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關鍵詞:毛澤東;理想信念觀;不同時期
中圖分類號:A84;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4 — 0026 — 03
理想信念觀可以說是一個人除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外的又一重要思想指南,是一個人生而為人的精神動力和前進道路中的指向標。如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樣,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逐步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觀。毛澤東同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其理想信念觀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著不同的體現。
(一)前期(1893-1910)——“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17歲之前,毛澤東沒有離開過韶山沖,少年毛澤東接受的是舊式私塾教育。1910年他考上了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東山高等小學堂原為東山書院,隨著清末教育制度的革新而改為新式學堂。同舊式私塾相比,東山高等小學堂除了傳統的經籍課外,還設有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學校還新設了藏書樓,里面收藏大量中外書籍和新潮報刊。臨行前,他改寫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的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以表達其一心向學和志在四方的決心,詩的內容是“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死后埋葬尸體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尸體的青山。〔1〕可見當時毛澤東的理想信念觀是不甘心一輩子待在閉塞的家鄉,希望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學習知識,發揮力量。雖然當時的理想信念觀還停留在實現自我價值上,但這成為了毛澤東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二)中期(1910-1918)——“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毛澤東此時在長沙的湘鄉駐省中學求學,他毅然報名參軍。1912年清王朝覆滅,毛澤東退伍。1913年,毛澤東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1914年,該校并入省立第一師范,毛澤東在這里度過了求學生涯中最重要的四年。1917年,24歲的毛澤東寫下文章《心之力》,老師楊昌濟大為贊嘆。在《心之力》中,毛澤東提出必須創立“新學”,以代替傳統的“舊學”以及當時流行中國的“西學”。他認為宇宙的本質不是物質,而是生命力,生命力進入物質、激活物質,從而產生了宇宙的進化過程,而生命力注入人,則使人發展出高級的心智,從而造就了“人心”,宇宙之道,就是生命力的運行和進化,而它的最高成就,便是有心智的人,是人的心智的進化和培育,這就是人類文明的碩果。而中華文明的衰亡,就是人類文明衰亡的表現,帝國列強此時的所作所為正是在摧毀人類文明。這一觀點立足于宇宙和世界大勢,反駁了“舊學”和“西學”。〔2〕這體現了他胸懷天下,創立新學說的理想信念觀。
(三)后期(1918-1927)——“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1921年,毛澤東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進入中共領導核心,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國共合作。1925年,32歲的毛澤東踩著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回到家鄉韶山一帶創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民協會,同地主民團進行斗爭。后因遭到反動軍閥的追捕,離開韶山來到長沙。舊地重游,物是人非,在長沙讀書生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情景歷歷在目。此時國難當頭,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曾經的書生有責任樹立起救國救民、改變國家命運的理想信念觀。
(一)前期(1927-1937)——“戰地黃花分外香”“雄關漫道真如鐵”
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觀點。之后發動秋收起義,并進行三灣改編,確定了“黨指揮槍”的原則。1928年率領部隊在井岡山與朱德會師,合并為紅四軍。1929年,毛澤東深入福建省上杭、永定的農村領導地方土地革命斗爭。正值重陽節,10月的閩西山區,黃色的野菊花競相開放,毛澤東面對怒放的野菊花,不禁發出“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的感慨,可見其昂揚振奮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為奪取革命勝利而戰斗不止的理想信念觀。
毛澤東與朱德帶領紅軍成功反擊國民黨三次大規模軍事圍剿,但王明領導集團進入中共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后,將毛澤東排斥于中共和紅軍的領導之外。由于王明領導集團的錯誤指揮,1934年,紅四軍在對抗國民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毛澤東在這一危急時刻提出向敵軍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方向前進。1935年1月到達貴州遵義后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為了繼續長征,紅軍經婁山關北上,準備于瀘州與宜昌之間渡過長江,然而遭遇阻礙,毛澤東果斷地決定二渡赤水,折回遵義,再次跨越婁山關。〔3〕于是便有了“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樣面對挫折和阻礙時從容不迫的理想信念觀。
(二)中期(1937-1945)——“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毛澤東努力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強調,日本是小國,是失道的,是不正義的;中國是大國,是得道的,是正義的,因此只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團結全國人民持久抗戰,最后的勝利一定是中國的。此時的他有著“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觀,即中國共產黨不僅要拯救中國人民于水火,還要拯救同樣備受戰爭傷害的全世界人民。這就需要擊敗日本侵略者,直至戰勝英美列強,實現“世界和平”,使全世界都處在和平之中。當然他也做到了,他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近百年來第一次對抗外來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 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免遭殖民奴役的厄運,洗雪了中華民族的恥辱,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鼓舞了世界各國無產階級起來反抗侵略者,保衛國土,對全面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貢獻,包括后來的抗美援朝。
(三)后期(1945-1949)——“人間正道是滄桑”“進京趕考”
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就和平建國的問題在重慶進行談判并簽署《雙十協定》。然而不久蔣介石便露出真面目,撕毀《雙十協定》,全面內戰爆發。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積極防御轉入戰略進攻,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最終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政府,解放了全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在強渡長江時,毛澤東發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感慨。天若有情,見到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要因痛苦而變衰老;身受反動派壓迫的人民起來徹底推翻反動統治,實現完全的解放,是歷史發展的正常規律,這也是毛澤東此時的理想信念觀。
1949年3月,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 出發時,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 周恩來回答,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 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 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4〕毛澤東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雖然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但應該戒驕戒躁,因為進入北平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即將面臨新的挑戰,新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的籌備也是艱巨的任務,所以“進京趕考并取得好成績”是他此時的理想信念觀。
(一)前期(1949-1956)——“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毛澤東帶領人民進行大刀闊斧的社會主義革命。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3年春天,全國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存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身成為土地的主人,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1952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與此同時,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許多重要指標已有確實把握提前完成,面對蓬勃的事業,蓬勃的生機,毛澤東不禁發出“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感慨。可見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是當時毛澤東的理想信念觀。
(二)中期(1956-1966)——“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1959年前后,蘇聯切斷了對中國的一切支援。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又遭遇三年自然災害,國內經濟非常困難。于是,毛澤東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左傾錯誤,使國民經濟得到比較迅速的恢復和發展。1961年的冬天,毛澤東寫下“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首詠梅詩,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困境絕不屈服,勇敢挑戰的決心和樂觀主義精神,還有斗爭在前、享樂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獻精神,這是他當時的理想信念觀。〔5〕
毛澤東同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其不同時期的理想信念對中國共產黨人正確的理想信念觀的樹立,具有重要的標桿作用。無論是過去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現在的和平建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總是擁有最強大的戰斗能力,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熱愛人民,為人民服務。沒有正確的理想信念觀,人終會走入歧途,于人于己百害而無一利。只有擁有正確的理想信念觀,人才會有強大的精神支柱和明確的方向,遇到任何挫折都不會退縮,遇到任何誘惑都能夠抵制。毛澤東理想信念觀將指引中國共產黨人在前進道路上勇往直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讓中華民族更加繁榮昌盛。
〔參 考 文 獻〕
〔1〕蘇莉.孩兒立志出鄉關〔N〕.湖南日報,2019.
〔2〕韓毓海.立國顯始做宏略:青年毛澤東《心之力》特立獨行倡“新學”〔N〕.北京日報,2015.
〔3〕黃輝映.毛澤東詩詞賞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4〕孟昭庚.毛澤東進京趕考記〔J〕.福建黨史月刊,2019,(03).
〔5〕 黃輝映.毛澤東詩詞賞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