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十分注重互聯網工程,中國進入世界互聯網時代以后,我國互聯網事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近年來,互聯網對于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金融方面互聯網對促進經濟生活的健康穩定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產生,傳統金融也逐漸與互聯網進行深度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金融模式,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市場與互聯網行業的結合會對我國的金融行業提出新的挑戰,因此本文從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實際出發,結合實際情況,研究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產生路徑及防范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業;風險;對策;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7-0149-02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對于我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很深奧的話題。現在互聯網金融已經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對于個人還是社會而言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名詞已經逐步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也已經坦然接受了這種金融市場的變化。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定的金融風險,在2017年4月我國就針對金融業專門召開了相關的安全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了我國金融行業風險的防范以及指出了金融行業的短板。互聯網金融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對傳統金融的猛烈沖擊,因此我們在肯定互聯網金融的積極性的基礎上還要正視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一定的風險。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路徑分析
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仍然處于發展階段,是不發達的階段,因此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制定也不夠完善。對于某些由于互聯網行業所帶來的金融風險,我國不能給予相應的法律法規的解答,因此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與其他國家相比是有差距的。由于市場的變化,許多非專業人士也紛紛投資互聯網金融,因此也會加大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產生。
1.行業主體的風險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傳統金融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傳統金融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其體系已經非常健全,因此其市場準入規則已經經過市場檢驗變得非常完善。并且我國相應的法律法規也對傳統金融行業有明確的規定,傳統金融發展有法可循。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發展時間段發展速度快,行業主體的風險是比較大的,準入規則相比傳統金融并沒有很嚴格的規定,其風險與傳統金融相比也高出許多。例如,由于我國相應的法律法規并不是很完善,網絡借貸平臺自2007年興起到目前為止,大約有4000多家左右的借貸平臺創建。相關數據表明這些平臺大多是屬于不正規的借貸平臺,其中有一部分已深入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對學生對家庭對社會造成了很嚴重的不利影響。更有甚者,許多學生由于裸貸扛不住壓力,選擇自殺。由于種種負面報道造成了網絡借貸平臺現在處于很尷尬的境地,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和其他方面都遭受著很嚴峻的挑戰,社會的目光也逐漸聚集到互聯網金融上來。
2.投資主體帶來的風險
傳統金融的投資主體大多為社會精英,一般的老百姓所涉及的傳統金融產品并不多,市場金融結構較為單一,管理運營也比較方便。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沖擊,互聯網金融在目前看來,市場金融結構日趨多元化,所涉及的階層也更多,能夠實現普惠金融。但是這也給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帶來了一定的風險,許多人們以高收益為誘餌,利用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的缺失來鉆法律的空子,給個人以及相關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風險,給投資者造成較大損失,不利于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另外,由于投資者法律意識淡薄,并沒有認識到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重要性,一旦出現未能兌付的現象,很容易在某些別有用心人的攛掇下引發較大面積的群發性社會風險。所以,投資主體帶來的風險也是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主要風險,他們沒有意識到一些非法集資者是在用違法的行為實現自己的金融交易,從而帶來了一定的金融風險。
3.監管方面所帶來的風險
由于互聯網金融是近年來才興起的,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并沒有一個系統全面的監管方案。雖然傳統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較為全面的體系,但是這些體系并不能夠完全適用于互聯網進入到當中,導致監管失靈現象的發生。從其性質上來說,互聯網在監管方面的難度依然很大,互聯網一直抵觸監管,監管人員一旦處理不當,便會引發社會輿論,給政府的金融管理帶來一定的社會壓力。因此,政府的金融監管在事實上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并不能夠完全按照傳統金融風險防范措施進行管理。
4.信息安全問題所帶來的風險
信息安全是導致我國監管以及金融風險產生問題的根源,由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安全問題已經逐漸提上日程來。在我國,信息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在金融方面,由于信息安全問題,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礙。由于市場準入門檻較低,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小型金融機構并不能夠在網絡平臺系統建設網站,網站漏洞較多,這就給黑客等其他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另外由于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繁雜,用戶難以辨別金融信息的準確性,由于非法金融在網絡上易于包裝,因此用戶很難辨別真偽。最后由于我國法律對互聯網上的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還不是很充分,相應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形成體系,因此一些互聯網平臺一旦出售客戶信息,造成的后果將不堪設想,會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二、我國目前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對策分析
