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身強



摘 要:通過對中學體育課實施體能教學干預情況的調查,發現學生對自己體能水平認識不夠清楚。體育課上安排體能練習時間過長,運動強度偏低。身體素質不好,內容單一、枯燥無趣,怕出汗、苦和累是影響中學生體能練習的主要因素。為了提高學生體能練習效果和體質健康水平,要定期監測學生體能數據并分析,加強學校各部門聯系,體能教學實施“四性”,即方法針對性、方式趣味性、時間可控性、形式多樣性,體能練習要定時定內容。
關鍵詞:中學體育課;體能;教學;體質健康
一、研究目的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對學校體育工作明確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 [1]。體育課是促進中學生體能發展的重要依托,而當前體育課存在體能練習內容單一、練習時間少和強度小、學生個體差異考慮少、學生練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為此,本課題通過對上海市長寧區7所學校的中學生在體育課中實施體能教學干預的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當前中學生對參加體育課體能練習的態度和動機,體育課中學生參加體能練習的基本情況,以及影響中學生參加體能練習的主要因素和解決途徑,為提高中學生參加體能練習積極性、提高體育課質量、改善中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供依據。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課堂觀察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對自己體能水平的認識、體能練習的態度和動機、體能練習基本情況、影響體能練習的主要因素和解決途徑等。
本次調查對上海市長寧區7所中學(3所高中、4所初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50份,回收問卷65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638份,有效率為98%;其中男生313份,女生325份(見表1)。問卷的信度系數0.80,問卷的效度系數為0.90。
三、研究結果
1中學生對體能的認識
(1)中學生對自己體能水平認識還不夠清楚
對自己體能水平正確認識是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前提。通過對學生體能水平的調查,學生認為自己體能水平非常好和好的人數有285人,占44.67%;認為自己體能水平一般的人數有253人,占39.66%;認為自己體能水平不太好和不好的人數有55人,占8.62%。隨年齡增長,學生認為體能水平明顯提高和提高的人數有389人,占60.97%;保持的人數有171人,占26.80%;認為有些下降和明顯下降的人數有78人,占12.23%(其中高中男生占12.94%,高中女生占19.23%,初中男生占8.77%,初中女生占12.96%)。說明有部分學生對自己體能水平還不夠清楚,而隨年齡遞增,存在部分學生體能水平下降現象,其中高中生占比高于初中生,女生占比高于男生,這值得思考。
(2)中學生認為體育課體能練習非常重要
通過體育課中學生對體能練習的態度,可以獲知學生是否重視體能練習。通過對中學生在體育課中參加體能練習必要性的調查,認為非常必要和必要的人數為562人,占88.08%;認可有些必要的人數為70人,占10.97%;認為不太必要和不必要的人數為6人,占0.91%。這說明大多數學生認可體能練習的重要性。
通過對中學生體育課中進行體能練習有好處的調查,前三位依次是強身健體、促進生長發育(89.66%),腦體結合、調節身心(64.11%),運動樂趣、愉快感(54.39%)。體能練習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的調查,認為非常影響和影響的人數有426人,占66.77%;認為影響一般的人數有160人,占25.08%;認為不太影響和不影響的人數52人,占18.07%(其中高中生3人,占0.03%,初中生49人,占10.32%)。說明大多數學生能認識體能練習的好處,但有1/3的學生不認可體能練習可以提高體質健康水平,尤其少數初中生認為不太影響和不影響。
2中學生在體育課中體能練習的基本情況
(1)中學生在體育課體能練習中比較積極
體能練習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練習方法和提高體能水平,更重要的是了解體能練習的意義和形成自主健身意識。通過對學生體能練習積極性的調查,認為非常積極和積極的人數為485人,占76.02%;認為有些積極的人數為118人,占18.49%;認為不太積極和不積極的人數為35人,占5.49%。說明少數學生在體能練習中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2)中學生認為當前體育課中體能練習和學習動作技能安排合適
提高體能水平和運動技能都是體育課教學的目標,體能和運動技能相互影響。對學生體育課中體能練習與動作技能學習安排的調查顯示:認為非常合適和合適的人數為442人,占84.95%;認為有些合適的人數為73人,占11.44%;認為不太合適和不合適的人數為23人,占3.61%。說明大多數學生認可當前體育課中體能練習和運動技能的內容安排。
(3)中學生體育課中體能練習要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和競賽性
提高學生一般體能,尤其耐力素質和力量素質是練習的重點,在體質健康測試和體育課考核項目中必測耐力和力量素質。
