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問題意識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實踐證明,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因此在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嘗試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真正能力。本文以兒童“十萬個為什么”的再生長作為出發點,重點探討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問題意識;課堂重構;數學素質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認識。從一定意義上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與發展、發明與創新的邏輯起點和推動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沒有“問題”也就沒有創新。然而觀察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兒童的思維還受到各種約束,“問題”正在被悄悄地“偷”走,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問題”越來越少。這種令人堪憂的現狀不得不引發我們進行反思。所以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圍繞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這一環節展開教學,努力做到以下幾部分內容,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 以寬松情境的有效創設,鋪設問題萌發的溫床
(一)好奇心是問題意識的“孵化劑”
好奇心是促進學生產生問題的直接動力,當學生遇到一個自己很想知道卻又不知道的問題時,他們對這一問題就會產生一定的好奇心。這時教師一定要努力將好奇心的力量放大,努力讓學生由對問題的好奇心轉為對問題的求知欲望。而一旦當學生對問題產生一定的求知欲望后,就會促進學生產生提問的意識。
比如在講授《負數的初步認識》(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時,教師在上課前給大家創設了以下兩個情境來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場景一:“我們以前學減法時強調過,減數必須比被減數大對不對?比如7-6=1,但是如果我們要將減數與被減數調過來是否可以呢?6-7=?”場景二:“天氣預報是給人們播放天氣情況和溫度情況的節目,在這款節目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類似于‘哈爾濱零下20°到零下5°,這個零下的度數應該如何書寫?”這兩個場景一個源自于數學,一個源自于生活,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于是學生紛紛開始主動提出問題。
(二)愉悅心是問題意識的“潤滑劑”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足以說明興趣對學生學習動機有著直接的影響。而這種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愛好直接對應的就是學生對于問題的愉悅感,當教師對一個問題產生好奇心后,教師應努力讓學生對問題產生愉悅的心理,這時再引導學生開展學習,就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講授《負數的初步認識》(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第二課時,學生已經對負數有了一定的認識,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一個尋寶游戲:“假設東方為正,西方為負,小明拿到一個藏寶圖,上面分別寫著‘30、50、-20、-10、-60、20,請你根據提示幫助小明找到藏寶的點。”在這一任務中,由于加入了藏寶圖這樣一個趣味的名詞,讓學生對這一案例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于是學生分別提出:“正數和負數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啊?”“東西方向與正負數之間什么關系啊?”“以后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玩這種游戲?”等問題。
(三)挑戰心是問題意識的“助推器”
每個小學生內心都有很強的競爭欲望,在他們心目中,對各種問題都有很強的攻克心理,而之所以學生沒有將這種好強的心理表現在數學學習之上,主要是教師沒有通過有效的方式刺激學生增強對問題的解決欲望。為此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嘗試提升學生對問題的挑戰心理,嘗試從言語激勵、小組競技或交流互動的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其中言語激勵主要是通過話語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挑戰欲望;而小組競技和交流互動則更多的是通過小組活動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挑戰欲望。
比如在講授《多邊形的面積》(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時,教師在課堂上開展知識競賽,要求學生快速判斷下面表述哪個是正確的:“兩個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梯形的一半”“兩個等腰梯形一定能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樣看似平常的題目,由于加入了知識競賽的帽子,使得學生對其產生很大的興趣,于是學生快速思考“什么是梯形?”“梯形能組成平行四邊形嗎?”“等腰梯形又是什么?”“為什么等腰梯形能拼成平行四邊形?”等問題。
二、 以課堂變化的理性探求,指引有效提問的路徑
(一)轉變觀念,變“跟著學”為“我要學”
首先,教師應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由早期的“跟著教師學”向“我要主動學習”轉變。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轉變的觀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努力由之前的灌輸式教學向現在的引導式教學演變,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更強的欲望。第二是轉變對學生的管理方法,努力將過去的那種強硬的管理教學手段轉為過程引導式的管理方式。
(二)改變模式,變“講解式”為“互動式”
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努力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講解式教學向互動式教學方式轉變。與講解式教學相比,互動式教學的教學方法更加靈活,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效果也更加明顯。為此在開展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將這種講解式的教學方法向互動式的方向轉變。
