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祎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式的日趨嚴峻,老年人口的醫療和護理養老需求日益明顯。發展“醫養結合”模式是同時滿足老年人雙重需求的新型養老模式。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醫養結合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對“醫養結合”的發展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建議包含四個方面: 拓寬資金渠道、加強醫療人才培養和供給、國家建立制度及政策法規、推進醫療保險深度改革。
【關鍵詞】醫養結合? 養老模式
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式的日趨嚴峻,老年群體的養老服務與醫療需求日益增加。如何讓老年人更舒適的享受晚年生活已成為當前社會大眾所共同關注的話題。
一、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必要性
(1)全國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已超過4000萬人,他們的養護已經是一個社會問題。平均來看,家中有1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需要3名家庭成員照料,已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
(2)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增大與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問題日益嚴重,亟需整合“醫”和“養”的養老資源,以不斷適應老年人養老需求。
(3)由于社會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大規模流動,引發社會上的空巢老人、農村留守老人數量越來越多,這些老人無人照料,對于滿足這部分群體的基本醫療和養老護理需求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我國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醫養結合”發展進程緩慢,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醫療和養老資源供求不均衡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老齡化社會呈現未富先老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由于目前養老院無法達到專業醫療服務水平,使得許多患病老人住院后將醫院當作養老院,造成醫院資源的緊張。第二,由于老年人健康狀況欠佳,對于患病老人的治療和照料,便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第三,由于養老院、醫院的相互獨立。老年人可能需要頻繁在養老院、醫院之間進行輾轉治療、養護。不僅容易延誤老年人的治療時機,同時還增加了家屬的負擔。
(二)養老機構服務費用未納入醫療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的行政管理制度規定,醫療機構屬于衛生行政部門管理,而養老機構屬于民政部門管理。醫療機構和保險機構相互獨立。絕大部分養老機構自設的醫療配套很難劃入醫保范圍。申請劃入醫保不僅需要滿足醫療機構基礎設施的硬件標準,還需要有一定的醫務人員配比,許多養老機構無法達到要求。此外,養老機構的養老服務不是診療項目,養老機構的醫療費用未被納入醫保范圍,所以“醫保錢”無法轉化為“養老錢”。因而也造成了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服務的需求不足。
(三)“醫養結合”政策、機制不健全
我國目前“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服務標準、設施標準、收費標準、法律關系等方面并沒有做出明確規定。醫養結合的本質在于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互相結合與嵌入。在現有管理體制下,“醫”與“養”分屬不同的領域。“醫養集合”養老服務機構同時涉及醫療和養老,牽涉老齡委、衛生部、民政部、社會保障多個職能部門。政府部門各司其職,分局治理,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醫療和養老的相互獨立、相互分離,沒有一個部門負責統籌規劃、監管。容易造成部門職責邊界模糊、權責劃分不明確的現象,造成資源的浪費或分配不均,已有的扶持政策都很難落實。
三、加快我國“醫養結合”發展建議
(一)拓寬資金渠道
養老機構籌資難是資金層面的最主要的問題。因此,政府除了加大財政補貼外,還應幫助拓寬籌資渠道。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投資,需整合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多元化的資金籌集渠道。
具體來說,政府財政預算中應增加“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資金投入預算,并建立完善的資金投入補貼機制。可以采取政府補貼購買、專項資金補貼方式扶持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建立。另一方面,如果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扶持“醫養結合”領域發展,勢必也會大大增加財政負擔,而且難以持續發展。因此,我國在融資渠道這方面,可以吸取日本的借鑒,積極拓寬市場融資渠道,引導社會團體、民營機構加入到養老服務產業。對于能夠加入養老服務產業的機構,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并不斷完善社會力量注入投入“醫養結合”領域的政策體系。最后,應建立統一的規范標準機制,建立健全的過程監督和評估機制,保證融資基金正確的使用到了合法的軌道上,確保“醫養結合”資金通道暢通。
(二)加強醫療與養老人才培養
目前養老機構中的醫生、護士不足,專業護工短缺且流失嚴重。因此,政府應建立完備的“醫養結合”專業人才隊伍培養體系。
要全面提高醫養結合醫護人員的專業化程度,國家應加強醫養護理專業教育制度的建設,加強對醫療專業人員的專業技能的培養,逐步建立起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資格認證、職稱評定體系。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可以與醫院、高校合作,投入資金支持醫院建立相關培訓基地,開展養老護理培訓,逐漸提高養老機構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專業素養、專業技能,從而更好的為老年人服務。
(三)建立制度及政策法規
現行醫養結合扶持政策模糊、不清晰,地方政府沒有明確的政策作為發展方針,很難推動醫養結合的發展。因此建議:首先,政府應從法律法規層面為醫養結合的發展指明方向、提供支持,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統籌規劃和組織協調、監督和規范市場,制定標準。其次,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土地供應、基本設施購置、運營補貼、稅費優惠等相關政策,細化政策、明確規則,增強地方政府可操作性,通過完善政策支持體系,重點解決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用地、融資、用人、運營困難等問題。然后,要創建完善的標準規范體系,對于醫養結合模式的資質審批、日常監督、行政法規,要建立法規政策,避免醫養結合相關主體沒有相關政策依據。最后,我國可以向日本、美國長期護理險學習借鑒,堅持政府主導地位,同時引入市場機制。政府參與會提高公信度,增強對醫養結合的引導。
(四)推進醫療保險深度改革
我國應加快醫保制度的改革,盡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保證老年群體享受“醫養結合”服務,推動“醫養結合”穩定持續發展。
具體而言,首先,將“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納入到醫保定點范圍,同時針對我國現行醫保制度運行效率低、醫保基金濫用等情況,必須加快我國醫保制度的改革力度。應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實際水平,合理調整醫保保險的幅度,切實提高醫療保險制度的保障水平。其次,全體國民都必須參加長期護理保險并繳納一定的保險費。引入第三方評估,結合我國各省實際情況,落實立法,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到法律體系,使其運行有法可依,推進醫療保險的深度改革,保障我國老年群體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穩定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東,李惠優等.醫養結合服務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討[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21):43-44.
[2]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6):63-68.
[3]張秀慧.“醫養結合”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 2015.
[4]辜勝阻,吳華君,曹冬梅.構建科學合理養老服務體系的戰略思考與建議[J].人口研究,2017.41(1).
[5]俞修言,馬穎等.基于政策工具的我國醫養結合政策內容分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7(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