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華 李文靜 姜小華
2019年9月20至23日,由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承辦的全國第七屆教育倫理學術研討會在吉林大學召開。來自吉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湖北大學等70多所高校與教育機構的160多位專家、教授和一線教育工作者齊聚一堂,圍繞會議主題“新時代教育倫理、師德建設與教育現代化”進行了深入的學術研討,會議收到學術論文95篇,彰顯了新時代教育倫理學理論拓展與實踐關切的勃勃生機。本文擬從以下四個理論層面對本次研討會主要觀點進行述評:
一、新時代教育倫理與教育現代化
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黨的十九大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部署。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向全黨全國全社會發出了加快教育現代化的動員令。教育是人類的道德實踐形式,教育發展是一個國家的德政工程和倫理事業。在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征程上,教育倫理不能缺席,要與時俱進地發展,并在發展中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1教育倫理是教育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支持性資源”
教育是興國之本,是為國家和民族開辟更加美好生活的神圣事業。中國倫理學會教育倫理專業委員會會長、上海師范大學王正平教授在大會主題發言中指出,我國的教育現代化事業越是向前發展,越是需要新時代中國特色教育倫理的正確價值引導。“尊師重教”“立德樹人”“教育公正”“教育仁愛”“教育創新”“教育平等與自由”六大新時代教育倫理核心價值理念,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教育活動的根本價值追求,體現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根本利益訴求和基本道德精神。把新時代教育倫理核心價值理念融入教育制度、教育政策設計,不僅能為我國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提供合理的道德精神支撐,而且也為我國的教育現代化事業做出科學的倫理道德引導,保證教育利益目標的合理性和道德上的正當性。陜西師范大學董輝副教授認為,現代文明意義上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普遍性意義上的超越性品格和永遠面向未來的前瞻性理想的教育。推動教育現代化,要求新時代教育倫理觀念建構以及實踐展開。為此,必須在反思批判的基礎上,結合變革著的當代世界以及當代中國社會的教育現實,著眼并始終貫徹“教育是通向人類美好生活的通途”的教育價值理想,著眼健康生命與健全人格養成,以創制、引領新的文明形態的氣度,創建“美好生活”本位的現代教育倫理建構。
2教育現代化呼喚新時代中國特色教育倫理學
推動教育現代化,需要追問什么是好的教育,如何把好的教育落實到實踐中,也意味著呼喚教育倫理學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發展。上海師范大學晏輝教授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教育倫理學研究也經歷了發軔、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其中尤以王正平教授主編、眾多專家參與撰寫的新編版《教育倫理學》為最高研究成果。在已有成就基礎上推進教育倫理學研究,必須實現建構性原則和指導性原則的統一,實現理論與現實的有機統一,處理好學術描述史與學術批評史的關系,處理好地方性知識與全球性知識的關系,等等。在南京森林警察學院糜海波教授看來,建構一種綜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在理論基礎上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思想根基,把馬克思主義的道義論、功利論和德性論融入教育倫理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南,在研究視野上面向中國、世界和未來,在研究內容上突出傳承性、發展性和時代性,在價值取向上堅持“以人為目的”的教育倫理為基準,在道德實踐中堅持一元價值導向與多元價值取向相統一,從而全面提升新時代教育倫理學的學科功能和實踐效益。
