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津
關鍵詞:云南藏區;生計方式;變遷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4 — 0085 — 04
“經濟文化類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態環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計方式的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體。”〔1〕我國的民族學前輩大致把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分為了采集漁獵經濟文化類型、畜牧經濟文化類型、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三類。作為經濟文化類型的一大要素,生計方式(means of livelihood)簡單說來即為謀生手段。針對生計方式與生存環境的關系,有學者提出,“人類面對生存環境的多樣性,必然造就出千姿百態的資源價值取向和千差萬別的利用方式及利用層次。”〔2〕生計方式體現出一定地區的居民對所擁有資源的選擇及利用,由此形成了自己相別于他者的文化模式。每一種生計方式的選擇都是對現實條件的反應及調試,是一種生存策略。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地處滇西北高原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地區、“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其穩定與發展牽涉全局。由此,本文選擇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阿東村作為田野點,通過參與觀察、個別訪談等方法,旨在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探究云南傳統藏族社區生計方式的變遷及原因。
關于阿東村這個地名的由來,據《云南省德欽縣地名志》載,“位于鎮駐地的西北方,東:前。該鄉村落分布象山前,故稱象山前的村,簡稱“東”,習慣叫阿東?!薄?〕阿東村位于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腹地的高山峽谷區,三江并流的核心地帶,平均海拔為2800米,海拔的垂直變化造就了不同的土壤、植被、氣候類型。主要形成了三種生態環境類型:海拔2000米至2600米之間為河谷糧油作區,主要分布在阿東河沿岸及緩坡地帶,土壤較為肥沃,主要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地處海拔2600米至3000米之間為溫和山地農林牧藥作區,其牧草豐盛,且非常適合于冬蟲夏草、松茸等菌類的生長,主要開展牧業、采集業等活動;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區為高寒山地林木農藥作區、嚴寒山地牧作區,主要開展高原牧業與采集業。阿東村屬溫帶(寒溫帶)山地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7℃—16.5℃之間。氣候受海拔的影響較大,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越低,降雨量也就越多。四季并不分明,冬季的時間較長而夏季較短,雨季主要集中在6—10月。
阿東村位于德欽縣城的西北方向45公里處,是坐落于半山腰峽谷地帶的一個藏族自然村落,其東鄰阿墩子居委會,南接云嶺鄉,西靠佛山鄉,北部與羊拉鄉毗鄰。阿東村隸屬于迪慶州德欽縣升平鎮,下轄榮布、日仁、其卡、哇哈、高仁、都拉、直仁、貢卡、安中、古打、新村、學龍、娘義、青龍貢、娘娃、子都共16個村民小組,村內共453戶,2189人。民族成分較為單一,所有村民均為世居藏族,信仰藏傳佛教,是一個典型的藏族聚居村落。全村共有可耕地面積2171畝,人均可耕地面積約為0.99 畝,村民人均年收入約為5000元。
(一)傳統農耕
阿東村的農耕經濟類型為山地耕牧型。阿東村村民把可耕種土地分為水澆地與旱耕地兩類,人均水澆地面積約為0.7畝,人均旱地面積約為0.3畝。水澆地主要用來種植小麥、玉米、蕎麥、蔓菁等作物,小麥成熟后,村民會把其做成面粉以制作面食,蕎麥主要為自家食用,玉米、蔓菁主要用來喂養豬、牛等牲畜。而目前,阿東村90%的旱地為荒地,已利用的僅為10%,主要用來種植青稞、土豆,用途為自家食用,村民會用青稞制作青稞酒、糌粑等傳統藏族美食。村民種植農作物主要是為了家庭自用,僅僅夠維持一種剛好自給自足的生活水平。受宗教因素及自身思想觀念的影響,村民們的市場經濟觀念嚴重缺乏,從農業活動中幾乎得不到任何其他的收益。
(二)畜牧業
與大部分藏區相似,阿東村也具有發展牧業的有利條件,其經濟文化類型為典型的高山草場畜牧型。在阿東村海拔較高的榮布、日仁、其卡、哇哈、高仁這五個村民小組中,因為具有質量較好的草場,村民們主要放牧牦牛、犏牛、耕牛、黃牛等牲畜,其中牦牛的數量最多,占到了70%。牦牛獨特的生理構造使得其能夠適應高原地區嚴酷的自然環境,因為其“渾身都是寶”,所以其市場價格也一直處于高位水平。其毛皮、奶制品以及肉制品等也為從事畜牧業的牧民提供了理想的衣食來源。放牧牦牛的草場多分布在崎嶇的山間,游牧活動也是季節性的。一般要等到高山冰雪融化之后,青草長出時,才會把畜群驅趕到山中。男女青壯年者趕畜群上山,在山上搭建簡易的帳篷作為臨時居所,這種帳篷通常是由樹枝支起的幾塊牦牛氈或者牛皮。當氣溫降低,牧草枯萎時,牧民們會把牲畜轉場至山下海拔較低地帶,憑借自家儲存的蔓菁、玉米等糧食來飼養牲畜。牧業帶來的豐厚回報,加之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使得位于海拔較高地區的部分村民選擇了放牧這種生計方式。
