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盼
【摘要】作為企業財務管理三大支柱之一的“資本結構”理論,一直是公司股東及管理者、外部監管機構、學者關注的焦點。“資本結構重要么?”“資本結構會影響企業的價值么?”“資本結構理論在企業與銀行間是否有差異?”我們基于MM理論來探討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及商業銀行的價值,并進一步討論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度問題。
【關鍵詞】MM理論? 資本充足率? 資本結構? 商業銀行
一、前言
企業應該怎樣選擇負債權益比?通俗地講,企業的負債權益比就是企業的資本結構。我們把資本結構定義為企業的資金來源中,負債資本和所有者權益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此外,從財務管理角度講,企業的價值可以定義為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價值之和,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那么不同的負債權益比(資本結構)就會影響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由于債務資本和所有者權益資本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在資本結構決策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其中債務具有優先索償性,不論企業的盈利水平如何,都要求企業承擔到期還本付息的義務,當企業無法履約時,債權人有權要求企業進行破產清算。而股利對于企業而言并不是負債,企業沒有定期償付的義務,即使企業不派發股利也不會面臨破產清算的風險。所以,當企業債務過多,財務杠桿過高時,企業所承擔的償付債務的義務也就越大,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就越大。因而,政府對企業自有資本數額都有明確的規定。通常,不同的行業,由于經營的對象不同,面臨的風險不同,從而資本結構也各不相同。商業銀行是經營金融資產和負債的金融企業,其最基本的職能是通過負債業務,集中社會上的短期及長期閑置資金,再通過資產業務,將資金分配到實體經濟中,也就是說,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的特殊企業,在它的資金來源中,除了少數比例的資金來源于所有者權益資本,絕大多數的資金來源于負債,因而,是典型的高負債經營的企業。盡管如此,銀行經營者和其他企業的經營者一樣,在作資本結構決策時,仍然以實現銀行市場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為目標來選擇最優的資本結構。
二、MM理論概述
MM理論由美國財務管理學家莫迪利亞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提出。兩位學者通過大量研究,于1958年在美國計量經濟學會年會上發表了《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及投資理論》,開創了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研究的先河。該理論首次用經濟分析的方法得出了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的內在聯系,指出:公司價值取決于投資組合,與資本結構和股息政策無關。MM理論將現實中的許多因素抽象出來,從數量上揭示資本結構、資本成本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該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在一個不存在破產成本和稅收的“完美的”資本市場中,企業價值與其資本結構無關。我們將公司的財務請求權之和(負債+所有者權益)稱為公司的餡餅,若兩家企業的餅圖大小相同,那么餡餅并不會因為切法不同而改變。MM定理的實質是:在完全市場假設下,公司的市場價值獨立于它的資本結構,即有負債的公司價值VL與無負債的公司價值VU相等。因此,在以公司價值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前提下,公司的融資決策是毫無意義的,公司中只能通過改善資產配置來提高公司價值。
(二)第二階段
修正的MM理論,即去掉企業不繳納所得稅這一假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于1963年對MM定理進行了修正,發表了題為“公司所得稅及資本成本:一個糾正”的文章。其要點是放寬無稅收假定,把企業所得稅的影響考慮進去。研究發現,由于利息費用可以在稅前扣除,減輕了企業的所得稅負擔,所以,調整企業的資本結構可以爭取稅收方面的好處,增加企業的價值。但是企業不可能無限制地負債,因為隨著企業債務的增加,其違約風險就會增大,企業負債的無風險假設就不能成立。與此同時,盡管股權資本成本會隨負債比率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卻會慢于負債比率的提高。因此修正后的MM理論認為,在考慮所得稅因素后,企業的負債越高,其加權平均成本越低,則其公司的價值就越高。在存在稅盾作用情況下,將利息費用從稅基中扣除會相應的增加有負債的公司的收入,公司的價值等于完全權益公司的現值與避稅額的現值之和。
(三)第三階段
對MM理論再次修正,即去掉企業負債無風險假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在企業存在稅盾效應的條件下,通過調整企業的D/A比例,可以增加企業價值;(2)大量負債將提高企負債的風險,增加資金成本,抵消利息稅盾效應。具體來說,隨著MM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逐漸形成了許多理論假說,其中包括均衡理論和激勵理論,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均衡理論上。所謂均衡理論是指由于制約企業無限追求免稅優惠或負債最大值的關鍵因素是債務上升所帶來的企業風險和相關成本,因此企業的最佳資本結構應當在負債價值最大化和債務增加引致的財務困境成本之間達到某種平衡狀態。該理論認為,當負債程度較低時,因稅盾的存在,企業價值將隨負債水平的上升而增加,當負債達到一定程度時,負債的稅盾作用開始被財務困境成本所抵消。當邊際負債稅盾收益等于邊際財務困境成本時,企業價值最大,其資本結構最優,如果企業繼續追加負債,企業價值會因為財務困境成本超過稅盾收益而下降,企業負債越多,企業價值下降得越快。破產成本或者更準確的說是財務困境成本(因為存在法律禁止破產的情況,財務困境成本較“破產成本”更為合適)可以分為三類:財務困境的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代理成本。具體講,直接成本是指清算或重組的法律成本和管理成本。間接成本指破產導致公司經營受到影響,比如供應商要求支付現金、顧客流失等。代理成本指公司擁有債務時,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就產生利益沖突。公司出現財務困境時,利益沖突擴大,給公司增加了代理成本。因此,公司的價值可以表達為完全權益公司價值加上其避稅額的現值減去財務困境成本的現值。