1.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由于互聯網金融出現的時間較為短暫,因此在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是欠缺的。因此,我國必須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從目前的情況來說,市場準入門檻低是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國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準入門檻,對企業及個人提出較高的要求,在入市方面做到風險的防范。我們可以從注冊資金以及行業資質這兩個角度來規范互聯網金融的準入制度,提高互聯網金融的規范性。針對目前我國互聯網借貸平臺出現了一些問題,政府應當嚴令禁止不法的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出現在金融市場上,為牟取暴利不擇手段,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一定的經濟風險與社會風險。總的來說,政府應當結合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實際,進行深入考察,根據實際情況整治互聯網金融行業。
2.建立起完善的消費者金融保護機制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準入制度還沒有相應的完善,市場準入門檻低,因此投資者的相應權益并不能夠得到完全的保障。在我國目前現階段,建立完善的消費者金融保護機制是十分重要的。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從根源上來說就是在保護投資者的個人利益,只有將投資者的個人利益維護好,才能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我國的具體實踐中,我們應當對消費者的保護機制,獨立于現有的監管機制以外,形成一種全新的模式,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全新的整改。運用新方法、新形式、新制度來徹底整治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弊端。相應的保護機構,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性與突出性,在互聯網金融問題的解決上一定體現出針對性,對互聯網金融問題的防范要一針見血,為投資主體作出保障。由此,這樣不僅能夠保證消費者及投資者的個人利益,還能夠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良性循環發展。
3.對現有的監管體制進行改革
目前在我國現有的監管體制是對傳統金融行業行之有效,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現有的監管體制并不能夠完全產生效果,在監管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空白情況。這并不是政府工作人員不作為、少作為,而是由于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所帶來的必然的問題。基于此,我國目前的監管體制仍有很大的缺失,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監管模式仍然單一,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并不能夠做出及時良好的反應,在其他領域不能夠形成完整的監管制度及監管體系。第二,一些監管競爭現象和監管目標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沖突,這種現象的存在加劇了監管的無效性。第三,我國的宏觀調控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的,但是對于一些微觀的調控,中國人民銀行并不能給予很好的措施。因此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上,政府不僅要進行宏觀調控,還要進行微觀調控,做到宏觀調控與微觀調控的結合,形成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相關管理機構應當對監管體制進行改革,不斷完善監管機構內部自身,從自身問題出發正視互聯網金融行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以及自身處理新問題的能力。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為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4.完善建設金融基礎設施
我國還要完善征信聯網體系的建設。就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而言,我國的金融基礎設施并不完善,征信系統也沒有完善起來,因此一些不法分子就鉆了行業漏洞,滲透到我國的經濟社會中來。政府應當建立第三方機構,形成一套健全完整的征信體系,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做出統一的規范標準,進行統一領導,避免行業亂象的產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中央政府還要加強監管和管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套標準完善的信用評估模式。此外,當前金融系統中風險預警設置缺失也是目前急需應對的問題。在具體的完善過程中,不僅要對客戶的隱私信息進行進一步的保護,還要根據我國的現狀制定出統一標準的信用評估模式,并由中央政府監管和管理,再由相應的金融監管部門對其進行信息傳遞和信息搜集,同時還要建立起嚴格保密的個人信息制度,消除互聯網金融產生的信息風險。
三、結語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行業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了一定的風險問題,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風險的產生,會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嚴重損害投資者及消費者個人的利益,影響社會穩定健康發展,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路徑,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小龍.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及其防范研究[D].安徽大學,2017.
[2]蘭翔.基于VaR分析與Copula方法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度量[D].山東大學,2017.
[3]黎來芳,牛尊.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監管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7,(01):52~54+68.
[4]曹曉路.金融消費者利益保護與互聯網金融監管的規制路徑——基于比較法視域的考察探究[J].時代法學,2017,(01):54~64.
[5]汪星星,范梓涵.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路徑與防范對策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12):29~30.
[6]梁德思.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路徑與防范對策探究[J].知識經濟,2018,(11):41~43.
[7]龐敏,邱代坤.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路徑與防范對策分析[J].理論探討,2017,(04):116~120.
作者簡介:
汪澤斌,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經濟師,中央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風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