(三)季節性的采集活動
在阿東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生長著大量的冬蟲夏草、松茸等菌類。據村民說,“因為這邊的山好,好多人就還是有著‘靠山吃山的思想,一到蟲草季、松茸季,村里好多人就上山去撿蟲草、松茸了”。蟲草可以算得上是村民們的“黃金草”,占到了村民收入的大頭。每年的5月至7月,是阿東村蟲草的采挖季節。每年的7月中旬至10月,是松茸的采挖季節。因為蟲草、松茸的市場價值較高,經濟效益好,所以好多年輕人都會上山去進行采挖活動,留下老人及婦孺在家中從事農事活動。村民說:“對于那些技術較好、比較會找的人來說,他們從采挖季中獲得的收入不會低于4—5萬元,而對于那些不會找的人來說,有時候僅能掙得1000元左右”。由此可看出,采集業給村民帶來的收入頗豐,但這也與自身的能力甚至是運氣相關。同時,村民們也在擔心,因為每年的蟲草、松茸數量都在減少,呈現出連續下降的趨勢。他們也擔心,長此以往,大山不會再給予他們這些饋贈。
(一)農作物結構改變
上文所述,村民在農業活動中幾乎不能得到除了滿足自身需要以外的其他任何收益?;诖耍職J縣立足本土,大力推廣葡萄這種經濟作物的種植。德欽縣具有發展葡萄酒業的天然優勢,這里山高谷深,大部分地區屬干熱河谷,氣溫、降雨、光熱、土壤條件適于種植釀酒葡萄。德欽縣有100多年種植釀酒葡萄和釀制葡萄酒的歷史,19 世紀末法國傳教士將釀酒葡萄引種到德欽縣茨中村,廣并在當地傳播種植葡萄和釀制葡萄酒的技術。德欽縣于2000年開始實驗種植葡萄,并于2003年6月18日成立德欽縣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公室對葡萄種植進行大面積的推。德欽縣采用政府投入為主的扶持方式,整合其他相關部門對葡萄種植業進行扶持。政府給村民提供鐵絲、水泥桿等種植葡萄所需的基本工具。在葡萄種植的第三年,葡萄才能掛果,因此縣委縣政府給予種植農戶相應的補助,其標準按每畝每年250元發放,共發放三年。當地的葡萄酒業公司給村民提供葡萄種苗。農民自己籌集化肥、農藥、地膜等物品及開挖定植溝等。除此之外,生物辦的工作人員與葡萄酒業公司的技術人員一起組成了技術服務小組,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與培訓。
葡萄的推廣種植改變了阿東村原有的農作物種植結構,以前的土地多種植小麥、青稞、玉米等糧食作物,而葡萄的到來則完全改變了這一情況,如今阿東村的大部分土地都種上了葡萄。以學農、娘義、青龍貢、娘娃這四個村民小組為例,僅這四個村民小組,就有葡萄園540畝。酩悅·軒尼詩公司與云南香格里拉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都與這里的農戶有合作的關系。酩悅·軒尼詩公司采取“出租+雇傭”的模式,他們從農戶那里租得相應的地塊,由自己公司的人員進行管理,在葡萄的各個生長階段,公司會雇傭村民為其進行勞動,村民在葡萄地里的收入由地租與工資兩部分構成。在這四個村民小組中,有56戶選擇了這種模式,共出租163畝葡萄園。而這四個村民小組中剩余的377畝葡萄園,則與云南香格里拉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村民們自己種植、自己管理,到了收獲季,香格里拉酒業會集中對葡萄進行收購,其價格為:赤霞珠、美樂、西拉等深色葡萄為3.6元/KG,霞多麗等淺色葡萄為4.2元/KG。這兩種經營模式各有好處,但無論選擇哪一種經營模式,都給村民們帶來了相較之前較為可觀的受益。葡萄這種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提高了村民們的收入,村民在地里干活的積極性也比以前大大增強了。
個案1:CM家有6口人,4.3畝土地,其中有1.3畝為旱地,目前處于荒地狀態,剩余3畝水澆地全部種了葡萄。葡萄地中有1.5畝出租給酩悅·軒尼詩公司,每年的地租與工資合計可收入12350元,剩余的1.5畝,會在收獲時將葡萄賣給云南香格里拉酒業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可收入6800元?!?〕
(二)鄉村運輸業興起
德欽縣是云南省內平均海拔最高的縣,其境內的梅里雪山(漢譯為太子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為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方。在德欽縣,多宗教與多民族的人民在此和諧共處,美麗的梅里雪山與神秘的藏文化相互交織,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擁有梅里雪山、白馬雪山、飛來寺、茨中教堂、明永冰川、西當溫泉、雨崩村等眾多已經開發得較為成熟的旅游景點。基于此,一些年輕人選擇通過運營“農客”面包車的方式來賺錢。在這邊的道路上,我們隨處可見這種車身印著“農客”二字,車牌號為“云R DKxxx”的小型面包車。在村里時,“農客”承擔著村民由本村至德欽縣城的運輸任務,每天上午九點半,“農客”會途徑村里的主要道路,隨叫隨停,村民若要到縣城里去,只需支付十幾元車費即可。而在縣城,“農客”車主們會集中把車停在德欽縣城的阿墩子古城外,采取吆喝、搭訕等方式招徠顧客。由于德欽縣地處高原地區,道路比較蜿蜒崎嶇,因此有眾多游客會選擇搭乘“農客”車輛。多數旅游會選擇采用拼車方式,幾個目的地相同的驢友臨時結伴而行,這種形式對于旅客來說較為實惠便利。此外還有包車方式,包車的價格較高,根據目的地距離的遠近來決定費用,價格為200—800元不等。如遇到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客人,司機還要兼營旅游向導的角色,而這樣也可以使他們再獲得額外的收入。除了自己所掙得的收入,德欽縣政府還對“農客”車輛進行每車每年7000元的補助。
