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
摘??? 要: “民族民間音樂概論”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音樂教育等師范類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是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必修課程。在我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中,“弘揚民族音樂”是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作者以教學實踐為例,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實際出發,通過課程教學的改革與教學嘗試,提出針對該課程教學實施中有效的教學方法、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 地方師范院校??? 民族民間音樂??? 教學實踐
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博大精深,且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作為師范院校音樂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不僅在學習和認識民族民間音樂上,而且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傳承和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提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①。
由于長期在教材名稱、內容及形式上的界定,一些學校或教師很容易把這門課程當成單純的理論課;在教學中抑或當成一門欣賞課的這一層面上;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照本宣讀”,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學生對內容掌握較差,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教學現狀,不能培養學生應有的民族民間音樂方面知識的素養,無法較好地完成課程任務,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鑒于此,筆者在擔任這門課程教學的期間,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教學改革和嘗試,加大實踐教學力度,結合國家新課程標準與當地本土民間音樂內容,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更加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關于課程的教學指導思想
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對《中國民族音樂》課程提出關于該課程的五點課程目標,詳細且全面地對該課程進行了闡述。結合學生的所學的專業,及就業方向,師范院校學生更要面向基礎教育,突出師范性。在教學中,應當培養學生,正確看待中國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樹立尊重音樂文化多樣性和與之相應的音樂教育觀,深刻理解民族音樂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文化傳承的影響和價值,充分認識師范院校在民族音樂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以培養綜合型教育人才為指導思想,全面培養學生在民族民間音樂方面的綜合素質。
二、關于課程的教學內容
師范院校培養的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讓學生具有能夠勝任音樂教學的民族民間音樂的知識面,在開展教學中更注重“基礎性”“地方性”與“時代性”。教學內容既要有作為音樂老師所要掌握的全國性統編的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知識,又要體現所在地域及民族特色的地方性音樂內容,還不能僅限于傳統音樂,應當包括反映當代具有時代意義的優秀民族民間音樂作品。除此之外,自2013年開始,國家開始實行新的教師資格考試制度。所有申請全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證的考試者必須經過國家規定科目的筆試和面試。試題中都有涉及民族民間音樂的知識內容。由此可見,該課程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按照體裁品種可分為民間歌曲(民歌)與歌舞、曲藝、戲曲、民間器樂等四大板塊的內容②;在教學中除了完成教材內容外,還應當搜集整理當地代表性的、不同種類的音樂作品納入四大板塊的對應種類中,作為補充教學內容,使統編內容和地方性內容在教學中有機結合起來。
以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民間歌曲(民歌)與歌舞”“戲曲”板塊的教學為例。除了要進行統編教材內容的教學之外,還要結合當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作為補充內容進行教學:在“民間歌曲(民歌)與歌舞”板塊教學時,可結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教材——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音樂》中的教學內容加以補充,如在《(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對廣東童謠《落雨大》的歌唱學習,八年級上冊《嶺南春早(二)》單元廣東兒歌《月光光》的學習等具有廣東地方特色的內容;結合學校開展的具有地方方言特色的潮汕童謠音樂作品《潮州姿娘好針工》《潮州八景好風流》等的學習。
在“戲曲”板塊教學時,可結合廣東地區的“粵劇”“潮劇”等地方性劇種進行教學,通過具體的唱段感受地方戲曲的音樂特點,不僅讓學生了解學習戲曲音樂,還學習戲曲文化,了解地方戲曲,熱愛鄉土文化;2008年,教育部下發《關于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的通知》,將京劇納入九年義務教育的音樂課程之中。結合文件,有15首京劇經典唱段,根據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被安排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內容。在講授京劇內容時,可結合15首京劇唱段,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和學習,同時也作為考核內容之一。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加深學生對地方性、有一定區域特點的地方音樂的了解和認識,要更突出師范院校的“基礎性”與“地方性”,教學內容更豐富。
三、關于課程的教學方法
“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該門課程在師范院校進行教學改革的指導理念之一。在教學中從培養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出發,兼容理論、欣賞、表演實踐進行,嘗試多種教學手段,融多樣性、創造性及綜合性于一體,一方面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為學生以后從事音樂教育教學工作起到直觀的示范和啟示。
