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靜,姚洪心
(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上海200051)
在關貿總協定和世貿組織的框架下,對外貿易與環境保護關系的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熱點話題,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合適的平衡點尤為重要,生態傾銷便應運而生。貿易自由化進程的推進使關稅等傳統貿易工具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因此排污稅、排污權交易及綠色研發補貼等環境規制工具便被各國政府納入到本國的戰略性貿易政策中。
學術界之前對研發補貼進行了研究,但側重與企業自身研發支出、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傅利平等(2014)認為R&D 對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具有重要作用。丁凱等(2016)認為R&D 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有積極影響。關于生態傾銷的研究也逐漸完善,生態傾銷概念最早是由Barrett 提出的,他認為較低的環境標準會促使該國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隨之降低,進而加大生態傾銷的可能性。溫耀慶(2005)認為生態傾銷是某國廠商利用本國或國外低環境標準進行市場競爭的行為。本文利用我國各地區2008-2017 年的面板數據研究研發補貼對生態傾銷的影響,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有助于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 本文以2008-2017 年我國30 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為基礎進行分析,由于西藏數據缺失較多,故在研究中將其剔除,具體指標設置如下。
本文參考朱平芳等(2011)環境標準概念的界定,利用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數據,將污染相對排放強度設定為污染排放量與產值之比,對三種污染物進行加總平均得PX,某地區出口產品中包含的污染含量用相對污染排放強度與該地區商品出口額在全國出口額中的占比的乘積進行表示,即表示r地區的出口貿易額,EX為全國出口貿易總額。同時在考慮出口貿易是否構成生態傾銷時也要關注進口的環保程度,因此需要對生態傾銷引入進口貿易因素,指標設定與出口類似。最后,用單位出口產品中污染含量Per除以進口污染含量Pir進行衡量,即,若該指標大于1,則生態傾銷越大,反之則越小。
在實證中,ecod代表生態傾銷,研發補貼用rds表示,agdp代表人均GDP,ec為能源消費量,ftd為貿易依存度,ins代表工業結構,fai為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了使相關系數得到更好的解釋性質,將研發補貼、能源消費總量及人均GDP 等指標取對數。由于生態傾銷的動態調整過程需要考慮,故在實證中將滯后一期的生態傾銷作為自變量加入到模型中,同時研發補貼對環境污染和生態傾銷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因此為了使一部分內生性得到消除,本文在實證模型中將研發補貼的滯后一期也納入到模型中,所得兩個模型如下:

本文采用廣義矩估計方法使模型的內生性得到避免。由于系統GMM方法得出的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無偏的,所得結論相比差分GMM更可靠,因此本文主要報告系統GMM估計方法并同時列出差分GMM估計方法進行比較,所得實證結果如下表所示。
模型2-1 和模型2-2 的差分GMM估計結果見第1、3 列,系統GMM估計結果見2、4 列,結果顯示Sargan 檢驗的P 值大于0.05,即工具變量未過度識別。AR(2)大于0.05,可以認為原模型的誤差項無序列相關。回歸結果顯示,政府研發補貼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與生態傾銷呈負相關,即政府研發補貼的提高能夠激勵區域內企業開展清潔技術的研發,使生態傾銷的程度降低。結果顯示人均GDP 與生態傾銷為負相關,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上升,居民對高技術高環保的商品需求旺盛,使生態傾銷的動機減弱。工業結構結果顯示為正,表明隨著工業能耗的增加,該地區的生態傾銷越大。
上述研究表明未來政府要加強研發投入,促進創新技術發展,企業自身也要加大研發投入,只有擁有核心技術才能不被發達國家扼住發展的喉嚨。提高貿易開放度,合理引進外資,各地區政府在外資引進時要對高污染外資進行嚴格監管,避免我國成為“污染避難所”。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在制度方面對相關企業只為了發展經濟而忽視環境保護的做法進行規范,促使其完成改造升級并進行清潔技術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