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奎



1950年國慶前夕,毛澤東在中南海設宴招待來自家鄉湖南的客人。宴會前,他拉著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的手,動情地向鄉親和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我的九哥。他家住在湘鄉十四都,是我的姨表兄。沒有他,就沒有我。”毛澤東口中的這位“九哥”,就是他的兄長加老師——王季范。
助力求學
王季范,1885年出生,湖南湘鄉縣人,母親文氏是毛澤東母親的同胞姐姐,所以毛澤東與王季范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王季范是家中第二個兒子,在同族中排行第九,毛澤東親切地稱他為“九哥”。王季范從小受教于較有聲望的蕭竹軒先生,學習經史、古典文學,打下了較好的國學基礎。由于他聰穎好學、領悟力強,深受老師的器重,之后考入長沙優級師范(湖南大學前身)。當時,歐風東漸,新學興起,湖南風氣為之一新。王季范受到維新派人士的影響,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啟蒙教育,思想不斷進步。
毛澤東小時候常去位于唐家蠔的外婆家玩。在這里,他認識了在外婆家寄瀆的姨表兄王季范。王季范為人正直、助人為樂、待人和藹、生活簡樸,是當時家族里年輕一輩中學歷最高、知識最淵博、思想最活躍的,因此頗受大人們的喜愛,是父母教育小孩的榜樣。毛澤東十分崇拜王季范,視他為心中的楷模。王季范也特別喜歡聰慧誠實、勤學好問、志向遠大的毛澤東,并發現他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潛質,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所以每當毛澤東虛心求教的時候,王季范總是耐心講解、熱情施教,還鼓勵他繼續求學,接受新式教育,有時還把毛澤東帶去家里互相切磋,一起玩耍。
1910年,受王季范的影響,毛澤東向父親提出進新學堂繼續讀書的要求,卻遭到了父親毛貽昌(字順生)的強烈反對,毛澤東請表兄王季范來為自己“說情”。王季范旁征博引,向姨夫解釋讀書的種種好處,以及念書對于未來的重要性,誠懇地勸說姨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毛澤東的父親終于同意了兒子繼續求學的要求。毛澤東在東山小學讀書期間,和王季范多有書信往來,王季范也多次贈予毛澤東書籍。有一次,王季范給毛澤東寄來了康有為的《大同書》,毛澤東便如獲至寶、仔細研讀,并寫了心得和批語。據湘鄉市《文史資料》記載:“毛澤東的父親舍不得給兒子支付昂貴的學費,是王季范慷慨解囊,一次就從家里拿出大洋一百元。”
離開落后而閉塞的韶山,進入東山高等小學堂,成為了毛澤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轉折點。為此,毛澤東很感激這位幫助白己進入新式學堂、幫自己打開了通往外部世界廣闊天地大門的“九哥”。
1911年,王季范從長沙優級師范畢業后,任教于湘鄉駐省中學。這時,毛澤東也正想去省城繼續深造。于是,在表兄王季范的再次幫助下,毛澤東順利地進入了湘鄉駐省中學。初到省城長沙的毛澤東,人地兩生、身無分文,王季范給予他很大的幫助和照顧。來自山區的毛澤東難以負擔數量可觀的報名費和書本學雜費,王季范就向學校寫了欠據,承諾可從白己的薪水中為毛澤東逐月扣除:湘鄉駐省中學不提供住宿,王季范就從白己家狹窄的住房中騰出一間給毛澤東住,自己和妻子、孩子共擠一間;家里僅有的一張書桌,也是先讓毛澤東做功課,等他做完功課后自己才開始批閱學生的作業,直到深夜人靜。在與“九哥”的朝夕相處中,毛澤東耳濡目染,學到了很多治學讀書的理念,懂得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視野得到了很大的開闊。
1914年,湖南公立第一師范學校與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合并組建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簡稱第一師范)。毛澤東轉入湖南第一師范讀書后不久,王季范也受聘到一師范任教,并擔任學監。這樣,毛澤東就直接受教于王季范。他們之間接觸、交流的機會更多了,情誼也更加深厚。王季范熟讀經書,古文功底深厚,教學很有方法,在師生中頗有威望。毛澤東愛用文言文作文及詩詞,一有新作時常要先送表兄處,切磋探討。王季范還輔導毛澤東閱讀了《楚辭》《昭明文選》《韓昌黎全集》《資治通鑒》以及《曾國藩家書》等經典書籍,這為毛澤東的古典文學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17年11月,毛澤東當選為第一師范的學友會總務,主持學友會日常工作,得到過王季范的多方指導。如毛澤東主辦第一師范工人夜學時,曾多次到王季范主辦的“平民教育”課堂學習取經,毛澤東將當時第一師范的工人夜學,辦成“改造社會”的重要講堂。
挺身排險
