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影視文化;產業發展;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4 — 0119 — 03
(一)是國家形象構建的有利方式
國家形象與政治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國家形象并不等同于政治或經濟、文化等形象的簡單組合。在當前各國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的情況下,國家形象不再局限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媒介,已遠遠超出新聞形象的范疇而廣泛深入的融匯進了廣大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內。國家形象較之以往以“理性”、“嚴肅”、“空泛”為標簽的政治圖片有了極大轉變,成為建立在細致觀察基礎上的、相對貼近真實的大眾與社會形態,更加生動、具體和感性,而如若固步自封、被動參與國際溝通與交流,就只能獲得“被塑造”形象。掌握話語權,把握本國發展方向保證其良性前進,主動構建積極、向上的國家形象是確保國家向正方向發展的基本要求。
國家形象的構建方式多種多樣,大至制度建設、公共外交等國際性事件,小至商務合作、國際旅行等等,然而無論何種形式,從本質上看都是國際交流與溝通,都需要借助一或多的媒介做支持。以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為主的傳統媒介政治性強、教化意味顯著,且傳播范圍受地域限制較大,與之相對比,電影作為傳播媒介來看其傳播范圍更為廣泛,政治色彩和教化性并不凸顯,娛樂性強而易為受眾群體接受,在傳播潛在價值理念方面有著顯著作用,可見,在現代社會環境下,電影毫無疑問是國家形象構建的有利方式。
(二)是國家形象構建的必要手段
電影對于國家形象構建來說同時也是必須關注和采用的手段。國際范圍內民眾在心理上對國家的相對固定的印象、評價和態度等即為狹義上的國家形象。構成國家形象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性基礎在較短的時間內極難得到顯著改變,與此相對的,信息控制與運行權等代表了國家另一方面實力的軟性力量則能夠被快速塑造。
在國際交流與溝通愈發緊密的社會環境下,不能自主開展形象構建勢必會遭受來自外界目的不一的被動解讀,導致形象受損,甚至有可能出現國際聲譽下降狀況,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所謂“中國威脅論”屢屢出現就證明了這一點。要在國際社會中贏得主動,充分利用媒體進行自我表達、自我形象構建是極為必要的。
事實表明,電影能夠突破報紙雜志、書籍以及廣播傳播的語言文字限制,電視的地域限制,互聯網的功能以及行為限制,具有十分突出的國際傳播能力。以好萊塢為例,其每年出口國際的電影作品不僅創造著令人瞠目的經濟價值,且電影宣揚的西方文化價值理念以及反映出的美式社會情態對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國青少年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美國正面國家形象構建方面起到了無可取代的作用。由此可見,在如何構建良好、正面國家形象的問題上,充分利用電影的傳播優勢是我們必須重視和采納的必要手段。
每個個體對同一文本的解讀是千差萬別的,對于電影來說同樣如此,換而言之,受閱歷、文化背景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受眾對電影的理解勢必各不相同。對于本國觀眾來說,能夠根據自身經驗與知識信息對其中的偏頗之處予以修正,但對外國觀眾來說,缺乏對應信息對影像內容進行填補或檢驗,出現電影表達概念與國家實際狀況相背離是在所難免的。結合國產電影的國際傳播狀況,發現國產電影面對的困境,有利于最大程度上避免上述問題,使電影更好的發揮出國家形象構建的積極效用。
(一)文化內涵表現困境
好萊塢電影的強大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其同樣對國產電影有著深度影響,面對商業壓力,我國很大一部分電影創作者們在創作過程中過于關注歐美標準,未能在文本中實現民族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表現。電影的藝術魅力不僅僅在于情節敘事或人物構造等,一旦將關注點局限在視聽效果、特效應用上,忽視電影的文化內涵,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沒有思想文化內容的支持,無論視聽語言多么絢麗豐富,電影的價值也只能停留在最淺層的形式上,或許能夠在短時間內為受眾群體帶來感官上的驚喜,但無法在思想層面為其留下深刻印象,難以被稱為真正的佳作。
