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疫情發生以來,新華社建立了抗“疫”評論專班工作機制,各部門的評論力量錯位發聲、協同發力,構建起多層次、多語態、多媒體的評論矩陣,積極以評論回應社會關切,為疏導社會情緒提供“導流器”,為舒緩社會心理提供“穩定器”,為破解現實問題打造“助推器”,為抗擊疫情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輿論氛圍。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對評論工作來說,疫情形勢下,評論報道的政策性、專業性較強,社會心理的敏感性、復雜性也很突出,還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這就要求我們精準把握形勢發展、敏銳把脈社會關切,不斷提高評論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
疫情發生以來,在社領導指揮部署下,新華社建立了抗疫評論專班工作機制,總社編輯部、新華網、新媒體中心、《新華每日電訊》《半月談》《瞭望》《參考消息》等各部門評論力量錯位發聲、協同發力,播發各類評論1000多篇,構建起多層次、多語態、多媒體的評論矩陣,把握疫情發展各階段的輿情特點加強議題設置,對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強化解讀,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積極回應、加強引導,推出一批過得硬、有影響的精品力作,為抗擊疫情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輿論氛圍。
一是加強對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宣傳解讀,著力強化顯政,為穩人心、強信心提供“壓艙石”
疫情暴發之初,對社會心理沖擊很大,焦慮、恐慌等情緒隨著疫情發展不斷蔓延。這個時候,讓受眾了解黨和政府正在做什么、還要做什么,防控疫情有哪些部署和舉措,對堅定全社會信心至為關鍵。權威觀點是權威信息的“龍頭”,社會公眾對政策信息的需求是首要“剛需”。越是在風急浪高的關鍵時刻,主流媒體越要敢于、善于發聲定調,把中央的大政方針解讀好、宣傳好,使之成為安穩人心的“定海神針”。
新華社對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重要部署、重要指示進行及時、深入、系統的解讀,組織播發《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責任》《把落實工作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同時間賽跑 與病魔較量》《防疫情不松懈 抓發展不動搖》等系列評論員文章40多篇,展現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和科學有力部署,凸顯“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價值導向,結合疫情防控的形勢發展和重點工作,向公眾普及防疫基本知識、提升防護意識,既講清楚“怎么看”,又明確“怎么做”,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系列評論員文章平均媒體采用超過300家次,最高采用超過1000家次,平均每篇在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過百萬,被各大門戶網站、“學習強國”平臺等廣泛轉載。評論部與音視頻部、新媒體中心通力合作,第一時間推出《決戰、總攻的動員令》《心在一起,戰“疫”必勝》《激發科技戰“疫”的硬核力量》等6期“學習快評”,以融媒體方式展現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疫”部署,有效釋放政策信號,為全民抗“疫”注入信心和力量,受到廣泛關注。系列“學習快評”每期瀏覽量均過億,總瀏覽量超過8億。

二是聚焦社會熱點,迅速發聲引導,為疏導社會情緒提供“導流器”,為舒緩社會心理提供“穩定器”
疫情是一面放大鏡,在社會高度關注之下,正能量看得更清楚,問題和不足也格外醒目,這些都是輿情的助燃點。有學者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輿論場的規模、強度,是中國接入互聯網以來的峰值。在涉疫輿情動態上,往往呈現燃點低、爆點多、傳播快、影響廣等特點,這對輿論引導如何把握時度效提出更高要求。新華社評論注重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對涉疫情熱點的引導基本實現全覆蓋,在報道實踐中突出了三個字:快、準、深。快,就是迅速發聲不失語;準,就是精準發力抓要害;深,就是深入思考有啟發。
針對一些地方抗“疫”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及時播發《用過硬作風打贏防控硬仗》《別讓形式主義消耗基層干部抗疫精力》《為抗疫一線的基層干部“降壓減負”》《填表開會嚇不跑病毒》《“表格抗疫”的形式主義要不得》等評論,剖析弊病、激濁揚清,結合中央精神提出建設性意見推動糾偏,為基層抗“疫”工作者加油鼓勁。聚焦捐贈物資分配、李文亮醫生逝世、大理截留口罩事件、疫情謠言、發“疫情財”、吃“野味”陋習等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事件和問題,播發《醫者仁心,如不滅的明燈》《生命的追問》《深深悼念!深深致敬!》《大理,你“欠理”了!》《截留口罩無理更違法》《捐贈物資的發放不能是筆“糊涂賬”》《嚴防謠言制造的“次生疫情”》《用法治革除吃“野味”的陋習》《懲治發“疫情財”的不法商家》等評論,態度鮮明,文風犀利,及時解疑釋惑、澄清是非、疏導情緒,在有效監督中傳播正能量,引發廣泛關注。