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一些好萊塢大片中不乏這樣的橋段:孤膽英雄勇揭政治丑聞,力挽狂瀾阻止政府惡行。但影片《官方機密》用近乎百分之百還原真實事件的劇情告訴你:那是不可能的。
2004年1月19日,凱瑟琳·甘恩在她的律師本·艾默生的陪同下從法院走出來——她雖然躲過了叛國罪的指控,但沒能阻止一場殘酷的戰爭。有人為她送上鮮花,這位在精神上被折磨了一年的女士,臉上終于露出一絲笑容。
《官方機密》2019年在各大電影節上映,并獲評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口碑尚佳。但是,這部有著精彩故事和出色演員的影片卻沒有受到大力宣傳,全球票房僅600多萬美元,這與其敏感的內容有關。
由著名影星凱特·奈特莉扮演的凱瑟琳·甘恩,2003年供職于GCHQ(英國政府通信總部),這是個情報機構。有一天,凱瑟琳的郵箱收到一份來自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郵件,發件人是一個名叫弗蘭克·科扎的主管。郵件要求GCHQ協助NSA監聽、搜集聯合國成員中幾個“搖擺國”官員的“私人不利信息”。美國試圖利用“黑料”向這些國家施壓,最終令聯合國通過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決議。
2003年2月3日,凱瑟琳將郵件打印,寄給一個朋友。她希望把郵件交給記者公開,拆穿美英的謊言,戰爭就不會爆發。然而,她太天真了。
馬丁·布萊特是英國《觀察者》報的記者。2003年2月15日,他從一個朋友手中得到了凱瑟琳發出的“猛料”。他明白,這份郵件一旦曝光,英美兩國政府將遭到強烈譴責。但郵件難辨真假,即便是真的,一旦發表,馬丁和報社都可能被告上法庭。執著的馬丁四處求證,在證實NSA真的有個名叫弗蘭克·科扎的主管后,馬丁決定報道。
3月2日,凱瑟琳在《觀察者》報的頭版頭條看到了報道。她知道,游戲開始了。第二天,凱瑟琳遭到GCHQ的審訊,她否認了一切,并請了病假。由于《觀察者》報將郵件原文的美式拼寫改成了英國人習慣的拼寫方式,一些英國主流媒體抓住這一點幫美英政府說話,稱“這是捏造的假新聞,并非來自美國NSA”——沒有爆料人證實,新聞就是個笑話。
正當馬丁和同事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凱瑟琳·甘恩接受了電視臺的采訪,承認自己就是“爆料人”——為了阻止戰爭,她決定不惜冒著被判處叛國罪的風險,對抗美英兩國政府。
緊接著,凱瑟琳被關押。倫敦警察廳的人審訊她的時候問:“你難道不是為英國政府工作嗎?”凱瑟琳回答:“不,我不是為政府工作。政府會更替,我只為英國人民工作。”
3月20日,凱瑟琳被捕后的第15天,伊拉克戰爭爆發。兩個月后,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發表講話稱“伊拉克戰爭的主要戰斗已結束”。幾乎同時,凱瑟琳被起訴,罪名是“違反《官方機密法案》,涉嫌叛國”。
著名律師本·艾默生決定無償為凱瑟琳辯護。他指出,凱瑟琳違反法案的初衷是為了阻止一場不合法的戰爭。辯方要求政府證明伊拉克戰爭的合法性。在法庭上,英國皇家檢察署最終以“證據不足”為由當庭撤銷了對凱瑟琳的起訴。
凱瑟琳失去了工作。后來她離開倫敦,與丈夫一起定居土耳其。
2009年,英國在經歷近7年調查之后宣布:在美英入侵伊拉克時,薩達姆政府并未構成即時性威脅。至今,美國也沒有在伊拉克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在《官方機密》的首映禮上,導演加文·胡德說:“許多人每天任由錯誤行徑繼續發展,無動于衷,而凱瑟琳選擇賭上自己的一切去改變世界。雖然最后她失敗了,但我們仍然應該感謝她!”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