《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等有著宏大的布景、美輪美奐的畫面,然而并未能在國際市場上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未能將視覺語言同敘事有機融合到一起,這也是當前國產電影走向國際所面臨的首要困境。 電影創作者們在電影文化內容方面的挖掘略顯不足,思想理念并不凸顯,往往使缺乏漢語言文化背景的受眾群體難以體會,其中蘊藏著的社會文化價值得不到表達,推動國家形象構建的作用也就無從談起。
(二)理念表達困境
國產電影偏好大圓滿的結局,即善得善果、惡有惡報。創作者們大都以真善美為標準進行故事呈現,電影作品展示的都是社會積極、向上的一方面。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社會現狀以及發展勢必不能達到理想狀態,永遠使善占據上風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當前,國際社會形勢復雜多變,站在國際傳播角度來看,在電影作品中展現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是正確的,但如若未能將其他國家受眾群體的精神需求考慮在內,則很難引發其情感共鳴。
電影是有關人與故事的藝術,時代和社會環境總是與電影敘事息息相關,國產電影在理念觀點表達上同西方民族有很大差別。《金陵十三釵》中創作者們試圖用沉重與苦難喚醒人們對歷史的記憶,使人們在理解歷史的基礎上牢記先輩留下的屈辱和驕傲,對人性、社會、民族等有所思考,在和平年代也能夠牢記民族使命,擔負起民族責任。然而由于理念表達方式上有所偏差導致核心價值觀點表達不明,并未得到西方主流媒體的贊賞。由此可見,如何尋找到正確的理念表達方式使他國受眾群體接受、認同電影中的民族思想意識,是國產電影必須面對的又一困境。
(三)“中國威脅論”
從國際影響力上看,動作武俠電影無疑是國產電影中最為成功的。然而即便從《臥虎藏龍》這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上,也能夠發現其在和平友好國家形象構建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并不顯著。一方面,武俠、動作電影中傳遞的犧牲小我成全和平安定的思想理念在電影市場中屬于老生常談,并不能給國際受眾群體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武俠、動作電影的跟風量產對國際受眾群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偏見,留下了“好斗”、“尚武”的主觀偏見。
以《1942》為例,電影展現的是混亂狀態下的悲慘社會形態,在當時環境下底層民眾生活的艱辛與悲苦,旨在于使受眾群體發現極端狀態下人性上的溫暖、尊嚴,并能夠對當前的生活有所思考和審視。 然而個別西方輿論卻提出擁有極端窮困的歷史意味著中華民族可能對世界產生威脅。如何突破“中國威脅論”的不良影響,澄清、反擊外國輿論,構建正面國家形象并將民族情懷傳遞推廣,這是國產電影必須直面和解決的。
(一)淡化政治色彩
民族核心價值理念的表達是電影實現國家形象構建功能的必要條件,這就意味著,電影的創作要從民族文化立場出發,使傳統人文價值理念與現代價值觀點有機融合起來,形成電影所要傳遞的價值觀點并用正確方式融入到作品之中。
站在國際電影市場發展的視角上觀察可發現,要在世界舞臺上獲取一席之地,電影在傳播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必須保持國際視角。中國擁有悠久復雜曲折的歷史,很難被國際受眾群體所理解,淡化政治性、歷史性,并突出表現戲劇性、強調普適性價值理念以吸引國際受眾群體的關注是十分必要的。
以《投名狀》為例,在滿政治腐壞時期的時代背景下,講述了虛構的清朝將領從好人到惡人的種種復雜轉變過程。電影并沒有著重突出當時政治、歷史環境的復雜與沉重,而是站在歷史角度展示了以生存為目的的各人選擇與變化,展示了歷史洪流推動下的江湖情態、兄弟情義和人性發展。受文化、政治等各種因素影響,國產電影無法構建西方主流思想意識下的東方社會形象,以國家形象構建和對外傳播發展為目的,國產電影應牢牢把握中國社會的真實情態,站在國際視角、運用國際化表達方式呈現我國社會狀況和價值理念。
(二)強調經濟性
電影不僅是一種獨特的視聽藝術,同時也是經濟行為。隨著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電影逐漸成為普通消費者可以承擔的娛樂活動,走入了大眾群體的生活,將各種視聽影響資料呈現在每個人眼前。通過大屏幕,日常生活中不被關注的事物、事件被放大,也就是說,國產電影的制作與對外傳播成為了我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反映者和直觀生動展現社會經濟水平的重要方式。可見,重視電影的經濟性,調整資本應用結構,創作優質作品不僅對文化貿易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改善國際受眾群體對中國國家印象、構建國家富強形象來說也是極為必要的。
