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到2018年,我國完成了“7億多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80%”“近6年來,平均每分鐘有26人擺脫貧困”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20年,這串奇跡數字還將繼續更新。按照目標,2020年,我國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全員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脫貧這條路上,有政府這樣的中流砥柱,也有四方企業釋放能量,他們或為農產品提供銷售平臺,或教會貧困鄉村學會生財之道。就算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時,企業們也不忘發揮光和熱。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這是過去描述貴州的民謠,但在民營企業的幫助下,這片土地正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騰訊與貴州省簽訂了“全國互聯網 + 產業扶貧云”項目,用技術破解扶貧難題。當地高校可以通過“精準扶貧云”系統平臺,獲取貧困生數據,方便高校主動聯系貧困生,免收其學費。
本期專題將闡述阿里巴巴、快手、滬江教育、復興國際、茅臺的扶貧大計,它們各取所長,根據企業特點,對貧困地區施以援手。阿里巴巴發揮其在電商平臺的影響力,深入鄉村;快手通過提供農業技術和服務視頻,開展“快手大學”項目,培訓貧困地區群眾使用互聯網 ;滬江教育則用互聯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改變傳統教與學的方式;復星集團發起“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用志愿者接力駐點的方式為鄉村醫生的健康保駕護航 ;茅臺集團定點幫扶,面向國家級貧困縣道真投入3000萬元,貼息 3年約5 000萬元資金 , 幫助道真貸款3億元。
相比國營企業,民營企業的扶貧行為更是一種自發行為,以社會責任為基準,將扶貧任務與自身企業文化相結合,為扶貧大計增添更多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