針對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推出《精準穩妥推進復工復產》《一味“鐵桶陣”,實質是懶政》《疫情仍吃緊,扎堆很危險》《疫情不散,我們不約》《莫讓春運返程路成疫情傳播“溫床”》《防疫不誤農時,固本首在“三農”》《別讓復工企業陷入“死循環”證明》《限制復工別搞“一刀切”》《莫讓“拒鄂”寒人心》等評論,結合中央有關精神和部署要求,倡導精準施策、以人為本、依法防控,聚焦一些地方疫情防控存在的盲點和誤區、復工復產中的堵點和斷點,為把防疫和復工的“兩難”變為“兩全”提供解決思路和行動建議。在疫情全球擴散加快、外防輸入任務加重的新形勢下,推出《全球抗疫,刻不容緩》《大疫當前,當構筑聯防聯控之網》《抗擊疫魔,人類是我們共同的名字》《美方“甩鍋”于人的行徑令人不齒》《落實外防輸入重點任務》《外防輸入,把好每一道關口》《嚴防輸入,豈可任性》《隔斷病毒,不能隔斷同胞愛》《回家,就要有回家的樣子》《集中隔離必須一視同仁》等評論,展現中國推動全球抗“疫”合作的立場和擔當,批駁美國一些政客借疫情污名化中國的謬論,引導受眾理性客觀看待疫情形勢發展、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引導入境人員依法依規行事,配合做好信息報告、防疫檢疫、集中隔離等各項工作。
三是注重接地氣、彰顯人文關懷,圍繞社會各群體的需求、難處、困惑等積極設置議題,讓評論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破解現實問題打造“助推器”
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對群眾出現的一些情緒宣泄,我們要多理解、多寬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細致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導、解決實際困難。這不僅是做好疫情防控時期群眾工作的重要指引,也為評論工作更好地貼近人民群眾、提升報道實效指明了方向——一言以蔽之,評論要立足于“人”來做文章。
抗擊病毒,需要“新藥”,也需要“心藥”。驅除疫情帶來的心理陰云,涵養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是戰勝疫情的重要保證。在報道實踐中,我們組織推出《用理性戰勝恐慌》《疫情防控,不妨多些“換位思考”》《消除“恐疫”心理體察民生焦慮》《用科學的力量戰勝疫病》《信心是最好的“心理疫苗”》《臨大事,看靜氣》等評論,娓娓道來、以理服人,著力加強心理疏導,為社會心態注入科學、理性、堅韌、從容的正能量。在議題設置中,我們注重把目光投向基層、投向普通人,體會他們的不易和艱辛,為他們的所急所難發出呼聲,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給白衣天使以力量》《不安排雙職工醫護同赴一線,這個必須有!》《讓網課信號點亮農村學子夢》《讓社區防疫工作者暖心前行》《防疫物資保障,莫忘了走村入戶的基層干部》《日常醫療服務不能一關了之》《困難時期,拉小微企業一把》等評論,從民生角度觀照群眾的切實感受,設身處地為醫護人員、農村學生、基層干部、社區工作者、非新冠肺炎患者、小微企業從業人員等群體著想,剖析現實痛點和難點,就如何為群眾排憂解難提出合理化建議,富有針對性和人情味,引發廣泛的關注和共鳴。
四是發掘醫務人員、黨員干部、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講好中國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大愛故事,展現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以“暖色調”營造磨難壓不垮、攜手向前進的輿論氛圍
共情方能共鳴,走心才能入腦,好評論既要有力度、深度,也要有溫度。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疫”中,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不管是悲壯的故事,還是平凡的堅守,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人們熱淚盈眶而又深深震撼,這就是人民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以醫護人員為代表的抗“疫”群體,被譽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狀態、他們的境遇,一直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相當程度上重塑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英雄觀、偶像觀,向全社會注入了寶貴的價值正能量。把這種偉大的精神力量展現好、闡釋好,要求我們不斷錘煉“四力”,先入情后入理,用心去體會,用情去書寫,打造情理交融的評論報道。《隔離的是疫情,不變的是真情》《讀懂“戰疫”家書里的真情與大愛》《白衣如戰袍,字字見仁心》《抗疫英雄譜“點亮”新偶像》《按下“快進鍵”的平凡英雄》《致敬逆行者!致敬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這屆青年“守護力”,滿格!》和“‘疫’中人”系列漫評等,通過細節和故事展現真情大義,語言表達樸實生動,傳遞真情實感,激蕩著溫暖的力量,受眾紛紛評價評論“寫得實,情更真”“說出了我們的心聲”“讀了暖心”“讓人在寒冬里看到了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