3教育現代化關鍵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能否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關系到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成敗,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未來。與會學者一致認為,為了全面實現包括學生、家長利益在內的全社會教育利益,必須大力倡導“立德樹人”這一最根本、最重要的教育倫理道德理念,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最根本的價值訴求和倫理原則。首都師范大學蘇寄宛教授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既根植于中華民族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又彰顯著鮮明的時代特征,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湖南科技大學羅建文教授認為,勞動和勞動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不論是教育體制的改革與創新還是社會文化輿論的有所作為,不論是我們的社會關注還是個人的品行修養,都應當將熱愛勞動和勞動教育列作人生的第一教育內涵。合肥工業大學丁慧民教授也認為,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富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責任擔當、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傳承。山西財經大學謝慧峰副教授和王冬景老師基于全球化、多元化、物質化、虛擬化等對教育的沖擊,強調“立德樹人”責任必須落實到位,堅決克服唯升學、唯文憑、唯分數等頑疾,實現課堂育人、實踐育人、紅色教育育人、網絡育人等協同發展,加快教育能力現代化。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李文靜也認為,“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善的德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教育領域的改革發展需要教育倫理“在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的現代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在改革發展中也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和困境,需要教育倫理層面的學理研究和價值引導,推動教育走上健康的現代化之路。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劉宏森教授基于概念史的梳理和反思,認為“素質教育”的提出是黨和國家直面中國教育事業發展中的種種現實問題,關于21世紀社會發展對教育要求的一種積極回應。然而,素質教育事實上沒有現成路可走,都要人們根據當時當地社會發展和個體生存發展的需求,進行大膽嘗試,亟須無數教育工作者的參與、努力和作為。山西財經大學王素萍副教授和白雪英老師認為,功利觀念和西方普世價值觀的影響,以及社會道德倫理的缺失,造成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異化”現象嚴重。有必要以教育倫理為指引,推動教育生態化治理,即遵循教育發展規律,遵從教育教學規律并將生態學思想、理念、方法等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培養人的思維及綜合能力發展,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生態化轉向。上海師范大學王中男博士后則針對學習評價進行深入反思,認為“分數世界中人的主體性的迷失”是學習評價價值觀“有分無人”的嚴重后果,而這一后果又會相繼引發個體層面的自由危機、創新危機,社會層面的單向度化危機、未來發展危機。因而,在“價值觀念”上,應從“分數本位”走向“素質本位”;在“操作方式”上,應從“唯分取人”走向“分中有人”。
二、新時代教師倫理與教師發展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有好的教師倫理,才能有好的教師;有好的教師,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師做的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需要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立德樹人、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在社會深度轉型的當下中國,教師應當以怎樣的道德人格為自我發展指向,應當如何厘清職業責任的邊界,應當如何讀懂和擔當新時代的新使命新任務,既是發展中國特色教師倫理學的核心議題,也是當代中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實踐課題。
1新時代教師倫理建設要以教師為本
教師倫理是教育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教師倫理建設理應圍繞教師、關心教師、提升教師,把教師的主體積極性作為推進教師發展的基石。上海師范大學王正平教授認為,尊師重教,切實提高教師的“三個地位”,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偉大事業必須倡導和落實的首要教育倫理道德核心價值理念。中山大學李萍教授和童建軍副教授認為,教師人格是教師倫理中重要的內容。他們基于規范倫理學和德性倫理學兩種視角對教師人格進行比照性探究,提出教師人格的解釋必須回歸到德性倫理的話語。從而,教師提升人格的目的不是外在法則或功利的訴求,而是實現“是其所是”的渴望,是對教育內在利益的獲得。