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 要】目的:文章探究了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過程中,醫生采用丁苯酞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實際應用療效。方法:隨機選取我院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資料,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醫護人員采用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進行治療,而實驗組的40例患者,在此基礎上,又接受了丁苯酞治療,認真比較治療前后,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水平以及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程度。結果相對于治療前,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IL-6、INF-α及MDA指標都有所下降,同時,相對于實驗組,對照組相應指標降低幅度偏小(P<0.05);相對于治療前,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NIHSS評分都出現了明顯下降,同時實驗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治療此病患者時,醫生采用丁苯酞和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聯合治療的方案,療效更顯著,可以幫助患者盡快恢復神經功能,減輕炎癥因子水平,此外,有利于血清MDA濃度的降低,值得被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丁苯肽;急性腦梗死;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
【中圖分類號】R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2
前言:在臨床卒中類型中,急性腦梗死(ACI)是最常見的類型,不僅死亡率高,而且復發率、致殘率以及發病率都非常高,同時會誘發多種并發癥。現階段,在治療此類病患時,醫護人員不僅要規范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療,還要重點改善和恢復患者神經功能,進行改善循環,保護腦組織治療。為了探究有效治療藥物,本文隨機選取了我院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腦梗死患者,現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采用回顧分析法,隨機選取了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據統計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齡在57~76歲,平均(64.9±7.2)歲;前來就診患者都接受CT或MRI檢查,并確診為急性腦梗死,完全符合最新修訂的腦梗死診斷標準,本次實驗研究不僅排除心肝腎肺功能不全者,而且排除了風心病等疾病導致的腦梗死患者。并將此次研究對象,劃分為成兩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患者,其中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實際年齡56~76歲,平均年齡(64.6±76.1);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實際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5.3±76.2),由此可知,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并無太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醫護人員對兩組患者都進行了常規治療,即改善循環,擴容,活血化瘀,營養腦細胞,保護腦組織,神經康復等,同時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患者進行了相應治療。對照組患者每天需要口服一次氯吡格雷(首劑量一次300mg,次日改為一次75mg),和口服一次阿司匹林(75mg),同時每天對患者靜脈注射2次,每次30mg依達拉奉,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每天靜滴2次25mg丁苯酞氯化鈉溶液。兩組患者同時接受為期14天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將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情況,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進行對比,之后給出科學的評價。同時對照Barthel指數,從而全面系統系評價患者的日常行為活動能力。
1.4 統計學方法
對于所有數據的分析,需要用到SPSS19.0統計學軟件。利用(x±s)來代表計量資料。且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認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其NIHSS評分非常接近,P>0.05,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在兩組患者接受8天和14天治療以后,其NIHSS評分數值都明顯低于入院時NIHSS評分,(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實驗組組間比較NIHSS評分下降遠大于對照組評分,(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2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arthel指數進行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大體相同,P>0.05,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患者在接受8天和14天治療以后,相對于入院時,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都出現了明顯上升,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同時治療之后明顯改善了兩組Barthel指數,實驗組效果較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醫學上,丁苯酞又名芹菜甲素,是人工合成的消旋體,主要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一類新藥。大量臨床實驗研究發現,丁苯酞不僅對抗血小板、抗氧化以及微循環等改善具有積極意義,而且還減輕腦水腫,改善腦能量代謝,和缺血腦區的微循環,抑制氧自由基,對梗死灶附近半暗帶內的腦血流量具有積極作用,可以發揮有效的改善作用,從而削弱腦缺血對腦組織功能的影響。
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期間,血小板聚集性增大,對患者病情改善具有積極作用,雙聯抗血小板聚集可以通過眾多途徑和方法來減少微栓子發生,從而有效控制和降低短暫性腦缺血病情發作頻率。阿司匹林屬于環氧化酶抑制劑,此藥劑同環氧化酶中的COX-1的羥基能夠產生不可逆的乙酰化,防止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從而阻止血栓素的形成,進而真正發揮抗血小板的功能。
盡管丁苯酞與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作用機制不同,但是經過大量臨床實踐,發現二者聯合使用,可以有效阻止血小板聚集,同時,更好地發揮協同作用,不僅可以抑制血栓形成,而且還可以阻止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從而擺脫了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腦缺血區血流的方法的局限性,比單一藥物更有效。
本次研究隨機選取了我院收治的80例腦梗死患者進行相關臨床研究,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時,醫生采用丁苯酞和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共同進行治療,通過比較,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時,患者接受丁苯酞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治療效果較為明顯。
結束語
總之,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時,醫生應該建議患者和家屬采用丁苯酞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這樣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能夠盡快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俞小梅,王喜豐,張靜,等.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膠囊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17):2921-2924.
柳志一.丁苯酞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療養醫學,2017,26(2):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