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人民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乃是身為一名中國同胞必須具備的特點,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歷史學科的教學素養,教導初中學生學習歷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他們了解歷史,懂得追求和探究中華歷史的偉大與傳承精神,懂得中國歷史具有的人文情懷,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對整個社會有責任感、對國家有歸屬感。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滲透;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一直是中華傳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寶貴財富,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中國新青年應該具備自覺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并發揚傳統文化,這是作為一名初中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和信仰。因此,培養初中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針對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進行了以下的分析和探討。
一、 培養初中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一)有效的學習歷史人物的優良品質
學習懷有優良品質的歷史人物能夠使學生深受啟發,更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特別是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處于人生三觀成形的重要階段,這時的歷史教育一定要圍繞著這一點進行。例如: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時,林則徐當時受清政府的委派成功銷毀鴉片,這件事也理所應當的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從這一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林則徐的愛國精神,他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以及利益做出偉大的壯舉,這種家國情懷值得學生們學習和傳承。還有民族英雄孫中山等許多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擁有著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精神,這些對于初中學生的學習以及家國精神的培養有著深遠影響。
(二)激發學生自覺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
家國情懷有助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并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每個時代的表現形式都有所不同。讓學生們充分地感受到家國情懷的重要性,能夠促使學生們更加地熱愛祖國,并且自發性地承擔起文化傳承以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任,一起充實不同時期的傳統文化和愛國精神。
(三)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適應經濟全球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以及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越來越迅速,這時候,培養學生們的家國情懷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語言這一方面,現在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就是英文,所以會出現質疑學習漢語的聲音。因此針對這樣的環境和質疑,我們可以在歷史課堂中通過學習孔子,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學院,讓學生了解漢族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因此,通過歷史課程培養初中學生的家國情懷變得尤為緊迫。
(四)加強學生們的自信
利用歷史知識培養初中學生的家國情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并且可以利用古今中外的真實案例進行比照的教育,促進學生們的理論自信。另外,文化自信是有效提升中國在整個世界地位的軟實力,家國情懷能夠促進學生以及每一位中華人民將愛小家與愛大家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家國一體化意識,加強民族凝聚力。
二、 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
(一)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將講解歷史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有很強烈的應試化教育味道,并不能起到引起學生深刻思考的作用,于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加之新課程的改革,教師應該將自己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化改革,使自己的教學模式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更加能夠符合國家文化傳承的基本要求,還要適應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和能力要求等等。教師通過適當的轉變教學觀念,將家國情懷與歷史知識的學習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并且將家國情懷滲透進歷史的教學中。例如:在講解“絲綢之路”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應該講解絲綢之路的歷史形成與發展,使學生們明確絲綢之路的發展起源,通過學習了解到絲綢之路是西漢漢武帝的統治下,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下而開創的,這一事件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強了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播和發展,學生們在了解到這方面的知識之后都深受歷史文化的感染,結合當前新時代“一帶一路”的重要思想,時政結合,更能夠促進學生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深挖教材上的歷史教學素材