三、國外銀行(美國)的特殊性
國外商業銀行的特殊性在于政府對銀行吸納存款提供擔保,即隱形提高了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政府擔保是政府對銀行提供的安全網。它由存款保險(Deposit Insurance)、充當最終貸款人的聯儲貼現窗口(Discount Window)、大而不倒原則(TBTF)三部分組成。銀行資本分為入賬的和未入賬的兩個組成部分,銀行資本可以來自為資產負債表內活動(入賬的),也可以來自表外活動(未入賬的),表外活動的一個主要來源就是政府的擔保。為了將MM理論與商業銀行公司價值相結合,我們先假定存款保險公司免費為銀行提供存款擔保,這意味著不需要交納存款保險費,不存在保險費的直接費用,也不存在以監管干預形式出現的間接成本。因此,當銀行破產時,存款保險公司全額賠付給所有的存款者其在銀行的存款及生息,而銀行不受影響。免費的保險如同零破產成本,引起銀行資本比率的降低,會導致銀行出現零股本的極端現象。
當然,免費的存款保險是理想的狀態,存款保險機構的職能及法律法規的要求讓存款保險費不可能是免費的,存在顯性收費和隱形收費。
最初,法律規定了顯性存款保費的比率,比如存款余額的百分之幾,但僅征收顯性保費沒有對銀行的道德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因為它沒有明確規定對銀行過度冒險的處罰措施,在這種情況下,高風險的銀行實際得到了低風險銀行的補貼。為了控制道德風險,并使保費定價更為合理,存款保險機構采用監管干預的手段對所有銀行變相征收隱性保費。監管干預的方式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對高風險銀行要求注入新資本,或者限制其增長等。在這種顯性收費與隱形收費的限制下,銀行不能盡可能的吸收負債,其資本充足率得到了提升。
四、我國商業銀行的特殊性
按照《巴塞爾協議》 以及我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然而,我國的商業銀行并非如此。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的唯一出資人是政府,隨著銀行的不斷發展,政府的出資遠遠沒有讓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8%。另一方面,根據MM理論可以得知,在市場環境下,因為風險的存在,企業不可能無限制的吸收負債,過多的負債會導致企業的破產成本增加,因此,企業會在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資本之間選擇一個合適的比例,自覺持有一定量的權益資本。然而具體到我國商業銀行,其面臨的風險(主要是破產風險)幾乎不存在,國家以其信譽和財政資金對存款人的存款承擔無限擔保責任,因此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破產風險極低,而且我國并不存在存款保險制度,沒有保險機構對銀行征收顯性和隱性保費,導致其盡可能多的吸收負債來增加盈利。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異常低。
五、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一)問題
資本充足率過低,風險較大。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除了少數比例的資金來源于所有者權益外,吸收存款是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因此商業銀行具有天然的高資產負債率;此外,政府注資的不足,也導致銀行的權益資本過低,負債率過高;最后,市場環境下銀行追求價值最大化的行為和政府安全網的存在,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率進一步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異常低。如果銀行破產的話,安全網的提供者將會承擔損失,再進一步追蹤損失的承擔者,最終還是由納稅人來承擔。
(二)對策
借鑒國外存款保險制度,加強資本約束和監管。存款保險制度的存在,一方面使銀行的價值相對于不投保銀行的價值提高,另一方面,國家可以通過征收隱性保費的形式,要求銀行注入新資本,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商業銀行的資產增長必須有資本金的同比例增長 ,否則資本充足率就會下降。如果資產質量較高 ,自身盈利能力較強,其資產規模就可以相應地增加, 這就是良性循環;反之,資產增長就要被約束。沒有能力補充資本金將會導致惡性循環。
六、結語
本文基于MM理論,首先論述了MM理論的不同觀點在企業資本結構和企業價值之間的應用;其次,將MM理論引入到銀行業,論述了國外銀行由于政府擔保提供的安全網和存款保險的存在,使商業銀行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的同時,能保持一定的資本充足率;最后,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特殊性,提出我國商業銀行存在著資本充足率較低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1]Modigliani F,Miller M 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3):261-297.
[2]梁 媛.銀行資本結構決定的特殊性與資本充足率監管[J].財經研究, 2002,(5).
[3]張雪麗.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4,(1).
[4]于立勇,曹鳳岐.論新巴塞爾資本協議與我國銀行資本充足水平[J].數量經濟,2004(1).
[5]房巧玲,崔宏,張華.商業銀行成本控制與經營績效[J].金融論壇,2012(8):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