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蘭


摘??? 要: 本文以“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圈近代名人與中國近代化進程”項目式學習主題的設定、實施及目標的實現為例,探索高中歷史項目式學習實施策略,認為項目式學習的推廣是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高中歷史項目式學習??? 三坊七巷文化圈??? 近代化進程
2018年1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普通高中各學科將以培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育的核心[1]。“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作為一種有效培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其在基層中學的落地與實施,將成為國家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
“高中歷史項目式學習”,要求高中歷史教研組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系統地整合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并通過創設與學生生活場域密切相關的具有明確問題意識與復雜性的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挖掘、選擇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將歷史情境與現實生活相關聯,開展并完成一系列探究性活動,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學以致用,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基于此,筆者設計“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圈近代名人與中國近代化進程”作為高一項目式學習的主題,探討項目式學習主題的確立、實施及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如何落實國家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培養。
一、項目式學習主題的設計
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由三個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條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一條中軸街(南后街)組成,自古以來就是福州城市的中心。2002年,習近平總書記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書撰寫序言時指出:“福州的古建筑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古建筑也是歷史載體……當我們來到林文忠祠,它正眉飛色舞地向我們講起,林公則徐氣壯山河的壯舉——指揮軍民在虎門銷煙的歷史”[2](1)。他在福州主持工作期間,曾親自主持林覺民、謝冰心故居的保護工作,并將林覺民故居辟為福州市辛亥革命紀念館對外開放。晚清至近代,三坊七巷涌現出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代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感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3](68)然而,對于筆者執教的福州市第十一中學的大多數高中生來說,有關三坊七巷文化街區核心文化圈承載的歷史信息在高中近代歷史教材上并沒有完整系統地呈現,他們雖生于斯長于斯,卻知之不多。因此,在探索“高中歷史項目式學習”的開展過程中,課題組將項目式學習的主題設定為《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圈近代名人與中國近代化進程》,希望學生通過對三坊七巷文化圈的福州近代名人進行譜系調查,“從熟悉的世界中感到震撼,從平靜的生活中看到動蕩,從常規的秩序中發現北侖,從繁榮的景象中體察斷裂”[4](37-60),增強學生學習近代化歷程時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
項目組希望借助該主題的開展,可以激發學生通過田野調查、圖書館館藏書刊及互聯網等多種方式檢索相關的課程資源,并根據項目設定目標,對搜集的資源與課內所學知識進行合理整合,從而構建出更為系統、層次更為豐富的內容體系,真正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為此,課題組根據項目主題設計出如下三個主題內容:一是三坊七巷林、沈、嚴、陳、薩家族譜系調查;二是上述家族代表性人物在近代重要歷史事件中的作用;三是他們對近代歷史進程的影響。
二、“項目式學習”的活動目標
在“福州三坊七巷近代名人與近代歷史進程”這一項目式學習中,課題組成員多次召開課題會議,在滿足項目順利開展和學生學科素養培育雙重需要的基礎上,設定具體的活動目標細化出六個子項目,要求學生按活動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目標。
(一)明確活動目標。
“福州三坊七巷近代名人與近代歷史進程”項目式學習活動確定了三個主要目標。
一是調查三坊七巷林、沈、薩、嚴、陳等重要家族的家風家訓(包括家庭住址),梳理他們的族群關系。“三坊七巷名人譜系調查”,學生需要重點調查三坊七巷林、沈、薩、嚴、陳等重要族群的分布,了解他們的譜系狀況及不同族群之間的融合。通過抽絲剝繭般的譜系調查,學生將構筑出一幅完整的家族世系及社會交際網圖表,探究近代福州三坊七巷人才輩出的必然性。
二是利用互聯網及圖書館等資源,了解福州籍名人在近代以來的幾次重要歷史事件中的言論及應變,認識福州近代名人對中國近代史帶來的影響。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對特定歷史時空下具體歷史事件及歷史事件參與者的行為特征分析,也可以探索不同歷史事件中歷史事件參與者之間的內在差異與關聯,引導學生從近代歷史的不同歷史實踐中認識近代名人在其中發揮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的時空意識和整體觀念。
三是通過項目式學習,掌握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學會整合、梳理并考辨出有價值的資料,寫出條理清晰的調查報告,最終實現展示、交流、共享研究成果。為更好地梳理出“三坊七巷”近代名人在不同歷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響,學生要以教科書大綱為指導,將相關歷史人物與教科書的相關章節相對應,將不同學科知識進行融合,將課內外知識進行結合,并對調研的知識進行整合,自覺地運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實現知識的遷移與內化。
(二)確定實現該項目式學習活動目標的策略。
