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玉建
【摘 要】:目的 對阿司匹林與尼莫地平治療偏頭痛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方法 選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124例偏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采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尼莫地平進行治療,對兩組治療前后的偏頭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疼痛評分及有效率、并發癥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治療組治療后的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和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6.88%)明顯高于對照組(91.67%),并發癥的發生率(7.80%)明顯低于對照組(25.00%),以上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阿司匹林用于偏頭痛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優于尼莫地平,且長期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阿司匹林;尼莫地平;偏頭痛 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1
偏頭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神經血管性疾病,臨床多表現為反復發作的一側或兩側搏動性頭痛。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偏頭痛列為最易致殘的一種慢性疾病,其危害堪比癡呆、精神疾病以及四肢癱瘓等疾病,據可靠數據顯示,全球偏頭痛的發病率為5%~10%,其多發性和嚴重性在臨床上都給予高度重視。阿司匹林和尼莫地平是治療偏頭痛的臨床常用藥,本文對阿司匹林和尼莫地平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24例偏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普通偏頭痛患者82例,急性偏頭痛患者42例,典型偏頭痛患者14例。將124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60例,采用尼莫地平治療,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齡14~56,病程1~4年;觀察組64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療,其中男19例,女45例,年齡15~58歲,病程1~5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臨床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式
觀察組給予口服阿司匹林,每天一次,每次50mg;對照組給予口服尼莫地平,每天三次,每次20mg。兩組患者均進行6周的治療。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偏頭痛發作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和VAS評分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和VAS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和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有效率的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并發癥的比較
觀察組有更少的人出現皮膚瘙癢及其他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偏頭痛臨床主要表現為發作性中重度、搏動樣頭痛,常常為偏側,持續時間可達4~72h,發作前有肢體麻木、視物模糊等先兆,發作時伴有嘔吐、惡心等癥狀,日常活動亦可加重頭痛,于安靜環境或休息后可緩解。部分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發生大腦局部損傷的概率較常人高,且損傷的區域較大。
尼莫地平是一種脂溶性較強的Ca2+通道拮抗劑,其作用機制為阻滯細胞膜上的Ca2+通道,抑制細胞外液的Ca2+向細胞內流動,從而調節細胞內Ca2+水平,使之保持在一個相對恒定的正常范圍之內。阿司匹林為解熱鎮痛抗炎藥,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偏頭痛發作時,患者血中血栓烷A2(TXA2)的代謝產物B2(TXB2) 會明顯增加,一定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阻斷TXA2的產生,同時具有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可與莫尼地平聯合應用發揮協同效應。
本文就阿司匹林與莫尼地平治療偏頭痛結果進行比較,觀察組在治療效果、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均優于對照組,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張曉燕.阿司匹林與尼莫地平治療大學生偏頭痛臨床對比研究[J].醫藥前沿,2016,6(12):217-218.
宮景峰.尼莫地平與阿司匹林對偏頭疼治療的效果對比研究[J].醫藥與保健,2015,10(23):118-119.
巫陽光.氟桂利嗪與尼莫地平治療偏頭痛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J].2015,4(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