個案2:AJ家5口人,0.6畝土地。他們將全部土地出租給酩悅·軒尼詩公司,每年的地租與工資合計可收入5600元。因為家庭擁有的土地面積較少,他選擇在德欽跑車,從事運輸業,工作時間集中在4—11月,此時也是德欽縣的旅游旺季,平均每個月可收入3000元。此外,當采挖季來臨時,其家庭成員會上山進行采挖蟲草、松茸的活動,每年可收入12000元。〔5〕
(三)外出務工者增加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新的思想觀念也漸漸影響到了阿東村的村民。在他們傳統的思想觀念中,他們依靠這片土地,吃穿用度全都是這片土地所賜予的,而這片土地也恰好能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加之對外部世界的不了解以及恐懼,許多村民不愿意離開本村外出討生活。這情況在近些年也已經有了轉變,許多村民開始到德欽縣、香格里拉市務工。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他們多從事體力勞動較多的職業??偟膩砜?,阿東村外出務工的人數呈現出緩慢增加的態勢。而現在的年輕一代受教育水平增加,阿東村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數已經達到了60多人,相較于祖輩,他們更愿意到外面尋求新的就業機會。相信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村民走出去,尋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個案3:YSG家4口人,土地4.9畝。他們將全部土地出租給酩悅·軒尼詩公司,每年的地租與工資合計可收入28000元。葡萄地主要由兩位老人在家經營,其女兒在香格里拉的游樂園打工,平均每個月可收入2500元,其兒子在香格里拉的洗車店打工,平均每個月可收入2800元?!?〕
面對阿東村村民由傳統逐漸走向多元的生計方式,國家、當地政府以及村民個人都在其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一)國家的宏觀政策提供了價值導向
“價值導向從本質上來講是對社會上存在的多種多樣的價值取向進行整合和消解的過程。”〔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往那壓迫、不平等的民族關系成為歷史,形成了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而民族平等是前提,是重中之重。我們已經從法律上確定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則,但在事實上,各民族在經濟社會發展、文化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縮小不同地區發展差距是當務之急。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時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屬點,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國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場。為此,國家做出了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行動、一帶一路倡議等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強調了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事業的重要性,通過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實行金融優惠政策、組織發達省市對口支援、對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重點扶持等各項具體措施,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生產力。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指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只有把經濟搞上去了,切實保障和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才能體現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體現我們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相互離不開的民族關系。國家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位于“三區三州”地域內的阿東村村民提供了價值導向,價值導向內在地包含被引導者要順從和遵循指引的要求。大家深切明白,若想要擺脫貧困,僅依靠國家和政府的扶持補助是遠遠不夠的。要激發自身的內在動力,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尋找新的生計方式,拓寬經濟來源渠道。價值導向的作用外化于行動上,就是越來越多的村民不再滿足于從傳統的生計方式所獲得的收入,轉而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其他的領域。2019年4月30日,迪慶州的香格里拉市、德欽縣達到了退出貧困的條件,通過了云南省的評估考核,成功摘掉了“窮帽子”。據阿東村村干部介紹,阿東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目前只有三戶建檔立卡保留戶,但德欽縣退出貧困序列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繼續采取措施確保已脫貧人員不再返貧,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來。
