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 以此次抗疫為例,本文將理念探討與案例分析相結合,指出面對突發疫情,主流媒體要完善信息公開、優化輿論引導,既要堅持正面報道、強化決勝信心,也要監督問題解決、回應社會關切,切實提升新聞輿論工作的有效性。此外,作者也分析了如何立足融合傳播平臺,講好抗疫故事、編織情感紐帶,為抗疫大局營造強信心、聚民心的良好氛圍。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牽動億萬人心、引發全球關注。經過近三個月的抗疫努力,3月19日,我國首次實現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零報告。當前,一方面,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另一方面,國際疫情的快速蔓延也使國內輸入性風險不斷增加,疫情防控任務仍然艱巨繁重。
回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主流媒體充分發揮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的重要作用,完善信息發布、優化輿論引導,深入宣傳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報道各地區、各部門聯防聯控的措施成效,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故事,匯聚同心同德、凝聚強大力量,真正做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提升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為全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出重要貢獻。
當前,我國媒介化社會進入了更高層級的發展階段[1],一方面,信息渠道日益增多,百姓的社會參與意識空前增長,另一方面,輿論場紛繁復雜,更易出現信息失序。因此,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流媒體要完善信息公開、搶占輿論高點,做到關鍵時刻不失語、重大問題不缺位,為防疫抗疫注入“強心劑”。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都明確要求,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應當及時、準確。在此次抗疫報道中,主流媒體的主動作為,化解了信息矛盾、平衡了社會心態,助力了抗疫大局。
其一是迅速。疫情當下,時間就是生命。主流媒體聞令而動,立即啟動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響應機制。1月22日,新華社在武漢成立前方報道指揮部,集結90多人報道力量,奮戰湖北防控一線[2];1月26日起,央視推出《戰疫情特別報道》,27日正式啟用前方演播室,設立“戰疫情·武漢直播間”。這一次,主流媒體與疫情發展“搶時間”,與網絡流言“爭先后”,通過大小屏聯動,前后方協同,精心設置議程、有序開展報道,形成了多層次、高密度、全方位的疫情防控宣傳矩陣,建立起了立體化、可持續的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體系。
其二是公開。回顧疫情期間的信息發布,從1月20日起,國家衛健委每天發布全國各省份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數據,做到疫情信息每日一報。人民日報與丁香園合作推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動態”,對國家發布的疫情信息進行數據整理及可視化呈現,直觀反映疫情動態和處置情形,讓公眾眼里有“圖”,心中有“數”。在防疫抗疫中,從國家發布到媒體傳播,都在力求通過及時、準確、易得的數據報告,清晰呈現實時狀況、突出反映重點問題,不僅為抗疫大局提供了強大有力的信息支撐,也最大限度尊重和滿足了人民大眾的知情權。
其三是權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群眾更多知道黨和政府正在做什么、還要做什么,對堅定全社會信心、戰勝疫情至為關鍵。主流媒體是中央政令上傳下達、黨聯系人民群眾的紐帶。通過新聞報道,人們不僅知曉了典型病例的傳播路徑和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也見證了10天建成火神山定點醫院的“中國速度”、了解了全國16個省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對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漢以外地市等多項保障。抗疫期間,主流媒體記錄了黨和政府如何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措施,構建起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的戰略格局,展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對于足不出戶、宅家抗疫的普通民眾而言,媒體成了人們的眼睛和耳朵,成為科學防護的知識寶典。在抗疫關鍵時刻,主流媒體以科學理性的態度,普及防疫知識、引導科學防控,號召全國人民共同構筑起了群防群控的嚴密防線。
一方面,創新手段,傳播正確知識。與其他突發事件不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需要專業的醫護知識。立足媒體平臺,傳播科學信息、引導健康生活,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一次,主流媒體擔負起了助力大眾防疫的職責使命。比如,總臺聯合國家衛健委宣傳司策劃制作了系列宣傳片,由央視主播以短視頻形式向全國人民推廣新冠肺炎的防疫知識;央視新聞以科普動畫形式,介紹口罩的使用方法、示范洗手的正確方式;還有各地的區域融媒體平臺,紛紛使出“十八般武藝”,讓防疫措施落實到戶、細化到人。當下,主流媒體不僅打通了防疫宣傳的“最后一公里”,也在普及健康信息、督促有效防護的過程中,培育了科學理性、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為匯聚同心圓、打好決勝戰奠定了基礎、做好了準備。
另一方面,擊碎謠言,倡導理性認知。置身信息化社會,多個輿論場相互交疊,新冠肺炎疫情面臨更加嚴峻的輿情考驗。疫情暴發之初,“飲高度酒能抵抗新冠病毒”“吃板藍根可以預防新冠病毒”等流言在網絡盛傳,許多民眾出現了“急病亂投醫”的恐慌心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事關重大、時不我待,必須發揮權威、專業的傳播力量以正視聽。為此,1月22日—29日,人民網《求真》欄目發布20多篇辟謠新聞[3];新華社與互聯網問答社區知乎建立了“這些關于新型肺炎的消息,都是假的”聯合辟謠專區……我們看到,在抗疫關鍵時期,主流媒體為擊碎疫情謠言、消除社會恐慌做出了努力,提升了社會大眾的信息辨別能力,構筑起了抗擊疫情的科學防線,真正做到了以大局為重、對人民負責。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每個個體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民眾關切度更高,社會關注度更強,更需要主流媒體踐行責任擔當。在抗疫報道中,既要面向國內開展輿論引導、強化決勝信心,也要面向國際介紹抗疫作為,展現大國姿態,還應以媒體之力,開展、實施建設性監督,全方位服務抗疫大局。
