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良
【摘要】城市建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與生態環保之間的矛盾,城市規劃需要面臨的挑戰更大,需要結合實際需求來確定發展方向,通過多個方面的優化調整,提高規劃綜合效率。生態城市規劃是時代發展的主流趨勢,要求城市規劃建設必須要兼顧生態環保基本需求,做好每個要點把控,排除各類因素帶來的影響,為實現城市建設與生態環保的和諧發展做出努力。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對原有的生態系統產生了破壞,不僅不利于城市的持續化以及健康化發展,更是影響著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發展。生態城市規劃理念的提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要在規劃設計階段做好各要素的合理搭配,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并最大程度上來為生態環境提供保護,這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1、生態城市規劃概念
生態城市概念的提出時間雖然比較短,但是卻已經受到各方的重視,逐漸成為了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前提。生態城市建設的根本性目的,即以合理的手段來降低各類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各類污染物的排放,為生態環保打好基礎,逐漸實現城市建設和生態環保之間的協調發展。為向人們創造一個更加便利、功能完善的居住環境,城市規劃需要兼顧多方面要求,做到保持內部環境清潔,且逐漸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并以高新技術作為支持,將各種基礎設施建立完備,將生態城市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不斷來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1]。
2、生態城市規劃基本要求
2.1確定生態重要性
所謂生態城市即實現人類與周圍生物、非生物的協調發展,各要素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結構,既做到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適應,又達到生態保護的效果。現代化城市建設,需要有完整的功能體系作為支持,且要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想要達到生態城市規劃的效果,就需要確定生態在其中的重要性,盡量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降低破壞量,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共同努力。
2.2成長性與前瞻性
城市規劃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與系統性特點,囊括了眾多專業學科,為確保城市持續健康的發展,在規劃設計初期就必須要保證策略制定的前瞻性。尤其是生態城市規劃,更是需要保持長遠的眼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預留一部分可發展空間,為后續的發展開發提供機會[2]。并且,基于生態要求,城市資源的利用也同樣需要保持成長性,延長資源利用的時間,為經濟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提供保障。
2.3確定承載范圍
城市規劃發展必須要提前確定一個人們生活的承載限度,如果一旦超出最大可承受范圍,必定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從多個方面來進行分析:①產業結構。完整的產業結構是城市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降低污染與排放。②生態承載能力。生態城市規劃,必須要做到生產生活消耗量與環境自我修復能力的均衡性。③人口承載力。人口數量是決定城市生態壓力的關鍵因素,人口增長過快超過生態系統可承受的限度,便會導致資源消耗以及資源短缺的壓力增大[3]。④環境污染。城市生產生活制造了大量的廢棄物,如果不能夠有效處理,將會對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帶來影響,造成環境被污染破壞,然后會影響到后續的城市發展,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3、生態城市規劃實施策略
3.1確定規劃設計方向
想要有效開展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前提是必須要根據發展趨勢以及實際情況來確定基本方向,然后對規劃設計方案做進一步的細化,確保方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與合理性,既保證不會損壞生態環境,同時又能夠滿足城市發展要求,實現人文環境、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環境的共同發展。結合城市建設的各項基本要素,完成平面規劃設計,布置好城市空間輪廓線,提高交通網絡規劃的科學性,且要適當的增加廊道綠化面積,爭取營造一個功能完善的生態化網絡系統。尤其是城市中心公園、綠地廣場以及綠化帶等,均應采用斑塊設計,合理搭配綠植種類和數量,提高城市綠化效果[4]。另外,生態環境還可以與人文環境以及歷史環境相融合設計,將當地的民俗文化融入到生態城市規劃之中,提高城市各項要素的豐富性,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組建完善的城市生態產業系統。
3.2濕地系統規劃設計
濕地系統一直都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其主要起到自凈作用, 即通過土壤、水以及濕生植物等來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改善城市居住環境,調節城市氣候條件,預防旱澇問題的發生。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區域的地理條件不同,但是就現狀來看,大部分城市的天然濕地面積均在急劇減少,可以利用的濕地功能性大大降低,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增大,不利于城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的綜合發展。因此,需要在原有基礎上來進行調整優化,提高對建筑、綠地、道路以及水系等要素的研究,使其可以更大程度上來吸納、蓄滲、緩釋雨水,合理控制雨水徑流量,維持城市自然生態的平衡。比如現在不斷推進的海綿城市建設,其能夠有效預防內澇、水環境污染以及熱島效應等問題。將其與濕地系統進行綜合規劃設計,以求可以針對防災、控污以及資源利用等方面提供助力,確保城市水循環效果良好,促進城市生態修復。
3.3道路交通規劃設計
道路交通系統可以說是城市的框架,其規劃是否科學合理,對后期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有著極大影響,因此一直都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重中之重。兼顧生態城市規劃要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必須要堅持低碳原則,兼顧前瞻性基本要求,從城市發展趨勢出發,明確整個道路交通系統的大體方案。綜合車流量、道路布局以及斷面形式等要素分析,擇優選擇最佳設計方案,以最少的資源來獲取最佳規劃效果,要求既可以滿足日常生活工作需求,又可以促進城市經濟以及生態環保的協同發展。 應倡導綠色交通理念,提高公共交通規劃的地位,大力發展新能源交通工具,為生態城市建設打好基礎。
3.4生態系統改造優化
城市生態規劃設計與傳統理念有一部分差異,不僅要滿足基礎功能,同時還需要兼顧生態保護以及節約資源。因此就需要實施人工干預,在原有的生態系統基礎上來進行改造優化,將其升級成為更加完善且穩定的系統環境。大部分的生態環境建設發展而遭受破壞,且無法依靠自身能力快速恢復,采取適宜的人工干預,來促進生態系統的快速恢復,且對其做更進一步的升級改造,使其穩定性更高。同時,還需要重視對現有生態系統的保護,以高新技術作為支持,提高綠色能源的利用率,減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結語:
生態城市規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必須要從現狀出發,確定基本設計原則,找準要點和重點,以人工干預的方式來為生態保護和城市建設保駕護航,最大程度上來實現兩者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妤涵.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城市規劃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9(31):213.
[2]馬麗.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城市規劃分析[J].智能城市,2019,5(18):127-128.
[3]葛成新.對于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研究[J].居業,2019(08):25+30.
[4]吳國峰.論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J].居業,2019(0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