(二)當地政府的具體措施指明了實踐路徑
德欽縣充分利用自身的生物資源、旅游資源,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經濟發展道路。2003年,迪慶州提出了“生態立州、文化興州、產業強州”的發展戰略,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培育生物、旅游等支柱產業。德欽縣政府采取政府引導、企業經營、農戶參與的模式,目前已建成優質釀酒葡萄基地1.3萬畝,以迪慶香格里拉經濟開發區綠色產業園區為主的葡萄酒產業已經成為德欽縣的龍頭產業,其已經成為了農民穩固、長期的增收來源。德欽縣還形成了以“梅里雪山”品牌為核心,以“三江并流”為范圍,以藏文化為主體、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為特征的旅游開發框架,并呈現出了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德欽縣大力發展旅游業,在飛來寺、梅里雪山國家公園、明永冰川等景點,住宿、餐飲、旅游配套設施等方面都實現了較快發展。雖然目前阿東村的旅游資源仍未得到開發,但村民仍可通過跑車、做旅游向導的方式從中獲利,這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在阿東村村民整體受教育水平低、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情況下,當地縣委縣政府擔負起了“領頭羊”的責任。政府的一系列舉措給農戶指明了一條切合自身發展的道路,為脫貧攻堅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實踐路徑。在訪談過程中,當地村民不止一次地表示縣政府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政府提供了技術、資金等保障,為他們省去了許多后顧之憂。
(三)村民個人思想觀念的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歸根到底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來推動的,而思想往往是行動的先驅。只有解放思想,破除窠臼,方能實現自身與社會的進步。以前阿東村通往外界的道路極為不便,加之險峻的地勢造成了相對閉塞的環境,村民與外界的溝通聯系較少。傳統的生活方式一代代地流傳下來,村民們認為在自己的土地上就能生存,不愿意外出進行務工活動。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新的思想觀念也漸漸傳入到阿東村,并影響了村民們。村里的廣播、電視機、手機等的廣泛使用,為村民接收新的信息提供了媒介。外來的游客、本村務工者、知識分子等帶來的新的觀念及風氣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阿東村的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直接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他們不再拘泥于腳下的那片天地,轉而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藏區“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嚴重地阻礙和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長期處于交通閉塞、文化落后、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的狀態。1949年新中國成立,迪慶州人民翻身作了社會的主人,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較大進步。從阿東村村民的生計方式變遷可以看出,生計方式的選擇與現實條件是分不開的。從以前典型的半農半牧型發展到目前的多元模式并存,無論從事哪一種生計方式,都是村民針對自然環境、社會發展、自身條件等因素作出的回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浪潮下,位于偏遠山區的藏族民眾也必須擁抱現代,做出相應的改變。面對貧困的現實,努力接受新思想、迎接新事物、應對新挑戰也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參 考 文 獻〕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86.
〔2〕 羅康隆.論民族生計與生存環境的關系〔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5).
〔3〕 德欽縣人民政府編.云南省德欽縣地名志〔M〕.德欽:德欽縣地名辦公室編印,1986:24.
〔4〕 CM訪談,地點:CM家中,時間:2019,(06).
〔5〕 AJ訪談,地點:AJ家中,時間:2019-6-5.
〔6〕 YSG訪談,地點:YSG家中,時間:2019-6-6.
〔7〕 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27.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