他們還進一步指出,對于教師而言,只有懷有對教育的信仰之情、對教師職業的敬畏之心、對學生的尊重之意,才可能生發出真正的關切、寬容、平等與正義等美德,才可能建立師生間以關切交換愛戴、以寬容贏得理解、以平等換取信任、以正義收獲尊敬的和諧關系,才可能成就偉大的教師人格。上海師范大學晏輝教授也認為,教師倫理是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在實現教師使命、履行教師職責時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體系、優良品質以及必須遵守的教師道德規范體系的總和。盡管制度倫理、社會輿論和媒體倫理對于教師倫理而言無疑起著嵌入和滲透的作用,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決定著教師之觀念、情感與行動,但教師倫理的形成、養成和運用卻完全取決于教師自身。新時期教師倫理要在道德人格基礎上實現四個統一:德性與規范的統一、德性與幸福的統一、行動與行動者的統一、自律與他律的統一。
2新時代教師倫理建設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
以文本和實踐形態存續下來的中國傳統教師倫理思想是發展當代教師倫理的重要資源。杭州師范大學王凱教授回顧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教師專業倫理的探索,認為當時是以模仿美國為主,其目的是加強教師專業團體建設,采取自下而上的制定程序,訂立教師底線行為準則,以期實現教師專業團體自律。這是中國學者研究教師專業倫理規范的開端,是中國第一次從專業團體的維度研究師德,促成了中國近代第一份成文的教師專業倫理規范的訂立。但不可忽視的局限在于,他們一味地模仿美國,缺乏本土研究,尤其對中國傳統師德觀沒有繼承與轉化。閩南師范大學景云教授認為,修己安人、治國平天下的“為己”之學奠定了中國傳統學人為學之基本致思路徑。“為己”之學確立了學的主體價值、基本進路和最終理想追求,其核心理念是一種內求的自覺、自化,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心系天下蒼生的德性品質。中山大學張瓊認為,王安石提出的“陶冶而成之”的教育倫理思想,從“教之有道、養之有道、取之有道、任之有道”四個方面系統論述了教師與教學內容的選取、人才的教育、選拔和任用方式。其中,“養之有道”從自然情欲、道德禮儀和社會法律出發,提出了“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的教育模式,既考慮了受教育者物質需求的合理性,亦考慮了道德禮儀的個體內化,同時兼顧法律的外在約束,從而形成了一套符合人的成長規律和學習規律的有效教育模式。
在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以教師倫理建設推進教師發展,既要不忘本來,也要吸收外來,善于繼承和借鑒。人民教育出版社穆建亞副教授從關懷倫理學中汲取理論支持,認為教學關懷論將教學倫理的規范、美德、語境和情感范式有機地整合了起來,實現了對傳統教學倫理研究范式的超越。上海師范大學黃素珍博士借助韋伯的“信念”和“責任”兩個核心概念,構建信念倫理與責任倫理,進而在這兩個視域中反思和建構作為教師倫理根本要素的行為正當性的基礎和終極之善,并通過康德的“實踐理性、判斷力、道德評價的層次”等概念為論證模型,針對教師倫理的困境復雜性和職業獨特性,在底線倫理與教師角色倫理之間建立恰當的教師行為的評價基準和規范性期待。因而,教師倫理絕非是教師獨自承擔的道德責任,教育相關各方也必須在認可這種普遍正當性評價前提下,在各自所承擔的角色上具體運用不同的理性能力,以共同尊重和維護教育的終極之善。東北師范大學劉靜副教授認為,在教師倫理建設的“底線”與“高標”之間,還存在著一個迫切需要完善的倫理空間,需要規范與德性相融合的倫理進路。在建構教師倫理規范的同時,應當把教師倫理的道德主體還給教師本人,重視“教師德性”和“師德榜樣”的德性引領作用,為教師倫理從外在規范上升為內在德性提供可能性,從而在教師的實踐活動和德性的實現活動中,逐漸培育成為“有德性的好教師”。
3新時代教師責任認知和使命擔當呈現出新內涵、新特點
責任的認知和界定是影響教師行為判斷和選擇的前提。廣州大學蔡辰梅教授認為,在社會深度轉型的當下,“出于責任并合乎責任”應是教師具有的完整責任認知。這要求教師個體同時考量教師責任動機的理性具備和責任效果的主體性判斷,并能完整體現教師之善。就教師完整責任認知的實踐培育而言,教師個體的自我責任認知診斷及道德反思是其主體性基礎,專業道德培訓對完整責任倫理觀念的塑造是其所需要的專業性支持,職業生活境遇的改善以促進教師主體性責任擔當意識的確立是其所需要的外部條件。華東師范大學卜玉華教授對《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準則》第四條進行深入解讀,強調教師要在落實教書育人責任上下功夫。具體包括:教師要“立德樹人”,立“為民之德” “為師之德” “為人之德”;要堅守教育的基本使命,促進學生身體、社交、智力、情感和道德的發展,有計劃、有系統地幫助學生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要關注學生個體潛能的發展,了解和尊重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要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尊重學生的意見、想法,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教學相長。河北師范大學馬季老師對中小學教師責任倫理現狀進行調查后發現,我國中小學低學段教師所承擔責任的育人化傾向明顯,高學段教師所承擔責任的知識化程度更深;中小學教師能夠較好地完成與日常的教學活動緊密相關的責任內容,但是責任落實的深度亟待強化。