在初中的歷史教學課本中,有許多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教師們應該進行更加深刻的挖掘,將教材的歷史知識結構重塑,使學生們能夠理解當時歷史的真實情況,促進學生們感同身受的學習思維。例如:在講授中國唐朝時期的歷史事件時,可以多講解當時唐朝的繁榮吸引許多國家都前來訪華學習,如日本遣唐使,大化改新就是發生在當時的歷史環境,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讓學生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唐朝時期的繁榮昌盛。再比如后來清朝的腐敗,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再到后來的抗日戰爭,這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更加有效地讓學生們銘記國恥,更加銘記中國先烈的努力和奮斗才換來了今天和平的幸福生活。因此,教師應該深挖教材,在歷史課堂中滲透愛國教育,培養學生們的家國情懷勢在必得。例如:南宋的愛國人士文天祥,他在抗元的戰爭中被俘,雖然深受元朝的誘惑,但是他至死不渝,為中華民族歷史的史書上寫下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氣節和品質,其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傳頌至今,他深刻地弘揚了中華民族視死如歸、舍生取義的愛國精神,這正是中華民族家國一體的深刻體現。還有著名的“木蘭替父從軍”,花木蘭沒有兄長,家中只有父親相依為命,由于身處戰爭年代,最終選擇替父從軍,她這一做法深刻地表現了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并且權衡了國家與小家的關系,能夠深深地體現出家國情懷。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的杰出英雄事跡,偉大的人物更是數不勝數,這些都是歷史教師培養學生們家國情懷的絕佳素材,教師應該懂得如何挖掘,并將歷史中珍貴的財富傳承下去。
(三)聯系古今中外,加強愛國情懷的培養
家國情懷是什么?所謂家國情懷就是人民對自己祖國的高度認同,最基本的內容包含國家的結構體系,擁有家國一體化的意識以及仁愛之心,能夠實現這一情懷的路徑是強調個人的修行,應該重視親人,有濃厚的親情;心系天下,盡忠盡孝;擁有民族精神,擁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而以上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連結和傳承。所以教師在進行初中的歷史學科教學時,應該注重聯系古今,對比中外。例如:對比“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之間深刻的聯系,還有日本的侵華時間以及抗日戰爭,中國的歷史有著詳細的記載,但是日本卻存在著懷疑,他們拒絕承認侵華事件;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國落后了西方很多年,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們結合古今中外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刻地分析和學習。但是在文化層面上,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卻毫不遜色西方的文化,甚至更加的細致化,可以用民族的傳統文化來喚起民族的自豪感,并以此培養學生們的家國情懷,將愛國情懷深深地浸入到學生們的靈魂,并激發學生們的愛國情懷以及報效國家的偉大精神。
(四)在生活化的教學中體會家國情懷
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生活化的教學是一種教學的延伸,更具深度,這能夠全方面的考驗教師的教學素養,而且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將家國情懷滲透到歷史的教學中。例如:在歷史教師講解“都江堰”這一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幻燈片等多種講課形式,充分地展現都江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優美景色、社會風貌等等,并且逐一進行深入的講解,將都江堰建設前后對當地人民生活的影響進行深刻講解,還有要將李冰父子建設都江堰之后深受百姓的愛戴突顯出來,讓學生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歷史中李冰父子為國為民,于是他們得到了百姓的擁戴和贊揚,并且傳成佳話流傳至今,這又能深刻地說明家國情懷的重要性以及其優越性。當今的家國情懷代表事件以及人物也有很多,比如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為中國的農業發展掀起新高潮,這也是愛國愛民的深刻體現,同時也能更好地為學生們解釋說明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并且能夠深深地感染著學生,促進初中學生們對家國情懷的認知。
家國情懷使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與內容,所以家國情懷是初中學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希望每一位初中的歷史教師都能夠將家國情懷滲透到歷史文化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們的愛國之情,讓學生們深刻地明白現在的和平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當下,愛國愛民,將來能為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與進步,新的課程改革悄然而至,所以初中的歷史教師也在自己原有的傳統教學上進行了創新化的改革,歷史科目中的家國文化首當其沖成為現階段的教學重點,歷史教師應該將家國情懷有機地融入歷史文化教學中,并且當作重點教學目標去培養學生,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奮斗。
參考文獻:
[1]房波.淺議在歷史教學中利用家庭資源培養學生家國情懷[J].基礎教育參考,2019(24):54-55.
[2]劉東偉.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探析[J].教育觀察,2019,8(37):66-67.
[3]蔡雷.“美國內戰”一課與“家國情懷”的滲透[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20):22-23.
[4]陳梅霞.歷史課堂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以初中歷史(部編版)教學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9):168-170.
[5]呂維,張思思.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彰顯“家國情懷”教育:以統編教材七下《金與南宋的對峙》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9(67):14-16.
作者簡介:
蔡彩萍,福建省石獅市,福建省石獅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