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靜
關鍵詞:民辦高校;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
1民辦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的必要性
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計劃未來幾年將有90%高校面向轉型,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要提升民辦高校教育水平,需調整優化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近年來,教育部已逐漸引導部分本科高校、高職院校向應用型轉變,面向轉型的院校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過探討民辦高校應用型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希望對民辦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鑒。
2應用型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由于民辦高校的薪資待遇、基礎設施、辦學水平普遍低于公辦學校,所以,教師流動量較大,辭職率較高,相對也缺少博士學歷及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專任教師。從現狀看,民辦高校缺乏高質量、高水平的師資力量,以及缺少應用型課程建設。
2.1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較弱
民辦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專任教師深入企業單位實踐鍛煉的人數還不夠多,師資隊伍呈現整體實力不均勻,缺乏高學歷及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很多教師都是應屆生直接聘用過來,從“學校”直接進入“學校”教書,理論知識夠用,但實踐技能不足,并沒有企業工作經驗,也沒有實踐設計項目,不能滿足“雙師型”教學要求,那么這些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做出來的設計項目也只是空談,落地實操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從企業聘用有經驗的設計師來授課,又相對缺乏理論基礎。因此,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要加強,“雙師型”教師比例有待提高。
2.2應用型課程偏少
在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民辦高校更多的參考“985”“211”院校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設置,對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構建還不健全,目前部分民辦高校的很多課程存在教學方法陳舊、考核方法簡單等現象,欠缺高質量的應用型課程,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沒有充分體現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與要求。部分院校有開設一些實踐課程,但其中一部分是暑期實踐,學生的自覺性不高,一份簡單的實踐報告就獲得了實踐學分,暑期實踐也缺乏教師的跟蹤指導與管理,這樣的暑期實踐意義不大。還有一種是集中實踐環節,老師出一份設計任務書,學生在教室畫設計圖紙,為期一到兩周;這種假想課題,實際上是紙上談兵。從老師下發任務書到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設計的思維僅僅存在于圖紙上,可謂是概念設計。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需要實踐培訓是不言而喻的,沒有實踐環節的教育是有缺陷的。但很多職業院校、民辦院校現有的實踐設備不足也是一大難題。
3民辦高校轉型背景下應用型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藝術設計類人才的培養與其他專業有許多的不同之處,因此建立人才培養模式不能與其他專業“一刀切”,要突出藝術特色,更要符合藝術文化產業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現實需要。
民辦高校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建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上產業,產業促專業”為指導思想,并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實現“工學交替、實崗實訓”的教學平臺。
3.1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
高質量的教師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以不斷提升教師的人格修養和學識修養為抓手,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通過教育和培訓將教師內在修養轉化為外在的教育教學能力,在學歷提升、技能培養、學識拓展的同時,切實推行教師實踐能力的建設,保障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
可以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傳統文化教育,成立教師發展中心,進行全校教職工傳統文化普教課。通過傳統文化學習,讓教師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骨髓里,并將其運用到教師工作、生活中去,這有利于形成并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長效機制。針對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師,學校不僅考察個人的執教和科研能力,還注重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比如,室內設計專業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在暑期會安排進入不同的實習單位進行實踐技能的鍛煉與提高。當教師有了企業實踐設計項目的經驗,再帶入課堂,將會更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同時,選拔出企業具備講授能力的設計師,鼓勵他們走上講臺進行授課指導,讓學生可以接觸到真實的設計項目,也提高設計師自己。
民辦高校應制定目標規劃,出臺鼓勵政策,改善人事薪酬制度,在工資收入、就業穩定性、發展前景、工作環境等方面全面發力,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撐。改革教學管理制度,深化人才培養模式,使藝術設計類教育更加符合當代教育規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
3.2制定符合設計行業規范的應用型課程體系
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制定符合行業規范的應用型課程,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前提。
1)完善課程考核標準。很多學生總覺得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考核方式很容易,只要交一份作業就可以不補考重修。設計類專業的考核標準應以實踐為主,以設計技能的掌握和運用為依據來全面考核學生,不只是一份單純的設計作業。比如,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考核,可設置技能證考試培訓:平面設計師、圖形圖像設計師、室內設計師、電子繪圖員、三維動畫師等。這些技能證課程培訓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實踐水平,學院將其作為學生實踐學分的考核標準之一。
2)嘗試開展觀摩體驗課,讓學生走出課堂,換一種學習方式。在教室中,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來自書本,學的只是理論。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院開展學生觀摩體驗課,在真實生產環境中,通過觀摩體驗,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積極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觀摩體驗是從學生轉變到技術工人必須經歷的過程,同時也為今后能盡快融入企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步也是為了讓大家進一步明確自身專業特點,更清楚、更準確地進行職業定位。
3.3嚴把高校藝術生錄取質量
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錄取要提高人才質量,部分民辦高校由于擴招,錄取人數較多,導致一個班級接近40人,在授課方面,老師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班級也不能整齊劃一。各設計專業可分小班教學,一個班控制在30人以內。在小班教學中,讓老師關注到每個學生。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及水平,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比如,有的學生擅長軟件能力操作,有的手繪能力強。老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幫扶工作,對軟件能力好,手繪基礎弱的學生,對其加強手繪輔導;對手繪基礎好,軟件能力差的,對其強化軟件訓練,使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既有手繪能力又有軟件能力。
3.4建立藝術設計類專業工學交替的實崗實訓制
對于民辦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而言,就業是第一重要的事情。現在設計行業招聘,從簡歷和作品集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首先,看的是學歷:研究生比本科生有優勢,985比211更受歡迎;其次,看的是設計能力:快速表現能力+軟件操作能力。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前景、收入水平、社會地位等方面都低于“雙一流”大學或公辦高校的學生。他們的學歷已不是籌碼,只能靠自身能力在就業市場占據競爭優勢,以彌補學歷上的差距。他們不僅需要課堂上的理論基礎,還需要企業環境的崗位及技能訓練。可以建立學校和校外多家公司之間的合作,將這些公司作為學生的實踐基地,為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學生提供實踐場地,真正實現半天理論半天實踐的教學模式。在實訓中,學生實行輪崗制,分為初級崗、中級崗、高級崗。即一個崗位做好后,通過考核,才能進入下一個崗位的實踐。將藝術設計專業與設計行業崗位對接,學生實訓的過程代替了公司實習的階段,當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快速進入企業,學校的工學交替實崗實訓制縮短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距離。
4結語
目前,我國高校已有兩干多所,而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和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公辦學校,民辦高校要想生存發展,首先要提高教育質量,歸根結底是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有利于應用型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以此提高民辦高校的就業率、就業質量,其中要想加快藝術類專業的發展,就必須制定符合民辦高校發展的應用型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