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 高麗萍
摘 ?要:運動解剖學是一門體育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和應用型先導課程,其內容記憶量大,知識點繁雜,理論抽象,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厭學和倦怠情緒,傳統理論和實驗分離模式費時費力,教學效果差,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通過闡述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現狀和面臨問題,進一步分析理論和實驗一體化結合模式的實施步驟,并提出多種創新教學方法的實際應用,旨在促進課程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運動解剖學 ?教學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4.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3(c)-0007-02
1 ?教學現狀和面臨問題
1.1 理論和實踐脫離
目前我國各體育院校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多采取理論和實驗分離的傳統模式,即先大班理論授課為主,后分小組實驗為輔的模式。運動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應用性學科,傳統模式的教學模式需要在實驗室重復費時地講授,并未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1.2 課時壓縮考驗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學科的培養方案不斷修訂,運動解剖學課程學時數也大幅度壓縮。
1.3 教與學效果欠佳
部分教授運動解剖學教師畢業于醫學院校,對體育專業知識了解不夠深刻,忽略了人體解剖學和運動解剖學兩者的差異性。
2 ?理論與實驗結合式模式探究
所謂理論與實驗結合的授課模式,即一體化模式,就是不再將理論和實驗分開教學,一改傳統的理論課大班集中教學的模式,直接分組在實驗室里進行教學,靈活運用標本、模型、APP和多媒體等手段進行教學,免去實驗課又要重復敘述,費時費力的繁瑣現象。這種一體化的結合式教學模式,更能強化學生對人體基礎結構和運動專項技術特點的直觀感性認識,便于對平面文字的理解,進而真正掌握相應知識點。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提升創造性思維,開拓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體育專業素養。
2.1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以簡短的視頻影像和一些生活常見案例作為創設教學情景的課程導入部分,圍繞教學內容展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帶著提問進入相關課程的學習,在實際學習過程學會自我解決問題。例如,在泌尿系統“腎”的章節中,要求學生在了解腎的位置、形態、結構和血管的基礎上,重點掌握腎單位的微細結構。由教師引導,列舉腎臟疾病常見的病癥,讓學生根據這個出發點進行思考,判斷是什么器官出了問題,由此引出“腎”的教學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問題時,首先讓學生了解腎的功能,腎臟是泌尿系統的一個重要器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將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物及多余的水分及時排出體外。體內水鹽代謝失衡、代謝產物堆積都是由于腎“出了問題”。強調問題情景下的學習,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學習評價。
2.2 互動合作,解決問題
每一次課末布置教學任務,啟發學生查閱資料主動學習。讓學生明確知道要解決什么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不斷思考。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和消化信息的個體轉變為參與者、協作者和合作伙伴。例如,在學習腎的微細結構部分,教師在教與學中,將文字、圖片、視頻影像相互交替進行演示,把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直觀地進行講解,讓學生走進腎臟觀察其內部結構,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解決問題,以便更好地掌握腎的微細結構。學生則通過教師引導式地講解,積極地參與到教與學中,并學會學習的方式,掌握腎的結構特點。師生互動學習,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開展客觀真實的學習效果評價。
2.3 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不僅局限于課堂學習,通過互聯網絡加強課外輔導,可通過作業、實踐報告布置一些聯系體育運動實際的、綜合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和練習。同時通過體育鍛煉來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學用結合。增強學生理論知識融入實踐操作的意識,在體育技能學習和訓練當中,學生能運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推敲分析,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知識的鞏固,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教學中還應體現解剖學發展的新動態,保持對運動生理和體育保健等生物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
3 ?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策略
3.1 修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授課模式的實施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確總體教學目標,根據體育學一級專業學科和各二級專業培養目標,優化結合式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和實驗課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課程標準為一體化模式的教學過程為標準,提高授課內容的合理性和實踐性,重新修訂符合理論和實驗一體化結合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提出課程教學結果的測試方法。
3.2 優化評價體系
推動理論和實驗一體化教學模式需要建立綜合的評價體系,即將理論知識評價、實驗考核評價、課堂表現評價和作業完成評價等有機組合,教師能夠多維度把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給出合理的評價分數,更能真正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的情緒。
3.3 提升教學場地建設
