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夢喬
【摘要】公司債權人對于存在出資瑕疵的公司股東有直接要求其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權利,這在司法實務中也得到了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公司債權人行使直接請求權的過程中,主要與下面兩個訴訟標的有關:一是公司債權人利益杯股東損害糾紛之訴,還有一個是公司債務糾紛之訴。公司債務糾紛之訴與股東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糾紛之訴的合并審理,從公司債權人直接請求權的法理基礎、立法目的及訴和合并審理理論上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關鍵詞】公司債權人? 利益糾紛? 合并審理? 代位權
一、問題提出
(一)公司債權人直接請求權的法理基礎為何
于公司法的理論基礎里,雖然說公司的出資由股東承擔義務,但股東跟公司都有著獨立的人格,對自身的債務依據自身的財產來擔責,清償責任不能因為公司債權人要求股東承擔,就真正讓股東承擔。然而,公司債權人直接要求股東承擔責任的權利卻是公司債權人穿透了該層隔離,直接要求公司股東在一定范圍內承擔清償責任,這對于經典公司法理論而言顯然是一種突破。那么公司債權人直接要求公司股東承擔債務清償責任的法理基礎為何?這影響到該項權利的成立要件、行事方式以及內容和效力。
(二)兩訴合并審理的法律依據何在
兩訴的合并審理跟《民事訴訟法》相關的規定為第52條、第56條、第140條,對它們概括分類如下,一是客體、主體混合合并,意為第三人之訴與主訴的合并及本反訴的合并;二為客體合并,意為同一被告被原告提出了諸多項訴訟請求;三為主體合并,意為共同訴訟。荊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湖北寶元金納米技術有限公司、魯禮兵借款合同糾紛、無因管理糾紛二審(2019)鄂08民終1073號《民事判決書》中,法院認為,股東的補充賠償責任是對公司債務的補充給付責任,以公司債務存在為前提,法律并未規定必須先經過確認公司資不抵債的前置程序,故只需認定公司負有債務而未清償,債權人即可向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主張補充賠償責任。
(三)管轄法院發生沖突時應如何處理
法院受理案件按照《民事訴訟法》的第127條規定不能跟專屬管轄和級別管轄相悖。而在確定管轄股東損害債權人利益之訴的法院時,基于股東被債權人要求承擔債務的請求權基礎不一致,此時確定的管轄法院也不同。而諸多種管轄情況存在于公司債務糾紛中。并且很有可能由于契合專屬管轄的規定由規定的法院專屬管轄,也有可能被公司與債權人在債務糾紛關聯的合同中所定的管轄法院管轄。當公司債務糾紛屬于專屬管轄,而專屬管轄法院并不是股東住所地法院,或者公司債務糾紛涉及的合同中,當事人約定管轄法院并不在公司股東住所地法院時應如何處理?公司股東并非公司債務糾紛當事人,根據民法意思自治原則,公司與原告約定的管轄并不能將其約束。
二、兩訴合并的合理性分析
(一)從立法目的上看
股東對公司最基本的義務是出資義務,當股東不按照合同規定踐行出資義務時,既會對公司債權人的利益造成損害,也會對公司利益造成損害。《公司法解釋三》的一個關鍵任務便是使公司債權人與公司股東間的利益達成平衡,監督促進股東切實落實出資義務。于《公司法解釋三》出臺時,最高人民法院回答記者的問題時,提到“下面提到的社會效果是制定該司法解釋時希望能實現的效果:一是促進公司平穩運行,確保公司交易的第三人的利益;為了切實打擊公司參與者的不誠信行為,促使公司依法管理與運作,對公司參與者的責任與義務進行明確規定”。“遲來的正義是非正義”,法律給予了債權人直接要求存在出資瑕疵的股東承擔責任的權利,卻在訴訟程序上增加其實現周期,這其實是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因此,本著保護債權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立場,將公司債務糾紛之訴與股東侵犯債權人利益之訴兩訴合并審理,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司法資源,更有利于督促股東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也有利于保障債權人縮短維權周期,從而達到保障其利益實現的目的,實現一定程度上的程序正義。
(二)公司債權人直接請求權的法理基礎分析
關于公司債權人直接請求權的法理基礎,我國學者存在法定債務說、擔保責任說、第三人侵害債權說和代位權說四種理論。
法定債務說源自美國,是指通過法律規定或判例下達的方式,將股東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行為合理地解釋成“法定債務”,賦予債權人要求公司股權承擔相應責任的權利。擔保責任說認為,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清償責任其實就是“股東以認繳注冊資本額為限承擔擔保責任”。第三人侵害債權說認為,股東在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與應當完成的出資差額范圍內對公司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即因股東未按章程約定履行出資義務,不僅對公司、對其他股東違約,實際上一定程度也使得公司無法償還債權人的債權,因此說是侵害了公司債權人的債權,實施了侵權行為。最后,代位權說認為,公司債權人直接請求權基礎在于民法中債權人代位權制度,也就是對公司債權人而言,公司為債務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為次債務人,公司債務人有權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公司對股東享有的要求其繳付出資的權利。結合立法目的來看,筆者較贊同公司代位權理論。我國《合同法》第73條第1款規定了代位權制度。代位權的行使要滿足以下條件:①債權已屆清償期,且確定、合法;②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且該行為對債權人造成了損害;③債務人怠于行使的債權非其自身專屬債權。