通過學生對體育課中喜歡耐力練習方法的調查,位列前三位的依次是:自然地形跑(45.61%),定時跑(音伴)(40.91%),定距跑(25.86%)。說明學生喜歡有趣味的練習,而定時定距讓學生清楚跑多少時間或距離,體現針對性。通過對學生體育課中喜歡力量練習方法的調查,位列前三位的依次是:仰臥起坐(52.66%),引體向上(28.37%),立定跳遠(23.82%)。以上都是體質健康測試項目,也是體育課考核常常測試的項目。通過對學生體育課中喜歡速度練習方法的調查,位列前三位的依次是:各種短距離快速跑(58.46%),聽(看)信號各種快速跑(29.62%),小步跑(26.65%)。短跑也是體質健康測試和體育課考核項目。通過對學生體育課中喜歡靈敏練習方法的調查,位列前三位的依次是:聽(看)信號各種快速反應練習(53.29%),折返跑(47.34%),各種追逐游戲(39.18%)。說明跑的練習方法中要結合游戲和比賽。通過對學生體育課中喜歡柔韌練習方法的調查,位列前三位的依次是:坐位體前屈(57.99%),軀干柔韌(31.66%),立位體前屈(29.15%)。坐位體前屈是體質健康測試項目。
以上說明中學生喜歡的體能練習和考核測試有直接關系,練習方法要考慮趣味性、競賽性和游戲性。
(4)中學生認為當前體育課中體能練習時間過長,運動負荷偏低
體能練習必須保證一定練習時間,還要有中等以上的運動強度,才能讓學生身體獲得有效的生理刺激,促進體能發展。體育課中安排體能練習的時間,以40分鐘體育課為例,選擇最多是10—15分鐘,人數有155人,占24.29%;其次是35—40分鐘,人數有110人,占17.24%;第三是5—10分鐘,人數有104人,占16.30%。高中生體能練習時間集中在5—20分鐘的人數有126人,占77.30%;初中生體能練習時間在5—20分鐘的人數有251人,占52.84%;20—40分鐘的人數有224人,占47.16%(圖1)。通過個別訪談,發現在初中體育課中存在整節課都在進行體能練習的現象。
體育課后學生身體疲勞程度對學生提高體能水平和掌握運動技能有重要意義,如果一節體育課學生臉不紅、不喘息、不出汗,說明運動負荷偏低。體育課體能練習后感到精疲力竭、累的學生人數有254人,占39.81%;感覺有些累的人數有307人,占48.12%;感覺輕松和非常輕松的人數有77人,占12.07%(見圖2)。在觀察體育課和與個別學生訪談中,學生也認為上體育課不太累,而在測試后身體常常有不適的反應,說明當前體育課存在運動負荷偏低現象。
3身體素質不好是影響目前中學生參加體能鍛煉的最主要因素
要提高學生體能練習效果,必須了解影響學生積極參加體能練習的主要因素,通過調查,位列前三的主要因素依次是:身體素質不好(40.44%);內容單一,枯燥無趣(32.60%);怕出汗,苦和累(30.56%)(圖3)。高中女生前三位中包括怕受傷(37.18%),初中男生前三位中包括場地器材少(26.75%)。以上說明少數學生不認可“體能練習可以提高身體素質”這種觀點,導致不認可的主要因素包括思想、心理和客觀原因等方面。
4提高中學生參加體能練習積極性的途徑
(1)體育教師悉心指導對學生參加體能練習有積極影響
在體育課中教師講解體能練習的好處、不同體能練習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參加體能練習的積極性。通過調查發現,經常和較多受到教師指導的人數有531人,占83.23%;認為教師有些指導的人數有74人,占11.59%;認為教師不太指導和不指導的人數有6人,占0.94%。說明體育教師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在學生體能練習時能夠積極指導。通過教師的指導對學生積極參加體能鍛煉的調查發現,認為非常有影響和有影響的人數有534人,占83.70%,高中生百分比高于初中生;認為有些影響的人數有73人,占11.44%;認為不太影響和不影響的人數有31人,占4.85%。以上說明體育教師的積極指導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體能練習的積極性。
(2)合理的組織形式可以提高學生體能練習的積極性
體育課教學中合理地組織學生進行練習,必須考慮年齡、性別、教材、場地器材等因素。通過對學生喜歡的練習形式調查發現,位列前三位的依次是:分組練習(50.63%)、友伴練習(49.69%)、集體練習(43.26%)。男生最喜歡的練習形式是分組練習,女生最喜歡的練習形式是友伴練習。說明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性別及身心特點,結合教材選取合適的組織形式,更好地提高學生體能練習的效果。
四、結論與分析
由于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提高中學生體能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體能練習成為學生必修的內容之一,在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之一“運動能力”中,體能是運動能力的外在表現之一。 [2]結合以上調查結果,以下三點值得進一步討論:
1定期監測體能數據并分析,提高學生體能認識水平
目前國家每年都會要求學校上報學生體質健康數據,區級行政部門也定期組織體質健康數據抽測,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對體能的重視程度。筆者認為,在體質健康數據監測的基礎上加強分析,同時加強學校校長與各部門落實職責,體育組實施方案,教師改進教學。
首先,學校領導要定期召開體育專題會議,了解學生體育現狀,落實校長負責制。學校領導不能只看到學校體質健康數據排名,關鍵是確立學校體育工作目標,營造良好體育氛圍,引導學生重視體育學習,尤其關注體育在勇于挑戰、頑強拼搏等方面的價值;定期參加體育組會議,了解學生體育課、體育活動課、體育社團、運動隊訓練情況,了解影響學生體能水平的主要因素,協調相關部門,積極支持;還可以通過家長會,告知家長學生體育學習情況,讓家長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其次,體育組要落實專人負責體能數據分析,定期召開專題討論會,實施方案,完成學校體育工作目標。體育組結合學生體能水平制訂實施方案,統一測試,統一分析和集中討論。統一測試要做好測試項目、時間和人員安排;統一分析是對數據前后變化進行分析;統一討論是對數據中的問題相互交流,對有效的體能練習方式可以通過教學展示進行宣傳。