借靠互聯網技術提升教學的硬件設備和教學環境資源,依托三維掃描重建教學系統實現對真實三維模型展示,真正意義地實現人體標本的數字化。包含交互式展示標本全貌及其結構;深度學習;遠程音視頻互動;激勵發言;結合視頻、音頻、圖片、文字、互動等多種元素在云網絡上整合,呈現任意多個互動網絡教室的教學環境,與網絡學員實時在線直播互動交流,具有實時性、多元性、可控性、互動性、可擴展性多種特點。
3.4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體化課程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要求熟練各個運動項目的技能,激勵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專業能力,轉變思想觀念,具備創新能力,教師不僅是把專業理論課融入到實驗、實踐課堂,還要從教學大綱的編寫、教學內容的合理優化、課堂的組織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專心研究。朝向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前進,實現傳統的理論教師向雙師型教師的角色轉換,有效地實施運動解剖學課程理論和實驗一體化創新教學,才能促進課程改革與創新。
3.5 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是教學模式得以實現的有效手段,理論和實驗一體化教學模式最獨特的特點:多維度有效教學。即在遵循教學客觀規律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地聽講,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實驗觀察發現法、解課題法、有效教學法、多媒體優化組合教學法和立體結構教學法,多樣化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3.5.1 啟發誘導,挖掘思考
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以啟發學生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方式。教師幫助學生開啟思路,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給予指導,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思考,向更深的知識點不斷挖掘,鍛煉他們的思維;對于體育專業大部分同學有思想卻不能準確表達的缺點,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知識累積和學習經驗, 幫助學生整理思路、梳理語言, 引導他們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例如對泌尿系統“腎”的學習,結合教學目標,腎的微細結構是重點和難點部分。教師將文字、圖片、視頻片斷和交互動畫相互交替進行演示,把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直觀地進行講解,讓學生“走進腎臟”觀察其內部結構,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式地講解,積極地參與到教與學中,掌握腎的結構特點和微細結構,并解決抽象的問題——尿液如何在腎臟中形成并排出體外。
3.5.2 有效教學,教學并重
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就是“學習中心論”,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教學生學會主動學習,主張建立“教”“學”并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有機結合的現代教學的基本關系。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根本目的,以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為出發點和歸宿,以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進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為實質和核心。
3.5.3 創建三維,優化組合
立體模式教學法把教學目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將基礎知識的教學作為基礎坐標,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作為縱深坐標,將創新能力的教學作為高度坐標,三維立體模式作為考核和評價,更客觀和科學地評價。例如,在運動解剖學實驗課“神經系統”——大腦的教學中,將多種媒體優化組合進行教學,即進行課堂講解與PPT展示組合;標本教學與動畫教學組合等多種媒體優化組合,將原本抽象的解剖知識轉為感性認識,教學內容更直觀。既達到培養學生實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5.4 精心設問,啟迪思維
面向問題學習教學法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核心,以互動式教學為手段,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該方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神經系統的四肢軀干淺部感覺傳導路時,先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當蚊蟲叮咬時怎么會感到疼痛?感覺是如何傳到大腦皮質?必須經過哪三級神經元?首先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一個探求未知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有關的教具進行引導解答,這樣學生對抽象知識易消化,學得活,記得牢。
由此可見,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踐一體有機融合,開拓創新,優化多模式教學手段,為體育學科輸送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才能促進課程改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 張秀娟.運動解剖學理論與實驗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J].高師理科學刊,2010(2):108-112.
[2] 許麗梅.運動解剖學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20-22.
[3] 成家茂.地方高校運動解剖學理論與實驗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6(3):49-52.
[4] 都瑞.啟發式教學新探[J].文教資料,2018(11):238-240.
[5] 熊華軍.有效教學:面向具體的學習者——讀鮑里奇的《有效教學方法》有感[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26):78-83.
[6] 吳巖.基于Seminar教學法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23):137-138.
[7] 陳德旺.面向問題解決的互動式教學法及教學實踐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