教學案例一:合理搭配教學內容。將所要講授的知識要點,和它與之相關的作品進行調整搭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在進行民歌“小調”的教學時,講授[繡荷包調]時,可以將以繡荷包為題材的各地民歌,如四川的繡荷包、山東的繡荷包、山西的繡荷包、湖北的繡荷包、云南的繡荷包,以及其基礎上演變的《繡金匾》、合唱《繡荷包》等串講,通過欣賞、學唱、分析,總結歸納出[繡荷包調]的特點,感受南方北方小調的異同,了解不同的音樂文化。
教學案例二:教學范唱并指導學生演唱。教唱、學唱、演唱是教學改革中需要加強的一個重要內容。平日里的聲樂課堂上,更多的是科學的歌唱方法的訓練,作品的演唱以鞏固和加強方法為主。在民族民間音樂課上的學唱,更多的是學習演唱、感受原汁原味、不同風格的原生態民歌,這對教授的主教老師提出一定的要求,要具有一定的民歌演唱的積累和演唱實踐。一方面,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激發學習欲望。另一方面,通過指導學唱,促進學生掌握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如在“民間歌曲”板塊學習時。講解山歌知識,通過演唱,感受高腔、平腔、低腔山歌的風格特點;在講解少數民族民歌,如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時,通過演唱體會少數民族歌曲的演唱特點,感受民族地域風情;在講解勞動號子,通過演唱,感受“一領眾合”的歌唱形式,體會勞動號子發出號令、組織勞動、鼓舞勞動的作用;在“戲曲”板塊學習時,通過演唱感受京劇、豫劇等的音樂特點,尤其是在對地方性戲曲的學習,要讓學生開口唱,感受地方戲曲的特點及地方方言的“戲味”。
教學案例三: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在事先布置學生預習新的授課內容,并讓學生在課上進行預習后的讀書分享,將自己的所看、所學、所感、所疑與大家分享,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授“民間器樂”板塊時,除了介紹樂器之外,還可以讓擅長某種民族樂器的學生,如古箏、二胡等,帶到課堂上,進行示范講解感受。
教學案例四:視聽內容結合輔助教學。當前作為有聲的教材出版比較匱乏,在教學中除了教材中的賞析音樂作品外,還可以選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音樂視聽資料輔助教學,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如在“民間歌曲(民歌)”板塊學習時,可根據授課內容,增加一些新近的改編版本的民歌欣賞,作為大家對民族民間音樂學習的“調味劑”,賦予民歌新的視聽覺感受,如改編的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青海花兒《雪白的鴿子》等。
四、關于課程的課外藝術實踐
藝術實踐活動是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重要教學組成部分,它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同樣,“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應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外開展藝術實踐活動。如在學生參加校內外藝術實踐活動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民族民間音樂的內容進行匯報演出;組織學生演奏、演唱民族民間歌曲、表演戲曲選段或片段、模擬教學等,從中感受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魅力,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以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為例,在藝術實踐方面,與其他相關學科的科任老師協同合作,組織學生開展藝術實踐活動。如在校慶文藝演出活動中,組織擅長民族器樂的學生,編排器樂合奏《步步高》、古箏合奏《漁舟唱晚》等;在“三下鄉”學生課外支教活動中,組織學生授課,講授民歌《茉莉花》、欣賞《月光光》等;在舞蹈課上,組織學生編排傣族群舞《憶·春》;邀請當地潮州大鑼鼓的老師進校園授課,組織學生加入潮州大鑼鼓隊,參與學習和感受民間音樂,編排潮州大鑼鼓《歡慶》等。在模擬教學中,采用人音版、花城版統編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民族民間音樂,如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青春舞曲》等民歌演唱教學進行模擬授課訓練。
五、關于課程的考核
作為一門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程度、學習質量的必要手段,鑒于該課程的內容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等特點,該課程的考核應改革以往的單一式的卷面書寫考核,應當綜合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全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考核成績可由期末考核70%+平時表現30%組成,期末考核中,可分為50%理論+50%實踐。理論部分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選擇題、填空題、聽辨題、論述題等多種類的題型進行考核,理論內容涉及民族民間音樂四大板塊的內容;實踐部分可采用展示的形式進行,演唱展示和分享展示結合。演唱展示可以是演唱某一首民歌、說唱、戲曲等,考核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分享展示可以是對某一個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的闡述,賞析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結合課程內容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這部分針對師范院校的學生,更能突出師范性的特點。平時表現應包括學生的上課參與課程的主動性,課外參與藝術實踐的積極性綜合考核,督促學生全面學習的作用。
注釋:
①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②江明惇,編著.中國民族音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第Ⅱ頁.
參考文獻:
[1]江明惇,編著.中國民族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
[2]肖常瑋,劉小琴,編著.中國民間音樂概述[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4]劉子殷.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教學融合本土民族民間音樂路徑探析[J].高教論壇,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