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曦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公共課教學部,陜西 咸陽 712000)
20世紀60年代,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的理論框架初見其形,其理論基礎是功能主義的語言觀[1]。1964年,Halliday將ESP定義為“公務員、警務人員、法務人員、醫護人員、農業人員、工程師和裝備工的英語”[2]。ESP教學主要有四個特征:第一,滿足學習者的需求。第二,與特定的專業或職業相關。第三,以適合特定的語言的詞匯、句法、話語為導向。第四、與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通用英語)相對應[3]。因此,在極具職業特色和專業優勢的高職院校開展ESP研究的同時,需要將學習者的需求、未來的職業規劃、專業知識和通用英語的結合等方面納入考慮范圍。
本研究中收集的數據主要出自于國內的高職學院學報、普通期刊以及部分核心期刊,搜集自2015-2019年國內高職院校公開發表的ESP英語相關期刊論文。具體論文的篩選方式如下:第一,檢索“期刊”關鍵詞,進行首次篩選。第二,以 “高職院校”,“ESP”為精準關鍵詞,進行二次檢索。其中,“高職院校”,“ESP”之間為“并含”的邏輯運算關系。第三,按照2015-2019年的期刊論文年度發表的順序,人工篩選出符合本研究的關鍵的相關期刊文章。最終綜合三次檢索篩選和人工篩選的結果,整理出國內高職院校ESP研究相關的論文共計297篇。
根據圖1的數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2015-2019年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的研究論文數量總體上呈下降的趨勢。早在2003年,李俊芳[4]首次探索將ESP引入到英語教學,她指出ESP教學模式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一致性,能夠實現英語教學中“學”與“用”的結合。然而反觀近五年,相關ESP英語的期刊論文不論是數量上,還是發展速度上都呈現明顯低緩、下降趨勢。從圖1中可以看出,2015年發表論文數量最多,共計84篇;在2017年出現谷底,減少至43篇,之后發展平緩中呈現下降趨勢;2019年達到近五年最低點,全年發表數量僅為37篇,約占2015年全年發表量的1/2。大體上看,過去的五年間國內高職校ESP英語研究發展遲緩,平均每年發表論文約為59篇,總體呈現負增長。雖然ESP研究本身具有復雜性、挑戰性,但仍需要國內研究者多方協作,致力于形成一套薪盡火傳的可持續性研究方案。

圖1 國內高職院校ESP期刊論文發表總體趨勢(2015-2019年)Fig.1 Overall trend of ESP journal papers publication in dome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2015-2019)
將國內高職院校ESP的研究內容分為四大類別,分別是: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的宏觀研究、教學、教師自身發展、與其他理論相結合的研究,分別用字母ABCD來表示。詳細的相關類別論文數量和所占比例如表1。

表1 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研究統計:按照研究內容Tab.1 Statistics of ESP research in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tent
根據表1中的ABCD四類論文的數量和比例,可以看出近五年ESP期刊論文的研究重點主要是集中在B類教學研究(208篇),共占70%,涉及的主要方面為教學法和教學改革。其次是A類宏觀研究(45篇),約占15.1%。再次是D類多理論跨學科的研究(26篇),占8.8%。常見的理論主要有需求分析和教育生態學理論。最后,是C類師資培養(18篇)所占比例最少,僅占6.1%,大多數C類論文的研究方向僅停留在師資隊伍培養的“探索”,或“轉型”階段,仍未能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師資培養方案。
將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實證研究和非實證研究。其中,實證研究有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案例實證研究,例如個案研究、人文研究、數理實證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各種數量分析方法來確定有關因素的作用方式和數量關系的研究方法。具體數據統計見表2。
通過表2可以看出,2015-2019年,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研究的實證研究期刊論文共有17篇,其中數理實證研究類論文12篇,占4%,案例實證研究類論文5篇,占1.7%;非實證研究論文共280篇,所占比例約為94.3%。目前,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研究多專注于教學理論的實踐和改革,大多數研究停留在理論階段。

表2 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研究統計:按照研究方法Tab.2 Statistics of ESP research in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research methods
第一,結合圖1的數據,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在2015-2019年發展速度遲緩,總體呈現負增長的趨勢。一方面,為了順應“雙高建設”的國家戰略,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研究的數量需盡快提升,以應對當前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和專業結構重組。2019年10月25日,國家公示了197個“雙高計劃”擬建設院校名單,分布點最多的五大類專業分別是:裝備制造、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財經商貿、農林牧漁。另一方面,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研究的質量也需精益求精,近五年間的297篇期刊論文中,發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章僅有4篇,占總比1.3%。這說明大部分論文的研究內容的深度、創新性都應進一步改善提升。
第二,根據表1的統計結果,近五年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法、教學改革、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等教科研領域,占70%。但是師資建設領域研究卻相對冷遇,僅占6.1%。Dudley-Evans和St. John認為, ESP 教師具有五種角色,分別是:教師(teacher)、課程設計者和材料提供者(course designer and material provider)、研究者 (researcher)、協作者(collaborator)和評估者(evaluator)。由于 ESP具有復雜性和挑戰性 ,ESP 研究過程中教師也被稱為 ESP 實踐者(practitioner)[5]。因此,為了確保未來ESP研究的可持續性發展,各個院校應該積極進行校本研究,制訂一套科學規范的ESP師資培訓計劃具有長遠意義。
第三,根據表2的統計結果,近五年的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方法采用非實證性研究,以理論研究為主,占總篇數的94.3%。實證研究僅占5.7%。可以看出,國內高職院校ESP研究方法具有明顯局限性。相比傳統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重在認識客觀事實,研究現象自身的運動規律及內在邏輯,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研究方法。在國內高職院校探索ESP研究的過程中,應豐富研究方法,敢于創新,實現跨學科多維度的研究方法體系,真正意義上實現“專業+英語”的結合。
培養“通用英語+英語”的復合型人才不僅是整個時代的要求,更是國內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本研究從總體趨勢、研究內容和方法三個方面分析歸納,希望能夠進一步探究國內高職院校ESP英語研究發展的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