教師是社會文明的傳播者、示范者與引領者,其工作不只是具有教育價值,還有社會意義。山東師范大學車麗娜教授基于教學的社會價值及人文價值,提出新時代教師應該培育社會理性、承擔社會責任的看法,具有社會理性的教師能夠主動追求教學生活的真意,能夠在教學生活中堅守合理的價值并智慧地行動。要克服教師社會理性缺失帶來的教學問題,就需要重新點燃啟蒙之光,去確立教學認識的社會基礎,增強教學價值的社會體認,并積極介入社會生活,承擔教師應有的社會責任。華中師范大學季軒民博士認為,教師良知作為教育改革進程中的催化劑,是實現教學自由、擁有教學勇氣、彰顯學術良知的推進劑。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參與者、改善教育現狀的發起者、改革決策制定的參與者、學生利益的守護者。
三、新時代師生倫理關系的嬗變與開新
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的相互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師生關系形成于教育過程,又反作用于教育過程。有好的師生關系,才會有好的教育。當今社會,教育技術的應用和嵌入、社會轉型與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正在影響和改變著師生倫理關系,引發了諸多全社會關注的教育倫理問題。與會專家學者聚焦熱點問題,從教育倫理學的視角深入探究和研討,為推動構建良好的新時代師生倫理關系提出應對之策。
1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使師生倫理關系面臨挑戰
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不啻為一場教育革命。它不僅已經在逐漸改變現有的教學和管理模式,還將沖擊教育過程中長期形成的諸多教育關系,尤其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倫理關系。浙江師范大學李建華教授和王果博士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術一方面改變了教師對知識的占有,進而瓦解了“我-它”的權威服從關系;另一方面削弱了師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處于極其不平等的位置,打破了“我-你”的契約平等關系。但不管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中如何應用,教師應始終堅持對學生的責任,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不肆意地使用技術去監視和控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而學生也應堅持對教師的責任,不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師某些職能的取代就輕視或無視教師的存在。教師和學生彼此對于“他者”的責任獲得更為緊密的生命聯系和成長,才能平衡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師生主體性的削弱和控制,進而形成“他-我”雙向共生的新型師生倫理關系。上海大學博士生伏志強基于教育公正的關切對于人工智能的影響進行考量,認為教育智能化既有正向效應,也有負面影響。智能技術在學校教育領域應用廣泛,如個性化學習、虛擬導師和教育機器人等智能化方式,促進了教育公正的發展;但同時也會由于“數字鴻溝”“算法歧視”“偏應試化”趨向而削弱教育公正。具體到師生關系層面的影響而言,教育智能化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彌補因學生學習基礎的參差不齊而帶來的不公正影響,同時也將教師從傳統的備課、上課和批改作業的煩瑣工作中解放出來,能更多地針對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出具體的指導。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生史若琳也認為,面對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在教育世界引發的革命性變化,教師不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種教育資源,還要將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統一起來,在專業領域的知識占有之外給學生展示更豐滿或完整的教師形象,展現獨特人格魅力。
2改善師生倫理關系有賴于各方面形成合力
