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驊珊

關鍵詞:閩北;古民居;再生
1閩北古民居概述
閩北古民居位于福建省的北部,閩北被稱為福建省內的路上門戶,是福建最早開發的地區,其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0%,平原地區極少且分散,故閩北地區的村落多為小聚居且分布范圍廣泛。閩北地區的民居注重選址與居住環境的營造。房屋多建造在靠近水源河谷兩岸或森林資源豐富的東南坡地,使之能夠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特有的材料進行建造。閩北古民居的建筑形式多為三合院式、天井式等縱向發展的多進式結構。普通人家的住宅一般為兩進三開間;山地地區多為干闌式與虛腳樓。房屋的建造充分利用了周圍豐富的竹與木資源。家庭人口越多,官位越高院落越多進,固有“三進九棟”之稱。家中地位越高,住房越靠前檐,并遵循左尊右卑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向建筑內部深處方向不斷延伸,從平面看去形成左右兩邊對稱式的建筑。整個建筑越靠后,重要性依次遞減,天井、廳面的面積寬度也隨之減小。
2閩北古髓現狀
現存古民居大多為明、清時期所建造。房屋結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灰瓦,梁柱以木為主,利用挑梁減柱的方式增加建筑的空間,外墻多為夯土墻、磚墻、石墻,其中夯土墻最為常見。整體建筑受徽派建筑的影響,外墻處為作封檐,或馬頭墻的造型。采用傳統的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F有的遺留古民居改造為民宿,其經營模式多以家庭為單位的“農家樂”的經營形式存在。但現有的私人民宿相比于酒店,其居住條件,服務態度,衛生條件、設施、設備等太過于低端,不能滿足住客的住宿舒適度。大多數民宿的建筑被盲目地改為現代化的混磚住宅,脫離了當地的房屋特色,許多古建筑遭此破壞。如此而往,會失去很多來此地旅游的游客的入住,浪費了許多資源。
3閩北古民居的“再生”策略
3.1空間“再生”策略
傳統的中式室內設計存在著幾個問題:厚重、繁瑣和陰郁,會給人心理造成強烈地不舒適感。對于解決室內采光的問題,可以選擇在古建筑中適當地加入玻璃材質,局部的玻璃鋼架結構能夠增加室內的現代元素,在保證采集室外自然光的功能性下,豐富空間的層次感。此外,在室內改造設計設計中,應該注重優化室內空間結構,要滿足現代人所需求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在整體空間中設計多種功能性的空間區域以及可供自由安排的靈活空間,打造一個更加輕盈、簡約更有呼吸感的室內環境,讓人感受到自然與現代有機結合的舒適感。
3.2人文“再生”策略
民居的改造不能僅僅局限與對建筑內、外的空間進行合理地規劃,還應該考慮到更深層次內涵的表達、文化的表達。將傳統的居住空間改造為現代化的消費空間,除了對空間內部布局合理規劃外,加入人文內涵也是增加空間獨特地域性,是吸引游客必不可少的亮點之一。
3.2.1植入閩北竹文化
閩北古民居室內空間的改造設計中,加入當地十分有特點的竹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在室內空間中綠色的竹子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受,而黃色的竹子能夠給人以溫暖舒適的感受,同時竹子還具有很強的吸音隔音的物理性能,將竹子用在室內設計中能有效除去室內雜音干擾,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居住體驗。所以將竹元素用在現代室內設計中必定會產生極高的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使用竹材作為一種環保傳統的裝飾材料,不僅可以提高資源地綜合利用,也能有效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在本次的設計中可以將竹元素、傳統竹工藝巧妙地融合進空間中,例如,屏風隔斷、燈光布景等方面,增加空間的層次感、通透感,使空間呈現和睦協調之美。