此外,要認識到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同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是緊密相關的,電影受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制約,同時又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國產電影有必要借鑒好萊塢電影的成功經驗,以個人價值傳遞的方式展現國家價值,突破現階段市場經濟的限制作用,營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符號化社會生活,以此來吸引國際受眾群體的注意,獲得廣泛認可。
(三)樹立品牌形象
從西方電影發展的成功經驗中可以認識到,國產電影想要在國際文化市場中贏得一定主動權,樹立民族文化品牌形象是大勢所趨。
我國電影人要首先有全球化的發展精神,將目標市場擴大到國外,電影創制要綜合考慮價值理念的普適性、影片娛樂性等各方面因素,有意識的向國際市場靠攏,循序漸進,切忌好高騖遠。要樹立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堅守民族文化陣地是必要條件,切忌一昧模仿西方電影而喪失自主創作意識。要挖掘傳統文化精神中需要被繼承和發展的部分,融入到電影創作中,用自信的態度向世界推廣中華文化的豐富品格與精神。
此外,“明星制度”也是西方電影成功為我們帶來的重要啟示。作為特殊文化符號,“明星”的市場號召力有目共睹,同時其有能力在受眾群體上營造非政治化的眷戀性,這對國家文化形象構建有著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有國際號召力的影星屈指可數,基于這一狀況,國產電影有必要綜合考慮國際市場發展需求,在宣傳電影的同時加大明星打造力度,推動中國明星的國際化發展。同時,中國演員也有必要開拓自身視野,樹立國際市場意識,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和各方面綜合素質,積極尋求和把握機會,為登上國際舞臺而不斷努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以推動中華文化向國際傳播為基本目的的對外影視文化交流,就成為了我們一直關注的重點。當前,我國影視文化活動主要包括有相關社會機構舉辦的文化節、政府舉辦的公益交流以及文化產業活動三種形式。其中,文化產業活動的政治色彩較為薄弱,受眾群體相對廣泛,在經濟效益提升上有著顯著作用,為塑造國家形象提供的支持也最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本文選取中國電影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當前國產電影同國家形象構建的聯系,簡述了其在國家形象構建方面面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以電影方式幫助國家形象構建的對策,希望能夠為國產電影的對外傳播、民族文化的發展以及國家形象構建等問題提供一定理論支持。
〔參 考 文 獻〕
〔1〕朱春陽.中國文化“走出去”為何困難重重?一一以文化產業國際貿易政策為視角的考察〔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7,(02) : 89-109.
〔2〕王國安,趙新泉.中美兩國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比較研究一一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J〕.國際貿易問題,2018,(01) : 58-67.
〔3〕匡文波,任天浩. 國家形象分析的理論模型研究——基于文化、利益、媒體三重透鏡偏曲下的影像投射〔J〕.國際新聞界,2018,(03) :114-116.
〔4〕陳林俠.中國形象的海外認同:從意識形態到形象建構——基于北美市場中國電影消費的一種考察〔J〕.社會科學,2016,(09) :44-45.
〔5〕劉全莉.全球化時代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建構問題與傳播內容建構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8,(10) :89-93.
〔6〕王一川.國家硬形象、軟形象及其交融態——兼談中國電影的影像政治修辭〔J〕.當代電影,2019,(02) :14-15.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