師生關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具有“教育善”的人際關系。進入新時代,如何建立和完善符合時代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的師生倫理關系?與會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湖北大學靖國平教授和張慶宗副教授認為,構建師生道德成長的“共同體”,“師德”建設與“生德”建設缺一不可,不可偏廢。當前存在的師德建設“單邊化”傾向、師德建設與“生德”建設失衡現象,弱化了學生在師生關系中的道德責任和義務,特別是“近師、親師、尊師、敬師”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對師生關系中“生德”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相應的管理制度設計及其有效的行動措施亟待加強。有必要認真考慮如何認識和把握“以學生為中心”、如何認識和落實“還師道以尊嚴”、如何構建“互助型”師生道德發展機制等議題。華中師范大學孫永敏探討了教師影響力對促進學生發展、改善師生關系的重要作用。教師權力的膨脹導致師生關系的異化、學生發展的扭曲以及班級生活的變形,使得教師影響力陷入困境。化解這種困境,有必要發掘教師非權力性影響力在教育活動中的價值。廣東財經大學江傳月教授等人分析了當前我國師生關系中不友善現象的成因,提出發揮教師、學生、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力,共同構建友善師生關系的對策。浙江傳媒學院李耀鋒副教授針對師生關系中的性騷擾、性暴力問題,提出要完善法律法規,明確師生關系交往過程中的法律邊界,以宣傳冊、行為守則規范指導,厘清師生交往可能僭越的底線。
3明晰教育懲戒權是當前實現師生關系良性發展的重要工作
教育原本含有“懲戒”的含義。然而,隨著西方一些教育理念的引入以及國人權利意識的增強,人們才開始對教育懲戒產生疑問。201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及:相關部門將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華東師范大學劉竑波副教授和碩士研究生秦鑫鑫認為,教師對學生懲戒的目的在于“戒”而非“懲”,教師懲戒的教育性是將“懲戒”和“體罰”或“變相體罰”區分開來的關鍵。懲戒作為學校德育的手段之一,是維持良好教學秩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學業成就發展的必要手段。落實教師懲戒權,要堅持教育指向原則、及時響應原則和細分化原則等校本工作原則。上海師范大學劉次林教授也對體罰進行了批判性的思考:首先要對體罰概念進行界定,避免概念泛化導致難以把握,對體罰要分類分層,反對非理性的、反教育的體罰;其次要直面教師和學生成長的過程,實事求是地看待體罰現象,規范和控制體罰的使用;教師還需要擺脫傳統師生關系的困擾,在尊重學生的基礎關愛學生;最后,通過對規范的分類,劃定違規程度的輕重,幫助教師基于事實施加不同程度的懲罰。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劉志芳、王亞文在評析現行功利主義懲罰觀和“贖罪論”懲罰觀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育人本位的教育懲罰觀,主張從受罰者出發,彰顯懲罰的本體價值和育人功能,可以促進受罰者人性和德性發展。為此,教師應該關注受罰者不良行為的原因和動機;注重懲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冷漠;盡量少用懲罰以及注意懲罰的倫理性。
四、新時代師德建設實踐的應有向度
教師隊伍建設是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工作。師之為師,以德為先。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將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師德師風建設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對師德師風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新時代師德建設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為基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用“大先生”“筑夢人”“系扣人”“引路人”等表現力極強的稱謂表達對廣大教師的殷切期望,提出“三個牢固樹立”“四個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等師德建設標準和要求。與會學者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論述內涵深刻又富有時代價值,對新時代師德建設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導作用,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重慶師范大學冉亞輝教授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論述思想深刻,內容全面,涵蓋面廣,主要涵蓋師德師風建設、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教師地位與待遇等支撐體系建設、教師職業權利和責任體系建設等領域,是新時代指導中國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思想,是對教師地位的歷史性再定義,也是對師德師風的政治高度的再定位。上海建橋學院李玢教授認為,課程思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全體教師提出的師德新要求。所有高校教師都應當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自覺提高政治站位,鍛造過硬的政治素質,厚植愛國情懷、愛黨情懷、愛生情懷,把“立德樹人”的理念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在崇德向善的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向善之德、奮進之德、家國之德、生態之德。廣東韶關學院徐廷福教授認為,努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總要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應當以身立學、以身立教和以德施教,努力提升教育活動的倫理水準。