最后,體育教師要利用好體能數據,改進教學計劃。體育教師是最了解學生體能水平的,但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對“體能練習可以提高體質健康水平”不認可,學生的內因沒有調動。為了提高學生體能練習效果,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和體育學習經歷、身心發展變化規律,在教學計劃中有針對性地安排體能練習,如高中階段是發展學生耐力和力量素質的敏感期,就要安排提高這些素質的單元教學計劃。對學生個體,教師可以在體育課上有針對性地指導,對體質相對較弱的學生可以制訂計劃,督促其在課外體育鍛煉中練習。還要改變“考什么就練什么”的問題,讓學生全面提高體能水平。
2中學體育課中體能教學要有“四性”
體育課是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的主陣地,要提高體育課質量,提高學生興趣和練習效果,可以從體能教學“四性”方面落實,“四性”即練習方法針對性、練習方式趣味性、練習時間可控性、練習形式多樣性。
(1)練習方法針對性。學生喜歡的體育課中的體能練習方法,基本以體質健康監測和體育課考核項目為主,體現出針對性。針對性可以滿足不同體能水平、不同性別的學生需要,尤其在練習方法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結合學生實際提供針對性的練習方法。
(2)練習方式趣味性。體能練習比較枯燥,需要多次反復練習。要讓學生愿意參加體能練習,使練習方式具有趣味性是解決學生積極練習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在練習中可以采用:音樂輔助,如在高中階段發展學生心肺耐力,采用12分鐘跑為例,分3段,4分鐘一段;器材輔助,如在高中男生引體向上練習中,采用橡皮帶進行輔助練習,開始用阻力強的橡皮帶,隨水平提高減少阻力,提高學生練習興趣。
(3)練習時間可控性。從體育課中安排體能鍛煉時間的調查發現,體能練習時間過長,初中體育課中存在整節課進行體能練習的情況。與學生訪談中,學生認為10分鐘左右比較合適,最不希望整節課都進行體能練習。《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每節課最好安排10分鐘左右體能練習,包括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的內容。[2]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場地器材、學生人數和體能情況,合理設計練習時間。時間太少,學生不能獲得有效的生理刺激;時間太多,學生注意力、興趣和主動性會影響練習效果。
(4)練習形式多樣性。在學生喜歡體育課中發展體能的練習形式調查發現,男生最喜歡的練習形式是分組練習,女生是友伴練習。練習形式多樣性可以滿足學生新鮮感,吸引學生更加積極地參加體能練習,初中生的體能練習可結合游戲加比賽情境,高中生可結合比賽情境。
3中學體育課中體能練習要有適宜的運動負荷
適宜的運動負荷可以保證學生獲得足夠的與神經系統發育匹配的適宜的運動刺激,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課堂教學建議中提出練習密度不低于50%,平均心率應達到140—160次/分。[2]為了保證體能練習中有適宜的運動負荷,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體能練習要“以身體練習為主”
為了實現學生在體育課中“以身體練習為主”,首先,教師要“精講多練”,減少課堂停頓次數。徐燕平提出在體育教學中由于過多的課堂停頓(集中講解),減少了重復性練習次數[3],即減少了學生身體練習時間。其次,改進體能練習組織形式。采用學生喜歡的練習形式,如女生友伴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采用分組循環或輪換形式,如結合場地器材,學生分若干組依次完成規定練習等。
(2)體能練習要達到中等運動強度及以上
從對學生體育課體能練習后身體感受的調查發現,當前體育存在運動負荷偏低現象。主要原因是教師要合理安排體能練習,提高學生練習興趣和主動性等。首先,教師要備好課,預設運動負荷。由于不同項目教材教學中學生承受的生理負荷呈現差異,如籃球、足球項目學生的平均心率比較高,而體操、排球等項目學生的平均心率就比較低,教師可以增加補償性體能。其次,合理安排體能練習。結合教材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定練習內容、次數、組數和間隔時間,有條件可采用音樂。例如高強度間歇練習,設計20秒練習+10秒間隔休息(配音樂),4—6個練習內容,每個練習連續2組或循環,完成一遍4—6分鐘,共練習兩遍。也可以采用集體、分組和友伴結合的形式。
參考文獻:
[1] 郝平.切實強化學校體育工作 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EB/OL].http://www.jyb.cn/china/gnxw/201312/t20131214_563365.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徐燕平.飛燕平和——體育教學從“標桿”到“跨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