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 工藝流程
采用鉆機就位—噴漿攪拌下沉—噴漿攪拌上升—成樁、鉆機移位的施工工藝。下沉階段噴漿量為設計總量的70%[8]。
3.1.4 檢測
攪拌樁取芯檢測,性能指標見表3。

表3 檢測統計表
3.1.5 控制要點
(1)原材:滿足設計要求,抽檢合格;
(2)水灰比:嚴禁隨意調整;
(3)水泥摻量:單樁核算,控制漿液流量、鉆進速度;
(4)垂直度:導向架垂直度誤差<1/250;
(5)冷縫:補打高壓旋噴樁[9]。
3.2.1 施工流程
準備—挖探—成井—井管安裝—回填—洗井—砌筑檢查井—水泵安裝、埋設排水管—井蓋安裝—路面恢復—抽排。
3.2.2 控制要點
(1)原材:井管不得質量缺陷,濾料為3-5mm磨圓度較好的礫石;
(2)垂直度:每3-5m測量井孔垂直度,及時糾偏;
(3)井管安裝:測量孔深,做好管底封堵、管節連接;
(4)濾料回填:分層回填、單井核算;
(5)洗井:水變清為至,觀測水位及出水量;
(6)抽排:連網后統一抽降,連續抽水;
(7)日常維護:檢查排水管道,監測出水量、含砂量。
施工前完成點位布設、初始值采集,見表4。

表4 監測統計表
選取基坑開挖時段進行數據分析。
4.2.1 水位
分析對比基坑內外水位變化趨勢,見表5。

表5 水位監測統計表

5 2019.7 29.5 24.1 5.4 6 2019.8 30.2 25.7 4.5
坑內水位降至設計水位后,趨于平穩,隨著降水周期延長,水位差逐漸縮小[10]。
4.2.2 地面沉降
選取平行于既有線且距離既有線最近的點位進行分析,見表6。

表6 地面沉降監測統計表
均小于限值要求。
4.2.3 既有線
選取臨近基坑且開累數值較大的點位進行分析,見表7。

表7 既有線監測統計表
均小于限值要求。
(1)止水帷幕在無隔水層地層使用時能夠減緩坑外水位下降速率,具有時效性,應采取加快施工進度的措施,縮短降水周期。
(2)控制坑外水位下降速率對控制周邊建構筑物變形有明顯效果。 (3)開挖期間坑內水位滿足設計及施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