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期間,王季范不僅在生活上、經濟上多處接濟毛澤東,還十分關注他的學業和思想進步,對毛澤東在新思潮影響下參加的進步活動也是十分支持。毛澤東當時十分不滿學校里帶有濃厚封建教育色彩的教學內容和管理制度,他經常觸犯學校當局的封建戒令,引起一些保守師生的非議,為此毛澤東多次產生退學的想法。面對非議,王季范一方面與毛澤東的老師進行溝通;另一方面,對毛澤東的情緒進行多方幫助和疏導。同時,毛澤東胸懷大志,為“改造中國與世界”而孜孜求學、勤勉奮進,也使王季范深為敬佩。
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接觸了很多先進思想,常與蔡和森等人一起討論時政、探求真理,組織和領導了一些學生活動,但也惹出一些麻煩事來,常常是王季范為其出面斡旋、多方溝通,方才轉危為安。1915年,湖南省議會公布了一項新規定,從秋季開始,每個學生要繳納10元學雜費,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身為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校長的張干不管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堅持執行該規定。該校學生對此議論紛紛,尤以家境貧寒的學生強烈反對張干的做法。他們在毛澤東的組織領導下,在學校掀起了聲勢浩大的“驅張運動”。毛澤東親自執筆起草了一份《驅張宣言》,宣言中歷數張干辦學無方、貽誤青年的種種不足之處,文筆犀利火辣、一針見血。《驅張宣言》寫好后,同學們均拍手叫好,于是連夜趕印傳單,并在校內廣泛散發。張干勃然大怒,為此要開除以毛澤東為首的17個“鬧事”的學生。得知消息的王季范十分擔心毛澤東,既怕毛澤東的學業受到影響,又為張干的獨斷專橫而氣憤。他即刻與楊昌濟、徐特立、方維夏等校內素有威望的教員組織召開了一個全體教職員工大會,為學生們鳴不平,對校長張干施加壓力,最終迫使張干收回對毛澤東等人的開除處分,改為記過。解放后,毛澤東曾在與王季范、周士釗等人的一次會面中談到此事,仍記憶尤深,對王季范深懷感激之情。
毛澤東從第一師范畢業,走上革命道路后,與王季范的交往并沒有中斷。毛澤東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創辦文化書社、組織俄羅斯研究會、領導湖南自治運動、組織助工儉學運動等,都得到王季范的大力支持。
第一次大革命中,毛澤東在湖南投身于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曾數次遇險,遭到反動派的追捕,王季范便利用自己在教育界的聲望和地位掩護他脫險。1925年8月,帶病回故鄉韶山開展農民運動的毛澤東遭到反動軍閥趙恒惕圍捕,韶山的共產黨員事先得到情報,掩護他秘密轉移到長沙。期間,毛澤東秘密來到王季范家里,告訴他自己遭追捕的險情,要表兄幫他準備幾套換洗的衣服和一些盤纏,以作前往廣州之用,還委托王季范設法通知在韶山的楊開慧,要她攜孩子岸英、岸青隨后前往廣州。為確保毛澤東的安全,王季范立即將他護送到樂古道巷顏子廟的湖南私立平民女子職業學校,安排在政治上比較可靠的湘鄉籍教師譚泮泉處住宿。第二天清晨,毛澤東裝扮成商人模樣,由韶山地下黨負責人龐叔侃和工人骨干周振岳護送,由株洲經衡陽南下,到達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
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前,曾專程與王季范告別,說他這次要出一趟遠門。可這一次分別競長達20多年,二人再次相見時,已經是建國后的1950年了。王季范雖與毛澤東天各一方,但他時刻惦記著表弟毛澤東的革命事業,經常通過報紙了解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情況。雖然二人不像早年那樣朝夕相處,但為國為民的偉大情懷把二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毛澤東在前方領導革命時,王季范就在后方支持毛澤東的革命事業,配合毛澤東宣傳共產黨的革命思想和主張。 “九·一八”事變后,王季范印發《勵雪恥》《從軍詩》等宣傳品,痛斥國民黨政府的軟弱無能,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號召學生棄筆從戎,保家衛國。他告誡學生:“讀書莫忘救國,學有專長是為建設祖國,而不是為個人升官發財。”王季范雖沒有加入過任何政黨,但很早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他的家在長沙北門外三垣里,平時一些進步師生常到他家開會,討論時局,研究馬列。抗戰爆發后,王季范毅然送自己唯一的兒子王德恒奔赴延安。王德恒后來不幸被國民黨殺害。
1949年6月,湖南和平解放前夕,王季范參加了中共長沙地下黨領導的迎接解放活動。他通過長沙市工委與湘潭市工委取得聯系,在湘潭向解放區和毛澤東發電報,(當時因特務搜查甚緊,在長沙發報易被敵人查悉,故改在湘潭),報告“湖南和平起義可望促成”的可喜消息。8月,程潛、陳明仁通電起義,使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免遭戰火的劫難,湖南獲得和平解放。中共中央隨后派出南下工作團到達湖南,接管湖南政權。此后,王季范連續3次致電毛澤東,對他領導的中國革命的勝利表示熱烈祝賀,并向毛澤東提出“用賢才、立法制、崇道德”的治國理念,其師生情、親友情、愛國情溢于言表。
情深意重