訴訟的目的(訴訟標的)是形成、開展、終結訴訟的關鍵。綜上可知,債權人于公司債務糾紛中起訴公司股東及公司自身,實現自身債權是他們訴訟的目的。哪怕是把一并把公司股東加入被告跟公司一起起訴,債權人對公司的債權范圍始終都是最終結果規定的自身所得的上限。也就是說,盡管存在兩個訴,且這兩個訴的法律關系、法律事實甚至管轄法院都并不相同,但這兩個訴是圍繞一個訴訟目的而生成、展開和終結的,可以認為訴的標的存在牽連。從訴訟效果上看,這樣的訴的合并審理,更加有利于訴訟目的的實現。
三、完善合并審理制度的建議
(一)可參照擔保法關于訴之合并的規定解決管轄沖突的問題
我國擔保責任承擔制度中,主合同與擔保合同盡管二者有從屬性,牽連性,亦同屬于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有著兩種不同的法律事實,為兩個訴訟標的,兩種案由。不過在我國擔保法的第128條與第129條中,詳細對擔保人與債務人能夠成為共同被告參與訴訟的地位進行了規定,同時規定了當擔保合同與主合同所擇取的管轄法院不相同時,在對案件管轄的選擇上要按照主合同來進行確定。哪怕是涉及不動產的抵押合同,也應該按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讓不動產所在地法院來管轄,即專屬管轄。但當債權人向主合同之約定的管轄法院提起訴訟時,可據《擔保法解釋》此條規定,在主合同約定的管轄法院(即便非不動產所在地法院)一并將抵押人列為被告,要求其承擔抵押責任。
(二)建議將公司所在地作為兩訴合并時的管轄法院
首先,為與我國《民事訴訟法》“原告就被告”的管轄確定一般原則相契合,規定該等合并之訴的管轄法院為公司住所地。同時,為跟《民事訴訟法》中涉及公司糾紛特殊管轄的規定相契合,也要使該等合并之訴的管轄法院為公司住所地。針對跟公司糾紛相關的一些訴訟,要依照《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2條與《民事訴訟法》第26條規定,讓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而涉及到公司注冊資本的訴訟包括了股東損害債權人利益責任糾紛。再依照經2011年修訂后《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相關內容,這分類于公司糾紛下的案由。故應當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且由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更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實,公正裁判,方便當事人訴訟及降低司法成本。
(三)公司股東的訴累問題處理
允許債權人直接向未完全出資的股東起訴,并要求其承擔相應責任,當然是擴大了債權人利益的保護途徑,對于已完成出資的而言,是否也會因該條規定陷入訴累之中。我國法律允許訴前、訴中財產保全,也就是說不管是否無辜,只要被訴,賬戶就可以被凍結。一家公司的債權人可以有很多個,如果每一個債權人在通過訴訟途徑要求債務人公司清償債務時也一并起訴公司股東,因為出資情況是否存在瑕疵需經法院審理,那么公司股東即便不存在未出資或未完全出資的情況,也會訴訟纏身。這樣也屬于司法資源浪費的一種。針對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規制:
一是加強此等訴由的立案審查。原告在起訴時,應當提交證明公司股東未出資或未完全出資的證明材料,如企業信用公示信息中公司報告的記載情況。企業信用公示信息中公司報告載明股東應當出資但未完全出資或有其他證據證明股東應當出資但未完全出資的,方可以公司債務糾紛之訴與股東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之訴合并審理立案。在原告未能提交有關證明的情況下,僅能以公司債務糾紛首位案由予以立案,不能合并立案。
二是完善保全錯誤的侵權責任追訴制度。《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五條之規定,出現保全錯誤導致被申請人損失的,被申請人有權要求申請人承擔損失賠償責任。申請前提錯誤也屬于保全錯誤的范圍之內,即申請金額錯誤、申請對象錯誤、訴請錯誤三類。最高人民法院在宜興市建工建筑安裝有限責任公司與張欣、張學山申請訴中財產保全損害賠償責任糾紛案(2018)最高法民申2027號《民事裁定書》中,法院認為申請保全錯誤,須以申請人主觀存在過錯為要件,不能僅以申請人的訴訟請求未得到支持為充分條件。
參考文獻:
[1]“規范審理公司設立、出資、股權確認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負責人答記者問”[N].人民法院報,2011.
[2]董少謀.民事訴訟法學[M].法律出版社,2011.
[3][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訴訟法學方法論——中村民事訴訟理論精要[M].陳剛,段文波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