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雪飛


【摘 要】目的:探究在ICU科室內的腦出血患者護理過程中加入預防性護理干預對肺部感染產生的影響。方法:與本院2018年2月-2019年1月的腦出血患者64例進行了溝通,同意參與本次實驗。將64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32例,運用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患者32例,采取預防性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結果。結果:實驗組患者在護理質量評分、肺部感染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數值具有差異性(P<0.05)。結論:預防性護理干預方式能夠降低ICU腦出血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可以在臨床護理中運用。
【關鍵詞】ICU;腦出血患者;預防性護理干預;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1
腦出血病癥多發于老年患者,病癥的程度較為嚴重,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在醫院的ICU科室進行時時的監測。由于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處于弱化狀態,在ICU科室進行監測治療過程中,會因ICU科室的病菌侵入而發生感染的現象,普遍為肺部感染[1]。病菌的來源經過研究后,與對患者進行儀器的使用有關。為了縮減患者在ICU的肺部感染現象,需要在ICU中加入有效的護理,通過強化的護理措施,降低病菌對患者的感染,達到縮減肺部感染發生率的目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與本院2018年2月-2019年1月的腦出血患者64例進行了溝通,同意參與本次實驗。隨機將64例患者分組,對照組為32例,年齡在22-72歲,平均年齡值(47±25)歲。實驗組為32例,年齡在21-70歲,平均年齡值(45.5±24.5)歲。兩組患者均已確認為腦出血病癥,在入ICU之前均未發生肺部感染。兩組患者在資料、病情方面不含差異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性的護理方式:患者進入ICU后,先采取導尿管、胃管的插入,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氣管插管是否插入。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24h的生命體征觀測,將機體出入量準確記錄,根據醫師的要求對患者進行藥物供給。每天晨晚,醫護人員對患者采取基礎護理,探試患者的臉部、手部、身體。另外,醫護人員要嚴格遵守無菌護理過程,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觀察組患者采取預防性護理干預護理措施:(1)監測體征。醫護人員需要監測患者的體征變化,將變化內容進行準確的記錄,將常規護理工作內容對患者進行操作,根據醫囑對患者采取管道護理、清潔口腔,對患者采取鼻飼喂食方式以及清潔患者的機體。(2)心理護理。患者處于非昏迷狀態,醫護人員需要加入心理護理措施。首先,為患者傳授疾病知識以及預防方法,醫護人員講解后要主動詢問患者,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患者擔憂的環節進行安撫并鼓勵,使患者增強信息配合醫師治療。(3)預見性護理服務。醫護人員要時時觀測患者的狀態,包含患者的呼吸、體位、排便情況,將患者的變化詳細記錄。同時,注意患者有無惡心嘔吐的癥狀。醫護人員要傳授患者有效的咳痰方式,采取不定期的方式清除患者呼吸道擁有的分泌物,避免患者發生誤吸或者是窒息的現象。采取定時協助患者翻身的護理和勻速鼻飼喂食環節。(4)預防肺部感染。醫護人員要注意觀察患者及時采取吸痰措施,根據醫囑定期對患者采血、驗血,觀測是否發生感染征象。如果患者產生肺部感染,要及時確定病菌的類型,合理性利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縮減肺部感染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護理服務質量進行評分,評分環節包含:生活護理、監測病情、預防并發癥、鼻飼護理,每項分值為100分,得分較高者說明質量服務較高。觀察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20.0統計分析軟件作為本次實驗的分析工具,利用t檢驗的方式將資料進行計量,如果數值P<0.05,說明本次實驗具有實驗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質量評分 對照組患者對生活護理平均評分為(78.8±2.56)分、監測病情平均評分為(82.65±3.44)分、預防并發癥平均評分為(76.38±2.78)分、鼻飼護理平均評分為(80.34±4.25)分。實驗組患者則為生活護理平均評分為(96.28±2.56)分、監測病情平均評分為(95.28±3.44)分、預防并發癥平均評分為(96±2.78)分、鼻飼護理平均評分為(93.44±4.25)分。實驗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有差異(P<0.05)。
2.2 肺部感染 對照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9例,肺部感染率為28.13%。實驗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2例,肺部感染率為6.25%。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數據擁有可比性(P<0.05)。
3 討論
腦出血病癥是我國病癥中最常見的病癥之一,經過統計腦出血病癥的發生率較高,已經嚴重影響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此病癥多發生于老年患者中,發病急且嚴重化,經常要在ICU科室中進行急救。由于老年患者的機體功能低下,使機體內的免疫力降低,容易在ICU科室中受到病菌感染,最常見的感染類型為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如果產生肺部感染,在初期無臨床表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容易導致患者突發死亡現象[2]。為了降低死亡率,患者在ICU科室中加入護理手段,避免肺部感染無從察覺,產生死亡現象。
本次實驗是為了證明運用哪一種護理手段效果更好,通過實驗證明,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的護理模式具有的效果較好。通過上述對比結果可以證明本次實驗的成功,成功的原因在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加入了醫護人員對患者的密切觀察以及將預見性的護理服務作為護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預見性的護理服務,能夠及時為患者清除呼吸道擁有的分泌物,避免患者發生窒息現象,從而降低了肺部感染發生率。另外,采取定期為患者采血,檢驗是否產生肺部感染,如果發現肺部感染現象,及時確定病菌類型并采取早期治療措施,使肺部感染現象及時發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3]。
綜上所述,預防性護理干預手段能夠縮減腦出血病癥患者在ICU科室發生的肺部感染率,可以在ICU護理過程中普遍使用。由于此護理方式依然存在肺部感染發生率以及死亡率,需要學者加大研究力度,將更先進、有效的護理措施運用于腦出血ICU科室護理中,促進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張亞麗.預防性護理干預ICU腦出血患者肺部感染及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38):28-29.
湯麗麗,王艷艷,冼昌艷.預防性護理干預對ICU腦出血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7,(22):34-35.
黃美玲.預防性護理干預對ICU腦出血患者預防肺部感染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0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