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珂


【摘要】自中國和日本恢復建交以來,中國對日本的出口貿易額節節攀升,貿易額攀升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必然會引發一些新的思考。通過利用UN-COMTRADE數據庫中2009—2018年中國對日本出口貿易HS6分位的數據,引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國對日本出口貿易持續時間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出口貿易? 持續時間? 生存分析
一、緒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強,各國間的貿易蓬勃發展,中國外貿發展勢頭同樣銳不可當,日本作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國,對日本的出口無疑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部分。據商務部統計,2018年中國出口到日本市場的貿易總額達到1735.40億美元,同比增長5.5%。盡管受政治因素影響,中日關系長久來處于較微妙的狀態,但經濟合作卻成為維持中日友好關系的有效途徑。本文通過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探討中國對日本出口持續時間的影響因素,以期為促進中日貿易尋求突破點。
自Besedes提出貿易持續時間以來,國內外的學者開始對貿易出口持續時間進行研究。貿易持續時間是指某一企業進入某一外國市場直至退出該市場所經歷的時間(Besedes and Prusa,2006)。國內學者對貿易持續時間的研究主要圍繞在中國進出口貿易持續時間。陳勇兵等(2012)運用生存分析法分別對中國出口貿易時間進行分析,發現中國出口貿易持續時間比較短。杜運蘇、王麗麗(2015)則利用Cloglog模型研究發現中國出口持續時間存在門檻值,貿易關系只要存活超過4年這一門檻,失敗概率明顯降低。齊思桐(2019)同樣發現,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持續時間普遍較短,但貿易關系持續5年后失敗的風險大大下降。
現有文獻對我們研究貿易持續時間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目前關于中日貿易持續時間的研究仍然匱乏,所以本文基于中國對日本出口持續時間進行研究,以期作出有益補充。
二、中國對日本出口持續時間的實證分析
(一)計量模型設定
生存分析法主要是通過對隨機變量進行研究,這些隨機變量的特點是非負。Besedes&Prusa(2006)是最早將生存分析法用于研究美國貿易持續時間的。
1.函數模型
估計中國出口貿易持續時間需要構建危險函數和生存函數,這是生存分析最常見的方法。令T代表某商品的出口持續時間,其概率密度函數為:p(ti)=pr(T≥ti)(1)。令S(t)為生存函數,若持續時間段為右刪失,記為ci=0,若持續時間段完整,則記為ci=1。S(t)為貿易持續時間超過t年的概率,公式記為:Sit=Pt(Ti≥t)=ti>tp(ti),0≤S(t)≤1(2);令h(t)為危險函數,表示一段貿易關系持續到t的觀察對象,從t到t+△t間貿易關系結束的概率極限,危險函數h(t)的公式為:h(ti)=pr(T=ti/T≥ti)=(3),其中S(t0)=1。兩者的關系為:S(t)=[1-h(ti)](4)。
2.非參數估計
乘積限估計量法方法(Kaplan—Meier曲線)主要用于研究某樣本的生存率和生存中為時間。生存函數的非參數估計由K-M乘積限估計式給出:(t)=t(i)≤t()(5),ni表示在時間段i中處于危險狀態的中國對日本出口貿易持續時間段的個數,di 表示該時期中最終失敗的貿易持續時間段的個數。危險函數的非參數估計式為:(t)=(6)。
(二)數據處理說明
本文設置的自變量為:國家規模、初始貿易額、產品的要素密集度、匯率、企業規模,因變量為:出口貿易的持續時間。在搜集數據后,通過對數據進行左刪失處理,統計出的結果如表1所示:與持續時間為一年的商品數量相比,貿易持續時間2年和3年的商品數量下跌幅度大大增加,其中,貿易持續時間三年及三年以上的商品數量均不超過總數量的10%,由此可見,中國對日本的出口持續時間比較短。
(三)實證分析
(1)中國對日本出口產品的Kaplan-Meier總體估計。從圖1可以看出中國對日本出口的持續時間平均值為2.308年,中位值為4.1年,大約有73.86%的貿易關系持續了兩年,兩年后,貿易關系數量驟降,在這之后,貿易持續時間就漸漸趨于穩定,但很少有商品的持續時間可以延長到7年以上,這說明中國對日本出口持續時間總體上比較短。圖1還顯示出貿易關系持續5年后就比較平穩了,這是一個“門檻值”,貿易關系越長,貿易失敗的幾率就越低。
(2)基于Probit、Logit、Cloglog的結果分析。表2顯示檢驗結果與預期是一致的且顯著。其中,GDP:日本的國家規模,EXPV:中國對日本出口的初始貿易額,INDUSTY:中國對日本出口產品的要素密集度,EXRATE:中日的匯率變化,SIZE:中國出口企業的企業規模。表4顯示日本GDP、中國出口產品的初始貿易額、企業規模與貿易持續時間呈正相關;中國與日本的要素密集度相對來說互補,所以對持續時間產生積極影響;匯率結果表明,當中國相對于日本貨幣貶值時,有助于延長貿易持續時間。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UN-COMTRADE數據庫中2009—2018年中國對日本出口貿易HS6分位的數據,引用Kaplan-Meier方法對中國對日本的出口持續時間進行總體估計,接著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對中國對日本出口貿易持續時間的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對日本出口貿易持續時間的平均值為 2.308 年,中位數為 4.1 年,出口持續時間比較短,并且呈現負的時間依存性特征,國家規模、貿易初始額、要素密集度、匯率、企業規模均對貿易持續時間有影響。中國和日本是長久以來隔水相臨的貿易伙伴,中日的經濟合作空間仍有待進一步發掘,因此中國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來幫助處于雛形階段的貿易關系,延長貿易持續時間。
參考文獻:
[1]Besede,T,T J Prusa.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duration of US import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2):339-358.
[2]陳勇兵,李燕.貿易關系持續時間的研究進展[J].國際貿易問題,2012,(10):28-42.
[3]杜運蘇,王麗麗.中國出口貿易持續時間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Cloglog模型[J].科研管理,2015,(07):130-136.
[4]齊思桐.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持續時間研究[J].中國市場,2019(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