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文婷
【摘要】高考是學生學業的重要分水嶺。多年來,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會各行各業對高考的重視程度高于任何形式的全國統一考試。竭盡所能地讓高中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進入理想高校,是家長們和老師們的任務之一。語文作文在語文學科的高考試題中所占分值較高,語文老師和高中生充分關注,積極備考,必然能在作文領域獲得高收益和高回報。基于此,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探究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備考的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語文;作文備考
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成為教師教學實踐的重要指導思想,整個教育行業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于高中語文教師而言,傳統單純重視課內知識傳遞的教學思路不復存在,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和詞匯積累,注重學生長期發展和綜合素養的提升。高中生經由多年的語文系統學習,在詞匯量方面儲備充足,經由多年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學習,對人生也有獨特的感悟。在高中語文作文備考中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色彩,積極備戰語文作文,往往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新課改對高中語文作文的新要求
第一,基于多角度觀察生活的寫作。高中生經由多年的學習和生活,具備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基本能力,對自然社會和個人的人生也具備一定的思考,新課改高考作文提出的新要求中強調學生要具備多角度觀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素養,能理性思考問題并分析問題。基于此,語文老師在引導高中生積極備考語文作文時,需要下意識地培養學生感悟生活之美的能力和習慣,將日常生活的真實體驗在個人的思考和加工下,變成有生命力的作文素材。
第二,基于積極向上和正能量的寫作。高中生作為即將成年的青年群體,需要對個人的觀點和看法負責,積極傳遞科學和理性的精神。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倡導真實、健康、積極的寫作主旋律,但部分學生在表達個人的想法時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縝密的表達。語文老師需要倡導學生個人的寫作核心觀點,必須積極向上且能教育和鼓舞他人,能傳播和弘揚正能量,堅決杜絕在高考作文中有消極情緒、批判社會主義和侮辱先烈等錯誤的價值觀出現。基于此,在備考作文的過程中,語文老師需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表達觀點,具備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和對錯區分能力,實現積極向上的文章寫作。
第三,基于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新課改背景下強調學生在寫作時基于個人的特長和興趣,實現個性化的寫作和創意化的表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多思考,多表達。近幾年的高考作文以倡導自主擬題為主,鼓勵學生寫出有新意、有創意的文章。基于此,語文老師帶領學生的作文備考實踐中,不能以模板限制住學生的寫作發揮,而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特長和興趣,給予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往往能寫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優秀作品。
第四,基于多樣文體訓練的寫作備考。學生在備考階段不能集中在一種文體形式的寫作練習中,而是要做到面面俱到,合理應對。進行論述類文章的寫作時,需要廣含評論、隨感等文體形式;進行實用類文章的寫作時,需要廣含提要、自薦書、讀書報告等多文體的內容;進行文學類文章的寫作時,需要廣含詩歌、散文等文體形式的內容,讓學生涉獵多樣文體的學習并學會自評自改,未來在工作和生活中必然能應用到文體訓練的內容,關乎學生長遠發展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新課改下高中語文作文備考策略研究
第一,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正視社會熱點。近幾年的新課標高考作文傾向于對社會熱點問題和社會世道人心的關注,作文命題的實事性色彩突出,是激發高考生認真寫作、表達觀點的重要方式。例如,2013年高考北京卷高考作文是“文學家與科學家探討愛迪生與21世紀的手機",就是源于2013年5月17日莫言、楊振寧與范曾在北大進行的對話,2019年高考全國語文卷是基于北京冬奧會倒計時1000天的主題寫作等等,在語文作文備考時多以社會熱點話題和材料為基礎組織學生討論和表達真實感受。語文老師針對學生的書面表達或語言表達給予點撥和指導,可以讓學生在面對此類話題的作文要求時學會整理個人的寫作思路,科學表達個人的觀點。
第二,引導學生強化文體,凸顯文體特征。語文作文備考過程中需要強化文體練習教學,凸顯各個文體的特征。新課改下的語文作文評分細則中明確指出,要具備嚴格的文體意識,倘若是議論類文篇就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的議論性文字,倘若是記敘類文章則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記敘性文字,否則即“四不像”的文章。整體而言,摻雜記敘和議論且難以分清文章的文體的作文分數不會超過40分。例如,高中語文必修2“親近自然 寫景要抓住特征“的寫作練習中,組織學生展開寫景類作文練習時,要讓學生學會細致地刻畫和描繪景色,明確文體的特征和寫作的亮點。強化學生的文體意識,是在面對“文體不限”的作文要求時能具備構建全文的意識,正是學生寫作基本功練習的重要表現。
第三,引導學生積累素材,豐富人文積淀。一是語文課文中的內容是素材積累的重要資源,回歸教材則回歸能力本位,這是新課改下高考的一大趨勢。例如,高中語文必修四中《雨霖鈴》一詞中“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將此句應用在表述離別之情的寫作中,實現學以致用。將在課文中所學的至理名言和典型人物融入到個人的寫作當中,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和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表現。二是組織學生觀看課外經典美文并做好積累筆記,整合個人課外閱讀過程中有價值的、能融合到個人寫作思維中的佳句佳段,做到生動且淋漓盡致的詮釋。三是引導學生積累社會熱點素材,多在時事學習中獲得啟迪和思考,實現人文積淀。
第四,融合學生自改和他人批改作文的方式。他評主要包含師評和同學評,語文老師要結合寫作任務和學生的寫作思路發現學生寫作過程中需要改進的部分,實現對學生問題的針對性指導,才能在查漏補缺中提升寫作能力,實現有針對性的語文作文備考;同學評則是實現作文互評,在同齡人的視角中發現作文的問題和漏洞,吸取他人的評價意見。例如,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五“學習寫得有文采”的內容時,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誰的作文最有文采、最華麗,給出評價的意見并評出最佳作文,形成榜樣作文的引導力量。讓學生自我評價作文,是要讓學生談談個人的作文是否符合邏輯,是否有明確的觀點,是否運用合適的素材等等,在自我評價后不斷修改和完善個人的作文,在精雕細琢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的高考語文備考需要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思想,有針對性地做好作文備考工作,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強化對文體的認知,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在自改和他改中不斷提升學生寫作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國光. 緊跟時代訓練思辨 提升思維強調應用——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作文述評[J]. 語文教學之友,2020(02):06-08.
[2] 楊娟. 深度學習背景下高考語文備考策略[J]. 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0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