3.2.2植入閩北茶文化
閩北地區茶文化盛行,許多茶道愛好者以及其他愛好喝茶的人至今還依舊沿用明朝時期流傳下來飲茶的習俗。閩北地區茶文化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并且具有十分濃厚的茶文化氛圍貫穿于生活之中。在民居的改造設計中,茶文化的植入是一種當地生活理念的再設計與融合。結合當地特色,讓每一間民宿結合當地文化同時進行差異化的區別,避免同質化,獨具特色。
本土茶文化與室內設計的結合,不僅需要體現實用功能,還需要充分了解茶文化的內涵,滿足使用者精神文化需求。在改造設計中,空間布局應該進行合理安排與規劃。茶室所處的空間布局要滿足迎客之道,不能過于蔭蔽幽暗。同時在設計中還需要考慮人與人的之間、人與自然、人與建筑之間三者相互關聯的關系,使得茶室環境令人感到舒適典雅,給茶客們提供一種回歸茶與生活本質的情感空間。
4閩北古民居“再生”設計實踐
4.1接待室與茶藝室
接待室與茶藝室位于民居的入口處,在改造設計時考慮到與本土文化的結合,充分利用透氣感強的竹子裝飾作為背景墻,底部加上燈光。如圖1,接待室效果圖中簡約卻又并不呆板的竹工藝前臺,營造出淳樸自然又帶有現代化的裝飾效果,力求遵循樸實自然簡單的原則。將現代化設計下的竹工藝品與原始粗糙灰磚地板形成一種對比,不僅保留了歷史感同時在空間結構上會給人一種竹制材料特殊的呼吸感,現代設計工藝的運用,加上天井的映襯,給人一種獨立于喧囂的另外一種美。如圖2,茶室的空間布局也極其講究,左右兩邊分設了多個純木質的明清時期多寶架作為展示架,用以擺放各種茶類以及茶藝品。符合了閩北地區茶文化中會客之道,泡上一壺清茶,便會感受到整體前廳布局給人營造了一種空靈靜雅的別致感。
4.2臥室套間
臥室在設計時,在原有的夯土墻上鋪設文化石作為裝飾背景墻。擺放以具有現代簡約的原生態木質室內陳設以及竹制等燈具。每個房間都各自配有獨立的衛浴,綜合起來給居住者制造了一種與原生態空間、現代設計語言、自然光陰對話的自然柔軟的親和感。如圖3、圖4,雙人間臥室衛生間的設計中加入了頂窗的設計,陽光可以透過墻面上部的長條形玻璃窗均勻的灑進屋內。保證衛生間私密性的同時又增加了室內的自然采光,渲染出無盡的溫暖與愜意,充滿立體感的墻面也讓整個空間更加有趣。
4.3吧臺娛樂區
吧臺位于廚房后部,拆除了原本結構分區的木墻,形成一個半開放性的公共休閑區,與后廳的觀影區以透明玻璃為隔斷。為了緩解原本空間結構留下的陰郁感,吧臺上部的青瓦改為透明的玻璃,天花部分移除了原有的穿斗木架構改為黑色鋼架結構,如圖5,增加了建筑室內的空間感,整個空間在白天擁有充分的自然采光仿佛置身于陽光房中,夜晚可以享受到自然星空。同時也增加了后廳整體的輕松感,使得整體的空間更加輕盈跳躍。
4.4花園公共區
穿過第二進的門后就可以將精心布置的竹林庭院盡收眼底。樸實溫和地結合了當地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質樸的材質,開放的通透空間,最大限度地與自然景觀結合,不僅可以感受到自然地趣味還可以感受到現代生活中難能可貴的簡單自然。在花園區設置有公共觀影社交多功能的區,人們三五成群不僅可以簡單觀影,更加可以在此輕松暢談生活周遭,大家面對的是同面窗與同縷陽光,回歸感受最樸實的自然肌理。
5結語
古民居的“再生”,一方面,保留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對當地的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宣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古民居的“再生”也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改善了農村的環境,拓展了農民收入渠道,加速了城鎮化進程,提高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實現了相關產業聯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就業率,拓展了農民收入渠道等等的一系列改善農村人口生活條件的相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