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霞
【摘 要】:目的:探討全程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120例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給予全程無縫隙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患者手術應激狀態、心理狀態。結果:術中實驗組患者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及皮質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手術患者,給予全程無縫隙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應激水平、改善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狀態,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手術室;全程無縫隙護理;應激狀態
【中圖分類號】R47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1
近年來,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理念的不斷發展進步,為患者提供一系列全程、精細、無縫隙的護理服務,打造專業化、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服務逐漸成為手術室護理的目標[1]。全程無縫隙護理主要是指在護理過程中,完整的、連續的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同時在護理過程中不斷尋找問題、漏洞并改進,確保患者從入院、手術到出院各個階段體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以減少常規護理過程中的問題及患者對醫療服務質量的不滿意程度[2]。本研究選擇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120例手術患者,為其提供全程無縫隙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120例手術患者,本研究已通過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60例。實驗組中男32例,女28例,患者年齡25~54歲,平均年齡(37.62±2.13)歲。對照組中男30例,女30例,患者年齡27~52歲,平均年齡(36.82±2.97)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包括入院登記、信息核對、手術室護理、術后健康宣教等。
1.2.2 實驗組①首先成立全程無縫隙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組員10名,分為兩個小組,根據組員職稱、能力合理分配小組成員,制定工作內容及崗位職責,崗位到人,責任到人,以輪班形式為患者實施全程無縫隙護理服務。②患者入院后主動向患者接受科室環境,了解患者疾病信息,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手術過程,同時發放宣傳手冊,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狀況及手術信息。對于存在心理顧慮的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③術前護理:核對患者信息,確認信息無誤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及禁水禁食時間,麻醉方式及麻醉時間,密切關注患者心理情緒變化,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配合度。④術中護理:嚴格按照手術流程規范進行,檢查手術器械及設備,確保各項物品齊備。手術開始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若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生;保持手術室安靜,避免對手術醫生造成干擾,對于非全麻手術患者,應適當與患者進行交流,轉移其注意力,以減少手術應激刺激。⑤術后護理:將患者送回病房,途中密切關注患者基本情況,注意做好保暖。待患者麻醉蘇醒后,告知患者手術很成功,緩解其心理情緒,同時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注意事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手術應激狀態及護理滿意度。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手術應激狀態指標包括血壓、心率及皮質醇水平。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評估,滿分100分,>90分表示非常滿意,80~90分為基本滿意,60~80為滿意,<60分表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滿意)/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卡方檢驗,檢驗標準α=0.05,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應激狀態比較術中實驗組患者心率為、收縮壓、舒張壓及皮質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手術作為臨床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屬于創傷性治療,一般情況下患者均會產生一定的應激狀態,包括心理及生理上的改變。手術室是搶救患者的重要場所,醫護人員工作量大,在常規護理中,難免出現交接不暢、細節疏漏等問題[3],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同時也是醫患糾紛的主要來源。全程無縫隙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完整的、連續的為患者提供一整套無縫隙護理服務[4],并且在護理服務過程中,不斷的尋找護理縫隙、漏洞,動態的改進,持續完善護理服務。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全程無縫隙護理后,實驗組患者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及皮質醇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全程無縫隙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對手術的應激程度。同時,干預后實驗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全程無縫隙護理可以改善患者心理壓力,降低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大多數患者少有手術經歷,手術對于患者來說屬于較大的應激事件,加之患者缺乏專業的相關知識,容易造成心理負擔,表現出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的不適。全程無縫隙護理以患者為中心,成立專業的護理小組,對患者進行連續的、全方位的、并且不斷改進的護理服務,整個手術過程中給予患者無縫隙的護理支持,降低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于手術患者,給予全程無縫隙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應激水平、改善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狀態,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任蕾穎.全程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8,24(2):148-149.
方曉紅.手術室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對剖宮產產婦心理狀況及生理應激的影響分析[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17):145-147.
姜楠.手術室護理服務中應用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的價值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 2017(35):171-172.
謝美文,陳海斌.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手術室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30):4294-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