比如在講授“認識公頃”(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時,教師在課前提出一個問題:“既然大家都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那么如果我們要去測量咱們教師大樓的公頃數,應該如何測量?”教師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后,開始引導學生互動。學生圍繞這一主題開展提問和回答,對問題意識的培養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調整結構,變“講學練”為“導探練”
最后,教師應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傳統教學過程往往是按照“講—學—練”的方式開展的,上課前教師會給學生講授即將學習的內容,在講課的同時學生會跟隨開展學習,當學生學完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開展練習。這種教學結構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能被動接受的過程中開展學習,為此教師應嘗試將講和學改為引導和探索,讓學生將被動改為主動,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實踐能力。
三、 以促進思考的互動回應,讓“十萬個為什么”為兒童思維續航
(一)由簡單問題引發互動,向更深層次內容延伸
首先,教師應從簡單的一個問題出發展開教學,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互動,引導學生在反復互動過程中提升對知識點的把握程度。作為教師在引導學生互動過程中,應嘗試逐漸將問題深化,讓學生能在反復的學習過程中漸漸把握到問題的根源。
比如在講授《求小數的近似數》(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時,教師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近似數1.5和1.50一樣嗎?”這是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對于學生來說卻有非常多的東西可以探討。于是有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互動。“1.50不就是1.5嗎,應該沒有什么區別。”“1.50好像更精確一些吧。”“1.51應該更精確,1.50和1.5應該沒有什么區別。”通過這種方式開展教學,學生能由一個簡單的問題想到很多。
(二)由開放問題引發互動,向更廣范圍方向發展
其次,教師應嘗試將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轉換為互動式教學,讓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開放式的學習過程中提升對問題的認知程度,通過引導學生反復交流,促進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時也需要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尋求更廣泛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開展提問。
比如在講授《小數的加法與減法》(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時,教師提問道:“我們已經掌握了整數的加減法,但是小數的加減法應該怎么算呢?請大家討論一下。”通過提出這樣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能讓學生對小數的算法展開探討,于是大家紛紛開始提出各種問題,比如小數點后應該如何計算,小數點應該如何標,小數點前面應該如何書寫等。從而更好地提升了學生問題意識。
(三)由分歧問題引發互動,向更加權威答案演變
最后,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分歧,面對這樣的分析,教師應該如何應對,是直接給學生答案還是任由學生展開爭論。這兩種方式都不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與學生之間之所以能產生分歧,其原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在開展交流。為了讓學生能從分歧中分析出更多的問題,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開展互動,將更權威的答案尋找出來。
比如在講授《小數乘法計算》時,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把一根木棍鋸成4段需要5.2分,鋸成8段需要多長時間”時,班級同學對這一問題有異議,有的認為應該是5.2×4,有的則認為不是。據此大家展開熱烈的爭論,有學生說道:“主要是鋸4段需要幾次?”“不是4次嗎?”“你自己試試。”當學生發現需要3次時,對這一問題的爭論自然消失,但通過這種方式開展教學,不僅能讓答案變得更加權威,還能讓學生形成更好的問題意識。
總之,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沒有注意到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放任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方式開展學習,這時各種問題都已經被教師解決掉,因此時間長了就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懶惰的心理。為此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惑、不解轉換為問題,通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等方式開展教學,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對問題的敏感性,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羅水瓊.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J].教育教學壇,2015(35):273-274.
[3]項維芳.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現狀及策略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14(5):58-60.
[4]王智明.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問題意識的認知的調查[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13,29(1):56-59.
[5]朱智賢.兒童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承曉麗,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武進區劉海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