在“2·23”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宣傳輿論工作力度,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抗疫期間的主流報道兼顧了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以及時、正確的輿論,主動回應境內外關切,為防疫抗疫營造了良好輿論環境。
首先,立足國內,正確引導輿論。先要深入宣傳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迅速部署,全面加強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一領導。早在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就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此后,黨中央接連召開會議,做出重要部署。主流媒體利用新聞報道和評論專欄,第一時間對中央精神進行宣傳、解讀,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傳播”的轉變。進而,要營造團結穩定鼓勁的輿論局面。回顧抗疫期間的媒體作為,除了信息發布和權威解讀,還涌現出了總臺《春晚》的情景報告節目《愛是橋梁》、公益歌曲《武漢伢》等飽含大愛和力量的文化類抗疫作品。主流媒體將“硬信息”與“軟信息”有機結合,通過兼具權威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宣傳工作,對人民群眾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產生正向激勵,吹響了號角、鼓舞了士氣、昂揚了斗志,凝聚了團結一心、奮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其次,面向國際,率先發出聲音。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攜手應對。向國際社會報告中國疫情發展、分享應對與治理經驗,應該成為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在疫情暴發之初,我國外宣媒體主動出擊、先聲奪人。如人民日報時評專欄“望海樓”堅持“一天一評”,介紹中國抗疫的成效與經驗。面對有關“中國病毒”的無端詆毀,總臺CGTN下“先手棋”、打“主動仗”,第一時間制作雙語海報,以“我們會叫H1N1‘美國流感’嗎?不!我們更聚焦拯救生命”,擺事實、講道理,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如今,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正在積極向好,世界其他國家的確診病例卻在持續增加。據新華社報道,截至3月20日,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向82個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非盟提供援助[4];中國醫療專家奔赴伊朗、意大利等各個國家……這一次,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輿論場率先發聲,不僅是闡明了中國立場、報道了中國作為,更表達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加強抗疫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誠摯心聲,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姿態。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功能,也是新聞工作的重要內容[5]。在此次抗疫報道中,主流媒體不僅介紹了疫情處置的作為與成效,也認真聽取反饋聲音,通過新聞報道,回應民眾關切、促進問題解決,增強了輿論監督的建設性。
首先,助力黨和政府的社會治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關乎醫療救治,也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抗疫攻堅階段,重癥病人的轉運與救治是武漢主戰場的核心任務之一。2月9日,環球時報記者在采訪重癥病人轉運時發現,一輛轉運公交車載著30多位重癥老人,有些老人沒有座位只能站著,司機與病人之間沒有任何隔離措施,因道路狹窄、無人協調,車被堵在了路中央……記者一路跟隨拍攝、記錄轉運過程,通過深入調查、持續追問,對轉運事件發出了公開報道。2月10日凌晨,掌握這一情況的中央赴湖北指導組下達指示,此事必須徹查清楚,相關責任人必須嚴肅處理。疫情突如其來,在應對與處置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主流媒體以貫徹黨中央抗疫指示為宗旨,不躲閃問題、不回避矛盾,配合政府積極應對危機、推動問題解決、有序開展治理,做到了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相統一,為抗疫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了輿論保障。

其次,回應人民群眾的普遍關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在嚴防輸入階段,一條“澳籍華人女子返京后拒隔離外出跑步”的視頻在網絡傳播,“嚴肅查處”“絕不姑息”民眾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3月19日北京市公安局通過主流媒體將處理結果公之于眾:“注銷其居留許可,限期離境”。在互聯網時代開展輿論工作,既要主動引導,也要認真傾聽,主動同網民交流,與民意對話。在抗疫關鍵時期,主流媒體兼顧網上網下,深入體察民情、充分了解民意,助力黨和政府回應民眾關切,為抗疫大局掃除了信息疑慮、清除了輿情障礙。
立足多元平臺,講好抗疫故事,營造強信心、聚民心,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輿論氛圍,是主流媒體抗疫報道的題中之義。
疫情如令、責任如山。這一次,新聞工作者深入各大“戰場”,不僅報道“戰況”、傳遞“戰情”,而且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講好抗疫期間的感人故事。
