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其瑩
【中圖分類號】R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2
春天天氣逐漸轉暖,各種致病微生物隨之生長繁殖,引發各種流行傳染病,常見的有流感,流行性腦膜炎,風疹等,春季來臨時,要重視防病保健,避免罹患傳染病影響身體健康。春季是冷暖空氣頻繁交回的時期,如不注意健康保養容易患流行疾病,對春季傳染流行病進行科學的認識,了解傳染病防控的有效方法,對保證群眾身體健康,防止春季流行病大范圍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一 季節性傳染病簡介
傳染性疾病是由病原體引起,在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染的疾病,常見的有流感,乙肝,結核病等。《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甲類傳染病有鼠疫和霍亂,乙類傳染病包括傳染非典肺炎,艾滋病,麻疹等。丙類傳染病有流感,風疹,麻風病等。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可預防性的特點【1】。
傳染病病原體可以通過人體傳播,傳染病具有相對固定的傳染期,發現身體不適應及時住院治療避免擴大傳染。大多數患者在疾病痊愈后,會產生不同的免疫力。每種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如水痘病原體為水痘病毒,病原體有細菌、病毒、立克次體等。傳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具備傳染源,易感染人群與傳播途徑三個基本條件。傳染病防控主要根據其傳染要素,通過控制傳染源,增強人的抵抗力,切斷傳染途徑等措施預防控制傳染病流行發生。
流行病是可以感染眾多人口的疾病,流行病可以在在某些地區發生,某種疾病觀察值超過預期值為流行。流行病不一定為傳染病。季節性是疾病隨季節波動的現象,季節性變化的疾病主要是傳染病,一些慢性病的急性發作與季節變化有一定的關系。季節性表現為四季均可發生,疾病季節性變化原因復雜,受到昆蟲媒介,氣象條件,生產活動等因素影響。研究疾病的季節性變異有助于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二 春季常見傳染病防控
1 流感的防控
春季常見的傳染病主要有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流感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癥狀為發熱,流體,干咳,全身關節不適等,有患者表現為較重的肺炎。流感病毒不耐熱,對常用消毒劑敏感,耐低溫干燥,甲型流感病毒經常發生抗原變異,傳播迅速【2】。
流感具有突發性,季節性的特點,流感發病率高,常流行3周后自然停止,流行規律通常為先城市后農村,甲型流感常引起爆發流行,約2年發生小流行一次。乙型流感呈爆發,丙型以散發為主。我國北方地區流行高峰在冬春季,南方地區高峰多發生在秋冬季。
流感潛伏期一般為1-3天,流感多發于活動范圍較大的青少年,機體抵抗力較差的中老年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毒后易發展成重癥病例致命。流感流行季節,有超過40%的學齡前兒童罹患流感,健康兒童感染流感病毒表現為輕型流感,少部分出現嘔吐腹瀉。老年人常有呼吸系統等原病,感染流感病毒后病情較重,發生肺炎率高于青年人。中晚期妊娠婦女感染流感病毒后易發生肺炎,出現呼吸困難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可導致流產或胎死宮內。免疫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感染流感病毒后發生重癥流感危險性增加,發病后可迅速發熱,病死率高。
流感并發癥有細菌性肺炎,支氣管炎,中毒性休克等。普通感冒由多種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現為上呼吸道癥狀明顯,以鼻咽部卡他癥狀為主要表現,檢查可見咽部輕度充血。流感有咳嗽癥狀時需要與急性支氣管炎相鑒別,合并肺炎時需與其他肺炎相鑒別。
流感治療要堅持預防隔離與藥物治療并重,基本原則包括及早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加強支持治療,合理應用對癥藥物等。發病36小時內盡早開始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支持治療要注意多休息,增加營養,主要補充維生素,保持口鼻清潔。流感是常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在沒有合并細菌感染跡象情況下不得使用抗生素。由于發熱是流感突出癥狀,處理流感患者發熱時應選用物理降溫。
2 麻疹的防治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癥狀為發熱,眼結膜充血,畏光,流淚,咳嗽及聲音嘶啞等。麻疹是兒童常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人口密集未普種疫苗地區易發生流行。麻疹病毒通過呼吸道分泌物飛沫傳播。常并發呼吸道疾病,肺炎等。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
典型麻疹可分為潛伏期10天,前驅期3天,出疹期3天,恢復期3天。非典型麻疹包括輕型麻疹,重癥麻疹,異型麻疹。中國實施計劃免疫后,麻疹發病率明顯降低,由于人口流動增加,部分兒童麻疹疫苗漏種,初免后隨年齡增長免疫力逐漸降低等原因,麻疹小規模流行時有發生。發病年齡后移,現在患麻疹者多為8個月內嬰兒,成人偶有發病。成人麻疹中毒癥狀重,半數患者皮疹偶出血傾向,并發癥較少。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為發病季節,普種疫苗后發病季節后移至3-5月份【3】。
麻疹一般治療方法為個例,房內保持適當溫濕度,有畏光癥狀時房內光線保持柔和,補充足量水分,口腔內應保持濕潤清潔。發現手心有疹子出現,病人進入恢復期。高熱時可用小量退熱劑,劇咳時用鎮咳祛痰。麻疹患者對維A需求量大,在維A缺乏區麻疹患兒應補充維A。
3 流行性腮腺炎
流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見,是青少年兒童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急性感染,以腮腺腫痛為主要特征,常見的并發癥為腦膜腦炎,睪丸炎。病人是傳染源,通過直接接觸,唾液的吸入為主要傳播途徑,流腮前驅癥狀較輕,腫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邊緣不清,7-10日消退。目前尚無特效藥物。
流行性腮腺炎潛伏期8-30天,有發熱,頭痛,食欲不佳,嘔吐等癥狀。根據流行情況及腮腺腫大特征,可以有效診斷。化膿性腮腺炎常為一側腮腺局部紅腫,晚期有波動感,擠壓時有膿液自腮腺管流出。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的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于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較堅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活動可發現與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的組織有炎癥。有糖尿病,慢性肝病者,應用某些藥物可引起腮腺腫大。
流腮為自限性疾病,抗生素治療無效,主要對癥治療,注意口腔清潔,清淡飲食,避免酸性食物,可用利巴韋林治療,體溫達38°以上可用解熱鎮痛藥,睪丸炎患兒疼痛時給解熱鎮痛藥,可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預防方法主要是管理傳染源與主動免疫。
結語:預防措施使用具體方法有時影響策略的改變,如流腦疫苗研制成功推廣,改變疾病的預防策略。麻風過去采用嚴密的社會隔離杜絕疾病傳播,但病人不愿隔離,影響患者主動求醫,在有效藥物治療下,對非開放患者可在家中治療。發現病灶開放時,與之生活的人可能受到感染,勿需在短期治療中進行隔離。
參考文獻
春季謹防的雞主要流行病[J].畜禽業,2013(02):77.
春季養生特點[J].新疆畜牧業,2012(04):64.
鞠志偉.流行病的春季預防[J].工企醫刊,2009,22(0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