筆者將學生分成六個小組三個階段進行調研:第一階段:每個小組分別負責林則徐、沈葆楨、陳寶琛、嚴復、林覺民、薩鎮冰家族五代以內的譜系調查,并探訪他們在三坊七巷的舊居;第二階段:收集代表性歷史人物在重要歷史事件中的言論及作為;第三階段:討論福州近代名人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這種活動目標和圍繞目標的活動設計向學生呈現了一個綜合性、完整性、現實性的任務,兼顧了活動開展和學生素養提升等方面的需求。
在第一階段,學生要采用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搜集相關資料,在探究過程中重新樹立對基本史實的正確認知。
在第二階段,學生要通過閱讀大量的史料,了解晚清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裂變。這就要求學生在相對宏觀的歷史視野下,充分調動和遷移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從多種視角、多種層面、多種聯系中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認識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在第三階段,學生學會把握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培養學科素養。
三、“項目式學習”的實施及效果
“高中歷史項目式學習”應努力為學生創設結構化的學習情境,通過教學內容的整合、重組與呈現,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與研究興趣,為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創造豐富的互動依托和拓展空間。
(一)以教學大綱為指導,確立學習內容。
人教版高一歷史教材采用中外歷史合編和專題史的體例,這種體例安排的特點“使同一問題的內容相對集中,能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一類歷史事件,也為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提供了諸多的契機”,但是“專題式也有自身的不足,歷史的橫向聯系被打亂,歷史的時代特征被淡化,歷史的時序性不明顯,某些歷史規律和歷史概念的闡釋也不系統”[5](139)。因此,該項目主題的選擇,將有助于學生從橫、縱兩個不同的歷史時空把握歷史脈絡的變化,同時打破現有歷史教材條塊分割造成的疏離,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立足項目主題和活動目標,通覽不同年級的歷史教材,分析、比較、選用教材中的相關知識,融會貫通,將其整合到項目學習內容之中。
(二)挖掘豐富資源,拓展學習內容。
在本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各學習小組在教師的輔導下,將探究的方向從教材和課堂投向更廣闊的“新時空場”——社區、網絡、圖書館等,緊緊圍繞項目主題進行觀察、調研、分析、研究,從而充分挖掘出三坊七巷文化街區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各項目組搜集、精選的材料主要包括下面五個方面:一是實地考察三坊七巷文化街區的文化建筑;二是《林則徐傳》《薩鎮冰》等人物傳記讀本;三是《三坊七巷》《大國的崛起》等相關紀錄片;四是《三坊七巷志》《三坊七巷名人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等相關的歷史資料;五是市政府網站公開發布的有關“三坊七巷”的規劃方案。
(三)“項目式學習”的實施過程。
本項目的實施整整延續了近五個月(2019.1.1—2019.5.20),在學習過程中,各項目組成員在教師的引導下,緊緊圍繞課題和各自的探究問題,積極參與制訂主題探究計劃,規劃工作步驟和程序,合理分工搜集資料、分析相關數據和信息,完成任務。
經過一個多月的史料搜集與實地調查,項目組學生完成了譜系調查并到實地考察了這些名人的故居,形成了初步的調查報告。列表如下:
在“福州三坊七巷代表性任務在重要歷史事件中的言行”階段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料成果。
通過幾個月圍繞專門主題的歷史調研,學生對“三坊七巷”這一文化街區所蘊含的歷史信息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對“福州近代名人與中國近代化歷程”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并嘗試得出了如下的結論:
第一,地處東南之隅、遠離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侯官(以三坊七巷為核心生活區),曾崛起一大批杰出人物,他們在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中國近代系列重要歷史事件中,承擔了“開眼看世界”“制度變革”“政治變革”和“新文化傳播”等作用。
第二,福州近代名人譜系調查顯示,家風家訓中的“家國情懷”對他們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與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6](60)的講話相印證。
通過“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圈近代名人與中國近代化進程”項目式學習的開展,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與家國情懷品質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提升,并基本實現以唯物史觀為統領,以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為切入點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習近平.福州古厝:序[M]//曾意丹,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東南周末講壇選粹編委會.東南周末講壇選粹[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2.
[4]應星.“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學與藝術之間,以《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為例[J].社會,1999,38(1).
[5]袁從秀,曹華清,鄧志勇,編著.歷史教學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張福儉.共產黨員道德修養與行為規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制定干部學習讀本[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8.
本論文為福建省福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信息環境下項目式學習在中學史地教學中的應用”(項目編號為FZDJ2018A1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