2新時代師德建設要注重倫理支撐與制度構建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師德建設的歷史經驗,梳理師德建設的發展邏輯,是進一步推動新時代師德建設的重要課題。上海師范大學何云峰教授認為,縱觀中小學師德建設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其核心內容始終堅持著應有的倫理價值取向。師德規范背后的倫理支撐始終得到很好的堅持和貫徹。從職業倫理角度說,應該注重勞動精神的培養;從價值倫理角度講,必須把保障教育公平放在首位;從教育善的角度看,要把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師德建設的歸宿和目的;從主體性角度看,必須充分調動教師的師德自覺;從社會責任倫理角度說,師德建設是形成尊師重教氛圍的必然要素。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沈艷艷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我國師德建設研究在經歷了以服務政權及經濟為契機的初興階段、以推動教育改革為旨歸的發展階段,再到以提高師德水平為重心的深化階段之后,逐步形成了“以師為本”的教師職業觀,建立起“專業人”的教師形象觀,提出了專業倫理的職業道德觀。信陽師范學院楊建朝副教授認為,提升教師德性的舉措主要可以歸納為榜樣宣傳、培訓教化、制度建設三種方式。然而,從根本途徑來看,師德培育不可能通過樹立師德榜樣讓廣大教師學習來達成,也難以依靠延續傳統的道德培訓和教化來完成,只能依靠深入審視學校教育制度的倫理特性、完善旨在以人為本的正當規則體系來保障教師德性的持續提升。具有正當性的學校教育制度的完善是教師道德提升的根本支撐,是教師提升德性的基本保障。湖北大學李經天提出,推進新時代師德建設,要落實師德教育新要求,增強師德教育實效性;要發揮師范院校主體作用,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上海師范大學李艷艷副教授以上海市民辦高校為例,基于實證分析探索師德建設融入教師發展的路徑,認為推動師德建設,要建立長效機制,最大程度調動教師主體積極性。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生閔明認為,以法治的力量推動當代師德建設是可行且必要的。師德建設相關法規的制定,是明文規定教師所應當遵守的最低職業要求,使師德規范轉變成具體可實施的行為條例。
3新時代師德建設要廣泛汲取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
師德建設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是必要的,但作為“硬約束”的師德規則只能確保教師不做敗德之事,維持合格的道德水準。新時代師德建設還應當積極汲取傳統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推動教師涵養心境、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持續提升師德水平。廣西師范大學柳謙副教授對于將“常人”道德作為師德轉型路徑的看法深入反思,認為教師道德不應當走向以正常、平常、日常為表征的道德均質化和平庸化。教師負有自我超越的道德使命,要敢于挑戰世俗的庸常,選擇犧牲和非常規的付出,這不是缺乏自我意識,而恰恰體現了個體精神的豐盈。上海師范大學張永超副教授通過解析中國傳統學問中的“尊德性”與“道問學”,并結合蔡元培先生對“德性”“學問”的重新界定,提出一種新的大學師德觀。他認為,德性非空談口號,德性必體現于躬身行事中;大學應以研究高深學問為首要之師德。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德性在于高深學問之研究,并引導學生生發對于學問之興趣。“學問”之研究不是為了成就“圣人理想”,而在于發乎“愛智熱忱”的“探求真知”,研究學問而不廢德性,德性最終體現于責任、行為、學問中。南京科技職業學院高尚榮副教授探討了江蘇近現代以來的職業教育先驅者黃炎培、陶行知、葉圣陶、張謇、范旭東、呂鳳子、顏文樑等“蘇派職教”人物的師德思想,認為他們以教育為“大事”的師德定位,教育要有“愛心”的師德情感,以教育為“樂”的人生態度,對于新時代師德建設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南京曉莊學院李志兵認為,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促進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的精神工具,對師德建設具有道德規范價值、教育激勵價值。當前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中存在種種問題,可以用長征精神感召激勵青年教師堅定信念、愛崗敬業,潛心研學、嚴謹治教,勇于探索、開拓創新,團結協作、和諧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