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強
M進出口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注冊資金500萬,是一家專門從事醫藥中間體、化學原料藥及制劑的進出口業務。目前已經與國際醫藥行業內知名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業務關系,業務發展可謂蒸蒸日上。
M進出口公司主要對外貿易形式為一般貨物貿易,公司的90%以上的收入都
來自于出口,主要銷往美國、歐洲、日韓和南亞。但是,M進出口公司沒有自己的生產加工工廠,本身不進行生產,所有出口產品全部依賴國內采購。公司始終存在出口規模明顯大于進口業務規模的情況,進出口貿易業務發展極度失衡,同時,公司對外出口貿易業務中的80%以上都屬于遠期結算業務。

由于M進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般貿易出口,且大多數都為遠期結算業務,也就是說出貨和收匯這間隔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本文根據公司的具體情況展開分析,現以M進出口公司2018年度的出口貿易數據為依據,對M進出口公司的外匯風險進行分析。

表1 2018年度M進出口公司出口貿易數據(單位:萬元)
從表1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84.76%是美元收匯,10.65%為歐元收匯,人民幣跨境貿易收匯僅占總收匯的4.59%。而且,即期付款的收匯只占總收匯的10.18%,而90天,120天付款的達到總收匯的73.22%。從此不難看出,M進出口公司外幣收匯多,而且收匯時間長,匯率波動將對M進出口公司產生較大的影響,其所受外匯風險的影響程度也可想而知。
但是截止到目前為止,M進出口公司尚未形成完善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針對外匯風險的管理,僅僅在于業務部門的事前預計和財務部門的事后彌補,是一種非常被動的防御,而不是主動的迎接外匯風險。而且M進出口公司缺乏系統的外匯風險預測系統,很難對企業中碰到的外匯風險進行識別,并且提出預警信號,從而采取進一步防范措施。
M進出口公司主要面臨的風險為交易風險,是指應收資產或應付債務的價值隨著外匯匯率的波動而引起變化的風險。例如,M進出口公司以美元收匯的方式,向美國進口商出售一筆100萬美元的原料藥,收匯期限為90天,出貨日的即期匯率為USD1=CNY7.2,如果是即期收匯,則M進出口公司可以在收到100萬美元×7.2=720萬元人民幣。但是收匯期限為90天,在這90天內,受國際形勢影響,企業實際上承受了交易風險,使得最后可能收到的款項不是720萬元。假設90天后收款日的匯率變動為USD1=CNY7.0,則M進出口收到的100萬美元折算成人民幣為100萬美元×7=700萬元人民幣,比預期的720萬元減少了差不多有20萬元人民幣,這20萬元人民幣就是受交易風險影響而出現的損失。但是如果在當初簽訂合同的時候,是以人民幣的方式來收匯,M進出口公司就可以避免案例中所出現的交易風險,收到720萬元人民幣。
在外匯交易中,可以選擇本國貨幣,進口國貨幣這個第三方國家貨幣進行計價,所以,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對幫助企業有效地防范外匯風險至關重要。
需要提及的是,跨境人民幣結算已于2009年在全國推行,如果在國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就不會產生外匯風險和形成匯兌損益。但是,該方法的使用存在兩個前提,一個是出口企業對合同擁有主動權,屬于強勢的一方,另一個就是人民幣是國際化貨幣或者可以得到購買方的認可。目前來說,外匯風險是一個雙邊問題,每家企業都想規避外匯風險,當選擇人民幣結算時,往往將外匯風險轉移給了對方,在這么激烈競爭的國際社會中,不夠強勢M進出口公司如果非要采取人民幣結算,可能會因此拿不到這筆訂單。
在一個出口合同中,簽訂的金額較大,付款期限較長,并且進口商堅持使用外幣進行支付,在這樣的情況下,則應考慮在出口合同中訂立外匯保值條款。具體就是指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如果匯率變動較大超過一定的比率,為防止一方過度損失,則在合同中約定由雙方共同分擔存在的風險,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外匯風險較大而造成一方的損失。
金融衍生工具按照不同的分類可以分為期貨,期權,遠期和互換。其中,期貨和互換對于企業的人才儲備要求較高,像M進出口公司這樣的小型民營企業,目前尚未配備高端金融人才,所以不太適用使用期貨和互換進行避險。在進行期權避險的時候,操作比較靈活的,但是要支付一定的期權費用,如果使用不當,就會給企業造成損失。相比較之下,由于遠期外匯交易相對簡單和易于理解,通過遠期進行避險比較現實。
M進出口公司目前向美國進口商出口一批原料藥,價值200萬美元,約定120天后收款,現在的即期匯率為USD1=CNY7.18,120天的遠期匯率報價為USD1=CNY7.10。根據外匯咨詢機構專業預測,預計120天后的匯率為USD1=CNY7.0227。
如果現在按即期匯率進行收匯,則M進出口公司可以收到200萬美元×7.18=1436萬元人民幣。現在采用兩種方法分別對120天后的收匯進行測算:
120天后,M進出口公司如實收到美國進口商的貨款,則按那時匯率進行計算,M進出口公司可收到200萬美元×7.0227=1404.54萬元人民幣,比即期收匯少收了31.46萬元人民幣。
M進出口公司在與美國進口商簽訂銷售合同的時候同時與銀行簽訂遠期合同,約定在120天后,以遠期匯率進行交割。那么在120天后,M進出口公司收到美國進口商的200萬元貨款,則以1USD=7.10元人民幣成交,可以兌換200萬美元×7.10=1420萬元人民幣。比不采取任何避險措施少損失15.46萬元人民幣。
本文對于M進出口公司的一個初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M進出口公司所受的交易風險,主要是由于客戶較為分散,收匯幣種不統一,而且收匯期較長,而且在實務中有一定占比的逾期收匯存在,這幾種原因共同形成了交易風險。針對這個情況,M進出口公司可以在交易時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使用硬貨幣而非軟貨幣,在簽訂合同時,和國外進口商訂立貨幣保值條款,合同執行后,合理運用套期保值工具進行避險。最后,外匯匯率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國際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尋找相對合理的平衡點,這需要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