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
【中圖分類號】R4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1
絡脈支橫別出,逐層細分;絡體細窄,網狀分布;絡分陰陽,循行表里。時速特點:氣血行緩,面性彌散;末端連通,津血互換;雙向流動,功能調節。氣血在經脈中運行,而在絡脈中實現其功能。“經脈者,行血氣而營陰陽”,行血氣是經脈的功能,營陰陽則是在絡脈當中實現的。
絡病發病特點是“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久瘀入絡”。病機特點用“易滯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這12個字來概括。總結了“絡氣郁(虛)滯、絡脈瘀阻、絡脈絀急、絡脈瘀塞、熱毒滯絡、絡息成積、絡脈損傷、絡虛不榮”八類證候,指導臨床。
絡病證候臨床表現為:疼痛、痹證、麻木、痿廢、癱瘓、出血、水腫、斑疹等。絡病辨證方法:辨發病因素、辨病程久暫、辨氣病血病、辨陰陽表里、辨寒熱虛實、辨絡形絡色,并含有辨理化檢查。宏觀的中醫辨證分析方法現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三焦辨證等,都是建立在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收集病歷資料基礎上的辨證分析理論。隨著實驗技術進入中醫臨床,帶來了四診的延伸,與時俱進發展與診查方法相適應的辨證分析理論,升華為新的中醫病機理論。
氣絡與腦神督絡—臟腑絡氣—皮肉筋脈骨系統[1]。唐代王冰注《素問·刺禁論》曰:“腦為髓之海,真氣之所聚。”清代馮兆張在《錦囊秘錄》曰:“腦為元神之腑……調節臟腑陰陽、四肢百骸之用。”中醫學把神分為了兩類,一類是元神。元神是與生俱來的維持生命運動的調控機制,如呼吸、血液循環、胃腸蠕動、體溫、睡眠等,屬于意識支配不了的范疇。意識能夠支配的情感、思維、運動,則被稱為識神。識神基于中醫的五臟學說,屬于心的功能。心主神明,主的就是識神。心主神明中,將情志歸于五臟,才出現了五志、七情。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說:“人之元神在腦,識神在心,心腦息息相通。”中醫學在發展過程當中沒賦予“腦”應有的學術地位,在五臟辨證當中沒有腦。腦連接督脈,督脈的分支是督絡。明代《人鏡經》曰:“其脊中生髓,上至于腦,下至尾骶,其兩旁附肋骨,每節兩向皆有細絡一道,內連腹中,與心肺系,五臟通。”督絡是從脊髓分出來的這些細絡,連在體內五臟上。清代劉思敬《徹剩八編內鏡》曰:“從膂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細絡旁分,無膚不及。其以皮膚接處,稍變似膚,始緣以引氣入膚,充滿周身,無弗達矣。”這些細絡遍布全身上下,它們的作用,就是引氣入膚、充滿周身、調節四肢百骸、皮肉筋脈骨、調節臟腑陰陽等。這與西醫學里的內臟神經、周圍神經十分相似。氣絡與腦神督絡—臟腑絡氣—皮肉筋脈骨系統疾病,是通過督絡與腦形成了體內的陰絡和體外的陽絡之間的表里關系。腦髓督絡是氣機升降之通路,腦為元神之腑,氣機升降之巔,腦神為生命運動的調節中樞。所以腦的疾病,脊髓的疾病,外周神經的疾病,包括一些內臟的疾病,在這個系統中可以找到治療途徑和方法。
氣絡學說指導神經肌肉類疾病防治,提出“奇經虧虛、真元頹廢、絡氣虛滯”的病機新觀點和“奇經論治、五臟分證、三焦分治”的辨證論治方法,用來診治運動神經元疾病、重癥肌無力、肌營養不良癥[2]。
絡針的指導理論是氣絡學說。絡針的針法主要有刺絡針法、活動針法、并列針法、焦點針法,體現了針法的靈活性。病機辨證,辨證歸類,選穴施治,最為關鍵。操作簡單快捷,無危險性和副作用。
刺絡針法,以末端施針為主,有“瀉絡遠針”之義。初病氣結在經,經主氣;久病入絡,絡主血。通經調氣,刺絡活血,復雜的疑難重癥迎刃而解。心主血脈,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醫源》曰“夫人周身經絡,皆根與心”;《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心者,其充在血脈”。血脈的分支即血絡,與心臟所主之血脈有著密切的關系。邪氣入絡,絡中氣血循行受阻、津血互化障礙,導致絡脈病變。《靈樞·經脈》指出心絡的循行及相應病癥,曰“手少陰之別,名曰同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別走太陽也”。
活動針法,經絡奇穴施術簡便,針后令病人疼痛處活動,以遠處穴道絡針入骨少許配以活動針法,立竿見影。人體有自然抗能,有自愈力,有相對平衡點。尤其對于疼痛性病證,往往能立即止痛。人體所有獨立功能構件都與大腦時時對應,骨膜與腦膜相通。絡針通過透骨膜入骨皮質,可以達到激活人體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以及任督二脈,從而達到舒經活絡的效果。
活動針法先決定針刺穴道,進針后,配合呼吸,左右交叉立體活動,反復屈伸上下肢,激活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并間斷動針,病痛便可立減,達到內外、上下、左右陰陽平衡的作用。病久復雜,針腦戶穴,留針中間動針,令病患反復活動患部引氣。胸悶、胸痛、腹痛,按摩,深呼吸,使針氣與病痛點之氣相引。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治人首先治神,在活動患處時,神志專注集中于患處,所謂活動引其氣,集中治療作用向患處集中,效如桴鼓。
并列針法,兩針列隊,加強療效。先在腦戶穴下或腰俞學上施針,然后取督脈鄰近奇穴再刺一針。兩針并列針法,似古代的排針,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尤其適合久病久痛。刺激強烈,互助合作,針效強化,全息作用,整體感應。
焦點針法,對于痛涼麻癢癥,療效更佳。在患處近取穴位,以其為焦點,精氣神向其匯聚,遠近同時動針行針,相互感應,充分調動人體潛能和自愈力,寓有交濟之意,作用更強,是雙重治療,痛可立止。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的每個細胞、每個組織機構都含有人體的信息,人體存在著信息傳出網和信息接收、傳入網,并在人體內進行相應的調節,人體自身也在動態調節中保持平衡。人體的內外、上下各種信息互聯互通,構成信息的整體網。信息的傳出與接收傳入的能源動力在于氣,且具體在于陰陽二氣、五行之氣[3]。氣主動,氣具有全息性,氣無形,通過無形通道與有形的通道遍行于人體的上下內外。經脈具有全息性,經絡是氣與信息的圓形通道,形成了人體上下內外復雜的信息網[4]。“神”在信息的傳出與接收傳入并進行相應的調節中也至關重要,即《內經》所說的“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絡針全息通應,人體任何一個獨立功能單元,都影縮著整體的信息,與腦時時對應。整體觀念,同氣相求,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脈治脈,以皮治皮。
參考文獻
吳以嶺.氣絡論[M].1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175.
吳以嶺.氣絡論[M].1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176-214.
張樹生.對中醫五行學說的思考與認知[J].中醫雜志,2016,57(5):370-374.
張其成.易學與中醫:張其成講讀《周易》[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