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潔 周春娜 劉筱佳


【摘 要】:目的:研究產后大出血的超常胎盤部位反應臨床病理特征,進一步提升臨床對這一病癥的診治。方法:篩選我院2017年8月-2019年9月收治的產后大出血的超常胎盤部位反應患者67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臨床病理檢查與分析,觀察臨床病理檢查結果的特點。結果:病理檢查特點:以中間型滋養細胞為主;浸潤方式為:由中間向子宮壁淺肌層及血管壁浸潤。結論:超常胎盤部位反應臨床以產后出血為特征,其主要來源于中間型滋養細胞,是一種妊娠滋養細胞疾病,在臨床中有一個由生理到病理的發展過程,是一種良性病變,臨床需要依據病理檢查結果進行針對性治療,一般治療預后狀況較好,病變部位得以清除后無需進行其它治療。
【關鍵詞】:產后大出血;超常胎盤部位反應;臨床病理特征
【中圖分類號】R47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8--01
超常胎盤部位反應是臨床中比較少見的一種人生細胞滋養疾病,屬于良性病變,最大的病癥威脅為誘導產后出血,臨床發病率低,在實際臨床中的診治難度大,對患者的健康損傷比較明顯,病癥較輕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可良好恢復,病癥較重或者治療不及時的患者,臨床病死率較高,在實際臨床中主要病癥為產后出血,在臨床中應該加強對各種妊娠后頑固性出血的診斷與排查。在病癥早期臨床典型癥狀,產后出血時,子宮也未有明顯變化,在病理檢查中可以良好的觀察中央型滋養細胞,其中混合合體滋養細胞與巨核細胞,由此可見這一病癥的病理檢查對臨床診治有重要價值[1]。現就我院2017年8月-2019年9月收治的67例產后大出血的超常胎盤部位反應患者,研究超長部位胎盤反應的臨床病理特征,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7例產后大出血的超常胎盤部位反應患者開展此次研究,納入標準:納入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納入對此次研究的相關內容知情,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提供相關病歷資料的患者;納入未合并其他妊娠疾病的患者。
排除標準:排除精神異常的患者;排除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排除合并家族遺傳疾病或者傳染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血液疾病的患者;排除有產后出血史的患者;排除不能跟蹤訪問的患者;排除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
67例產后大出血的超常胎盤部位反應患者,年齡在20-46歲,平均年齡(31.4±2.7)歲,27例有人工流產史,17例有流產史,23例有既往妊娠史,患者基線資料沒有顯著特異性,符合研究對象選取標準,具體見表1,有研究意義,院方倫理委員會同意開展此次研究,簽署相關研究文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臨床病理檢查,所有患者均進行子宮標本獲取,對子宮標本采用4%的甲醛進行標本固定,同時進行標本包埋與切片,標本染色后在光鏡下進行觀察,診斷標準為:肌層內與內膜以中間型滋養細胞為主,有明顯的淋巴細胞灶性浸潤,原有組織良好,部分結構未發生改變;同時采用免疫組織化SP法進行各項胎盤激素檢查,對其抗體進行標記[2]。
1.3 觀察指標
觀察臨床病理檢查結果的特點。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2.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參考值。
2 結果
病理檢查特點:以中間型滋養細胞為主;浸潤方式為:由中間向子宮壁淺肌層及血管壁浸潤,具體患者臨床狀況的相關內容,見表2。
67例患者 孕周在39-41周不等,均有明顯的產后出血癥狀,伴有子宮收縮乏力,部分患者出現失血性休克,少部分患者出現前置胎盤 最大直徑為24cm,最小直徑為7cm,病變體積最大可至4800cm3左右 以子宮全切除術和子宮次全切術兩種方式為主,輔助藥物治療。 死亡4例,6例預后不良,57例預后恢復良好 子宮全切除標本:胎盤子宮內膜面粗糙,呈暗紅或者灰紅色;子宮明顯呈彌漫性增大,偶見血凝塊附著;子宮次全切除:宮內活檢,零碎組織呈白色或者灰色,病理檢查多個細胞形態有變化,主要病變部位在淺肌層,滋養細胞有明顯的浸潤擴張特點,免疫組織檢查HPL呈陽性
3 討論
超常胎盤部位反應是胎盤種植部位發生過度反應的一種非惡性病變疾病,患者通常有流產病史或者妊娠病史,其臨床病癥主要為產后頑固性出血,還可出現產后大出血,病癥早期無典型病癥,因此早期診治困難,病史與臨床病癥等方式不能較好的進行診斷,目前臨床主要的診斷方式為病理檢查[3]。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超常胎盤部位反應產后大出血所有患者均有妊娠或者流產史,病理特征為:中間型滋養細胞向血管壁與平滑肌層浸潤性擴張,病變血管呈擴張狀態,且有纖維束樣的沉積物,因此影響平滑肌收縮,繼而影響產后子宮收縮,出現產后大出血。在病理檢查確診后主要的治療方式為子宮全切術或者子宮次全切除術,大部分患者治療預后狀況較好,少部分患者治療預后狀況不佳,少見治療預后不佳死亡的患者。綜合來看:這一病癥在臨床中病理檢查對病癥診斷與治療均有重要價值,現階段臨床診斷的主要依據為病理檢查結果,在實際臨床中對出現頑固性產后出血的患者需要及時進行病理檢查,排查或者診斷,及時進行臨床治療。
綜合全文得:在超常胎盤部位反應中病理檢查有重要價值,要提升其臨床診斷與治療價值,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其臨床病理特征。
參考文獻
顧偉勇,張麗虹,趙晨燕,等.不典型胎盤部位結節8例臨床病理分析[J].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7,33(11):1228.
赫東蕓,鄒云,唐莊艷,etal.不同胎盤位置的胎盤早剝對母嬰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9,23(01):38-41.
李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不典型宮內殘留物和胎盤部位滋養細胞腫瘤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7,v.32(7):1557-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