毛澤東一直沒有忘記這位德高望重、可親可敬的表兄。1950年9月,他派表侄女章淼洪返湘,迎接王季范和老同學、湖南第一師范校長周世釗上京會晤。恰巧,王季范因參加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已先期于1950年9月21日北上。到北京的第二天,王季范即前往中南海豐澤園與毛澤東會晤。分別20多年,兩人都感慨萬千。毛澤東久久握著王季范的手,深情地說:“九哥,終于又見到你了!”王季范眼里閃著淚花,激動地說:“潤之啊,我早就想來看你了,23年時間,心里一直惦記著你呀!”宴會前,毛澤東特意向女兒李敏、李訥和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我的九哥,在我青年時期,給我很多幫助。沒有他,就沒有我。”席間,毛澤東與王季范一起暢談鄉情舊誼、談古論今,十分歡暢。
之后,毛澤東誠摯邀請王季范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新中國誕生后的第一個國慶節觀禮。毛澤東借此機會,親自把王德恒犧牲的噩耗報告給了表兄。毛澤東拉著王季范的手,哽咽地說:“九哥,你把德恒交給我,我沒有保護好他,難辭其咎啊……”當時,王季范已是60多歲的人,老年喪子,其悲痛自不待言!但是,此時此刻,他反倒顯得極為平靜,因為自從他把兒子送到延安跟毛澤東干革命那一天起,他就有了奉獻與犧牲的思想準備。兒子為國獻身,換來了今日國家的太平與安樂,足以告慰愛子于九泉。想到這里,王季范竟安慰起表弟毛澤東來:“潤之老弟,快莫這樣講!為了革命,你幾十年東奔西忙,拋家不顧。為了革命,表弟媳開慧命喪黃泉,澤民二十四弟、澤覃二十六弟血染疆場,如今你又把岸英大侄兒送到了朝鮮戰場……若論犧牲誰比你大!若論痛苦誰有你深!德恒以你做榜樣,為天下人的幸福作犧牲,他當含笑九泉,家人亦為他光榮!”“九哥”的深明大義,讓毛澤東十分感動。他懇切地對王季范說:“九哥,你說得極是哩!德恒是個好伢子,也是你做父親的教育之功!人民是忘不了的,我毛澤東也是忘不了的!你要節哀順變,照顧好他的一雙兒女,有何難處,可直接找我。我們是一家人!不必客氣!”
不久,王季范一家遷到北京宣武門一處胡同,毛澤東經常派秘書和子女們上門看望問候他。王季范也成為了毛澤東的座上客,經常陪同毛澤東接待來自湖南的父老鄉親和各界人士,如齊白石、章士釗、毛宇居等人。在北京住了一段時間后,王季范向毛澤東提出想去華北看看土地改革的情況。毛澤東聽后十分爽快地答應了,并提議:“你們可以走張家口、大同、太原、石家莊、保定再回到北京的路線。這樣兜一個圈子,多看一些地方。”王季范采取了毛澤東的建議。回到北京后,王季范向毛澤東作了匯報,并談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毛澤東聽后非常高興,認為在各地參觀是加強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一個很好的想法,可以大力推廣,
鑒于王季范對教育事業的杰出貢獻,中央人民政府把他作為老教育家安排在政務院參事室工作。爾后,王季范歷任湖南行政學院副院長、湖南省文史館館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從此,王季范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積極參政議政,從事調查研究,努力溝通民主人士與政府的關系,為下情上達、上情下達搭橋牽線。
此外,作為一個在湖南工作和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教育家,王季范一直為發展家鄉教育事業仗義執言、多方奔走。無論是幫助湖南一批老教育家落實政策,還是重修省立第一師范、建立湘潭大學,亦是擴建東山學校,他或向上反映,或獻計獻策,或籌資出力,無不盡心盡意,不遺余力。這些善舉,推動了湖南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湖南學界廣為人知。
王季范晚年不顧年高體弱,經常深入全國各地基層考察、了解情況。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王季范對家鄉的熱愛和思念難以言表。1971年4月,在家人陪同下,87歲高齡的王季范專程乘火車回到韶山。在韶山,他會見了30多位年逾古稀的故舊,或把臂問安,或抱頭垂淚,鄉情鄉誼,濃厚真摯。王季范動情地說:“今天回來看望各位,既是我的心愿,也是毛主席的安排。”在場的人聽了,格外激動。
1972年7月,王季范因病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隨后,在全國政協禮堂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追悼會,周恩來、郭沫若等國家領導人和知名人士出席。年近八旬、身患多種病痛的毛澤東得知這一噩耗時,悲痛不已,童年時教他讀書、帶他玩耍,上學受阻時為他說情,長沙求學時給予指導和庇護,軍閥追捕時不遺余力地奔走解救……相交幾十年來的種種情形一一涌上心頭。為了表達對這位亦兄亦師親人的哀悼,毛澤東特意囑咐身邊工作人員制作了一個花圈。花圈的飄帶上寫著: “九哥千古 毛澤東敬挽”短短9個字,飽含了毛澤東對表兄王季范的無限尊敬與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