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公司曾以雙輪驅動扶貧之路,是“互聯網+ 公益”模式的領先者
旗下的“水滴籌”主打互助扶貧,運用互聯網匯聚社會愛心,幫助老百姓籌集醫療資金;“水滴集市”則發力消費扶貧,將貧困家庭的土特產搬上網,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資源共享,互惠雙贏。
然而,2019年水滴籌地推的“掃樓拉單”引發公眾鋪天蓋地的質疑與批判。近日,水滴籌被爆與輕松籌員工在醫院大打出手,導致警方介入,令人大跌眼鏡。
左手公益,右手商業。沈鵬為給水滴另辟蹊徑,想讓二者連成“募捐—流量—保險”的閉環,相輔相成,把社會問題轉化為有利可圖的商業機會,維持扶貧和公益永續的活力。
然而,原本清晰的商業模式在推廣中卻導致誠信危機。資本壓力下,盈利與公益目標走向背離,商業邏輯和公益初心開始撕裂。
欲速則不達。水滴公司需要保持克制,重新厘定公益和商業的邊界。也應該明白,資本要對商業倫理心懷敬畏,公益的旗幟需以善意和良心為底色。
產業扶貧、項目扶貧,常被視為最徹底、最有效的扶貧方式,這種扶貧模式少不了企業的介入。是違法投機還是終身負責,是蹭熱度斂財還是真心為貧困區服務,不同企業表現出了不同的姿態。
2017年,國家發布指導意見,將光伏發電扶貧作為一項突破口,總規模516萬千瓦的計劃在全國16 個省區鋪開,保障每位扶貧對象獲得年收入3000元以上,用光伏發電照亮扶貧之路。
為此,延安特別成立延安能源光伏扶貧有限公司,專門負責該項目。
但第二年,該地區的很多村級光伏電站項目進展緩慢甚至陷入停滯,扶貧助農的明星項目成了爛尾工程。
項目的困局折射出扶貧項目落地時的亂象:某54.361兆瓦光伏扶貧村級電站項目EPC 工程涉嫌多個公司層層分包,賺取差價,嚴重違反國家《招標投標法》;個別工程缺乏環評、未批先建匆匆上馬,出現工程反復、質量不過關等問題;某些負責運營的民營企業貸款需求遭拒,融資困難重重。
面對亂象,國家能源局出臺新規,要求此后村級扶貧電站由政府出資建設,不允許貸款。就此告別規劃時政府、國企、民企三方共同參與、共擔責任、共享收益的模式。
近年來,像農民合作社、農業公司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逐漸成為農業現代化、農民致富的抓手。
然而,某些不法之徒打著“新型農業”“合作社”“網絡共享經濟”等旗號,結黨營私、蠅營狗茍,編造出層出不窮的騙局、環環相扣的套路,把手伸向了防范意識較低的農民。
縱覽這些形形色色的謊言,無非是以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名義,通過編造種養殖開發項目、合作社發展數據,或設置虛假電商、App等,以高額回報為誘餌,吸引農民投資入股。
這些借精準扶貧之名,行詐騙和非法集資之實的行為,讓溫暖、誠實的公益以讓人憤怒的形式收場,給精準扶貧這塊招牌蒙上了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