其一,講好前方后方服務大局的故事。在前方戰場,3月17日,援鄂醫務人員開始分批撤離湖北。在武漢天河機場,返程醫療隊員都收到了“紀念登機牌”,航班寫著“勝利號”,目的地是“美麗故鄉”,艙位是“功勛艙”。一張特殊的登機牌,記錄了一座座戰斗堡壘如何巍然矗立、一個個共產黨員怎樣挺身而出,彰顯了各地醫護工作者“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雄心壯志和“國有征召,我必前行”的家國情懷。在后方戰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湖北、武漢地區的疫情防控后勤保障作出重要指示。據總臺《新聞聯播》報道,抗疫期間,急需消毒液!四川千里奔襲;防疫藥品不足!廣西一路疾馳……海關、鐵路、民航、郵政,24小時對接全國各地應急物資的運輸需求……所謂“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就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地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逢山修路、遇水架橋,為戰勝疫情提供有力保障,為奪取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其二,講好不同群體沖鋒陷陣的故事。在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人民日報微博和新媒體以“戰疫·她力量”致敬女性醫護工作者。她們為國出征、救死扶傷,用抗疫一線的累累戰果為自己的節日獻上了特殊的厚禮;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90后”黨員回信,勉勵廣大青年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通過新聞報道,我們看到,無論女醫生、女護士,還是代表國家未來、象征民族希望的青年一代,抗疫期間,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群體,以及每一個中國人,都在從始至終服從大局、從上到下聚力同心,以頑強的意志、戰斗的姿態,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向著全面打贏防疫抗疫阻擊戰的最終目標勇往直前、奮勇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適應公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加快提升主流媒體網上傳播能力。在此次疫情報道中,主流媒體主動適應新興媒體發展規律,融合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使融合傳播的精品力作成為抗疫戰爭中的“輕騎兵”。
首先,創新形式,為全國抗疫提供輿論支持。為傳達黨中央的指揮部署,主流媒體推出了《三個關鍵詞讀懂習近平戰“疫”日志》《關鍵時期,習近平這9個“要”個個迫在眉睫》等可視化時政報道;為匯聚大眾力量、凝聚萬眾一心,《最有煙火味的應援!加油,熱干面!》以30張“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拼圖,號召全國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為展現全國人民和衷共濟、風雨同舟,《中國戰疫數據日志》以數據動畫搭配新聞同期聲,梳理了抗疫期間的勝利成果,向每一位戰斗在抗疫一線的工作者致敬。抗疫期間,主流媒體兼顧網上網下,充分發揮媒介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宣傳黨中央的指揮部署、各部門的治理措施,如同紐帶一般,將黨和政府,以及各地人民聯系在一起,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其次,強化互動,為深度參與搭建平臺。與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不同,網絡化時代強調傳播者與受眾的有效互動,通過激發用戶的深度參與,凝聚網友共識、匯聚全民力量,形成強大的社會效能。1月26日,央視頻推出云直播《全景直擊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邀請全國網友“云監工”,共同見證抗疫定點醫院的誕生,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抗疫壯舉鼓勁加油。人民日報俠客島推出“島叔在武漢Vlog”,央視新聞推出“央視記者武漢Vlog”,帶領全國人民走進武漢的醫院、走向當地的社區,身臨其境了解聯防聯控的措施成效。人民日報還展開了全媒體行動,向全網征集新冠肺炎求助者信息,以媒介之力完善病患救助體系,號召全社會關心關懷病患救治問題,為接診與治療提供信息、打通渠道、搭建平臺。可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主流媒體利用技術賦能,拓展了傳播邊界、優化了媒介功能,讓每一個社會個體有機會置身現場、參與其中,與抗疫一線同呼吸、共命運,編織了勠力同心的情感紐帶,構筑起眾志成城的人民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赴武漢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在大戰中踐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3月18日,湖北省確診病例首次實現零新增,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本土確診病例實現零新增,疫情防控積極向好、經濟發展加快恢復。此時此刻,在抗擊疫情的最后關頭,主流媒體更要堅守職責、堪當大任,立足國際國內,統籌網上網下,傳播主流聲音,服務抗疫大局,切實提升新聞輿論工作的有效性,為奪取防疫抗疫的最后勝利貢獻力量。
【注釋】
[1]王甫,孫杰.媒介化社會,信任可以傳播嗎——評《傳播信任——轉型期電視媒介公信力研究》[J].新聞戰線,2018(19):117-118。
[2]中國記協網.三大央媒戰“疫”記(2)| 新華社:做強權威發布,主力軍唱響主旋律[EB/OL].(2020-03-15).[2020-02-25].http://www.zgjx.cn/2020-02/25/c_138814621.htm。
[3]中國記協網.人民戰“疫”,央媒和你一起上![EB/OL].(2020-03-15).[2020-01-31].http://www.zgjx.cn/2020-01/31/c_138746171.htm。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向82個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非盟提供抗疫援助[EB/OL].(2020-03-22).[2020-03-20].http://www.gov.cn/xinwen/2020-03/20/content_5493749.htm。
[5]本書編寫組:《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報道經典案例評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