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松發
平時總聽教師抱怨,某些題目已經講過n次,甚至再考原原本本題目學生還是做不了,甚至課堂上聽得懂,可題目稍變又不會做。究其原因,老師不敢讓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嘗試,甚至放棄讓學生主動探究,認為學生無法提出實質性的問題,直擊問題本質,白白浪費了教學時間,造成了學生學習數學主動性不強,容易產生信息不交流,活動不協作的情況,甚至課堂活動進行不下去,不能發揮出集體智慧的優勢,容易造成學生思維能力的局限性和狹窄性。基于以上思考,我來談談“自主探究-互助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探究,探索學生自主探究、互助互動學習能力培養的路徑和要領。
自主探究是學生通過對教材課前深層次的閱讀,對知識進行一系列階梯式的追問,通過自主探究來獲得知識。學會觀察、操作及提出問題,對信息的整理和加工能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框架,形成自己的認識。互助互動是學生通過相互幫助,相互討論的方式來交流知識,在溝通中深化自己的認識。學生在各個環節思考中一定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惑,這就需要學生進行重新思考和互助互動,這種質疑和解疑的方式提升了邏輯推理和直觀想象能力。學生在互助互動中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自我修正、彼此糾正、評講訓練等方式完成課堂探究,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持續性發展。
具體實施步驟:自主探究,形成認識→合作學習,互助互動→展示效果,教師指導→提供練習,強化鞏固。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教師要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和主觀愿望,使全體同學真正動起來,形成自己的認識。如每位志愿者植3 棵樹,則還剩40 棵;如每位志愿者植5 棵,則還缺50棵,有多少志愿者參加植樹活動?學生在自主思考中習慣利用小學經驗列出算式(40+50)÷(5-3)=45,教師追問理由是什么?小組討論后部分學生無法理解。此時教師引導設志愿者有a人,學生抓住“樹木總數量”不變的前提下,學會采用3a+40 和5a-50 兩種方式分別來表示樹木的總數量,從而完成方程的構建。列方程后,學生又會發現新問題,該如何解方程呢?接著追問如果假設這批樹的總數量,又如何找其中不變的量去構建方程呢?第二種假設思維難度明顯加大,增加了學生對“剩”“缺”的理解障礙,對用“加”還是“減”產生茫然,容易混淆。讓學生出現新的問題和困惑,體會如何對兩邊有未知數進行轉化。讓學生自己領悟到解方程時需要把未知項與常數項分開,很自然過渡到通過“還原”與“對消”的方式來解方程。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有些老師急于告知答案,不敢放手讓學生嘗試,從“樹木總數量”“志愿者人數”這兩個不變的量去構建方程,使自主探究失去了原本的特性,無法做到對“剩”“缺”“多”“少”等字眼的真正理解。
為了讓學生更熟練地掌握數學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面對問題時激烈討論,善于接納別人的見解,產生組內互動,甚至分工合作,在互助互動的活動中把問題解決掉,挖掘出集體思維的最大潛能。如圖1,旅游團以一樣的速度途經劉家莊、石山、綠湖、古城四地,綠湖距石山40 km,距古城80 km,問劉家莊到綠湖路程有多遠?

圖1

引導學生互助互動畫出草圖,設劉家莊到綠湖的路程為xkm,教師設計一系列階梯式的問題,讓學生探究劉家莊距石山的路程?距古城的路程?劉家莊到石山的行車時間?到古城的行車時間?根據“車速不變”列出方程。還能列出其他形式的方程嗎?借助圖形更直觀形象地理解石山到古城的路程和時間,容易發現行車的速度為60 km/h 這個不變量,列出小學算式,加深理解。還能通過不同的假設解這道題目嗎?通過不同假設,小組討論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借助圖形直觀形象地提出問題,很好串聯了小學算術與方程之間的聯系,彰顯了方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優點,提高了數學抽象、直觀想象能力,有利于學生思維廣闊性和深刻性的發展。
當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后,形成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展示學習效果,把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在同學面前展示出來。如①方程x2+bx +c=0 的兩根之比為1∶1,探究b與c關系?②兩根之比為1∶2 呢?③兩根之比為1∶3 呢?學生展開討論展示不同成果,有的通過兩根相等化簡后兩邊平方去掉根號;有的通過Δ=b2- 4c=0;個別利用因式分解(x-t)(x-t)=0,逆推出b=-2t,c=t2。接著學生探究②③,顯然第一種方法運算量過大,又發現通過Δ=0 這個方法行不通了,第三種方法具有明顯的優勢。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組內互動,學生能獨立運算出b2=4c,2b2=9c和3b2=16c。學生的展示是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思考的結果,是學生主動思考和判斷的一種最直接體現,教師要善于肯定與鼓勵。通過活動效果展示,教師及時了解到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重新調整后續的教學設計。學生嘗到了活動帶來巨大的成就感,教師接著拋出問題,能不能進一步探究兩根之比為1∶m?兩根之比為n:m呢?學生綜合剛才運算的情境,迅速發現其中規律mb2=(1+m)2c和nmb2=(n +m)2c。最后提出若方程改為ax2+bx +c=0(a≠0),深化了含字母系數的一元二次方程,彰顯第三種解法的優越性,強化類比能力。
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練習題,用實踐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練習會使學生對學習過的知識靈活地應用,起到練習和鞏固的目的。
如《旋轉》中①點M是等邊△ABC的BC邊上一點,把線段AM繞著點A順時針旋轉60°得到AM′,連接MM′、BM′,且MA=MC=2,求MM′的長。
②如圖2,點M是等邊△ABC內一點,且MA=,MB=1,MC=2,求∠AMB。
③如圖3,點M是正方形ABCD內一點,且MA=,MB=,MC=2,求∠AMB。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探究①學生能畫出圖形輕而易舉的解決,為后續提供解題經驗。探究②為什么要旋轉?使不在一個三角形中的邊或角能匯集到同一個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的知識解決問題。什么情況下能考慮旋轉?圖形中具備公共端點的兩條等線段是利用旋轉法的最重要特征。那么如何旋轉呢?旋轉角是多少?通過①的鋪墊,學生容易想到本題的解題核心方法,如圖4 把△ACM繞著點A順時針旋轉,使長度相等線段AC、AB重合在一起,旋轉角度就是這兩條線段的夾角。把已知的線段通過全等三角形、旋轉等知識轉移到同一個三角形中,求出相關的角或線段。還可以怎樣旋轉呢?引導學生互助互動后,通過幾何畫板演示,讓學生發現繞著△ABC的任一個頂點都可以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某一個三角形,圖4-9 展示的是“三爪六法”的解法,形成一題多解。在這個基礎上強化鞏固,把圖3 對角線AC連接起來,就演變成“三爪六法”的模型,圖形變化過程與圖形模型歸納就水到渠成了。課后與學生互動生成一系列問題:點M為一般三角形邊上一點?三角形內?三角形外?你能用同樣方法解決嗎?當學生課后回過頭看時,相較于原先思維的出發點,就做到了把思維站在高處去俯視過去。教師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要善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從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循序漸進、由一般到特殊等分層次地貫徹數學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數學抽象和直觀想象的思維能力,完成思維的提升。
總之,教師是課堂學習的總導演,要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主動思考,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通過互助互動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自主建構全面的知識框架,大膽猜想、質疑、合作探究等分析和解決問題,有利于打造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