布。當孩子看到這些圖片、文字和視頻,對父母在外工作的生活會有所了解,體會父母的不易,從而拉近和父母之間心理距離。
3.教師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留守兒童是“缺愛一族”,教師要給他們“補愛”。教師愛學生越深,學生就越容易接受你的教育。教師在自己領導的班級里營造和諧有愛的氛圍,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讓留守兒童留戀自己所在的班級和學校,愿意和教師傾訴煩惱,消除留守兒童因家庭不完整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教師對留守兒童的愛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對生活自理能力差的進行指導:對情感缺失的進行心理關懷;對學習差的進行輔導等等。
教師是留守兒童的最好的傾訴對象。定期找留守兒童談心——可以是面談也可以是QQ、微信聊天。盡可能消除留守兒童的戒備心理,讓“留守學生”有可以溝通和傾訴的對象,排查和疏導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同時,教師還可以充當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橋梁,有問題從中調解,讓父母和孩子無障礙交流。
留守兒童作為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特殊而普遍的社會現象,作為中小學校現階段能做的就是關愛留守兒童,把更多的關愛與呵護給這些孩子,調動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努力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營造出濃厚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氛圍,最終實現讓農村留守兒童健康茁壯成長,不讓他們成為社會的潛在問題。
參考文獻:
[1]范先佐.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的調查分析及政策建議[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6).
[2]潘李春.淺談農村學校如何做好留守兒童教育[J].青春歲月,2013(24).
[3]鄭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探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