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語義分析對歸屬于孤立語的漢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隱喻轉喻機制是我們進行詞義分析的一個重要依據。同時,隨著計算機科學的迅猛發展,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的語言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在此中物性結構理論尤其突出。物性結構理論源于生成詞庫論,對語義的精細化表達具有重大作用。語義的精細化表達對計算機信息處理和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都有很大的幫助。“心”是漢語的基本詞之一,在漢語詞匯系統和中文的日常交流中有著顯著的作用。基于《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在物性結構下結合隱喻轉喻機制,對以其為語素的雙音節名詞的語義分析,粗略探求這些詞匯中語素義和詞義之間的關系。
本文中隱喻指組成復合名詞的語素義和詞義之間有語言使用者心理上的相似性,且大多與外觀外貌、味道、習性等方面有關。而轉喻則是指構成復合名詞的語素義和詞義之間擁有相關性。轉喻識解主要是由一個域轉指向另外幾個域,也就是由部分轉向整體。
物性結構理論屬于生成詞庫理論,源于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生成詞庫理論自從提出后,不斷地發展完善,解釋單位從詞與詞之間延伸到語素與語素之間。
根據大量的語料調查,袁毓林(2014)為漢語名詞的物性結構劃分了十種物性角色:形式、構成、單位、評價、施成、材料、功用、行為、處置和定位角色。
名詞在每一種語言中都占據重要地位,而物性結構理論為名詞語義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本文結合物性結構理論和隱喻轉喻機制,對《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139個“心”族雙音節復合名詞的詞義途徑進行探究,如下表所示:

表1
語素義和詞義之間具有顯性或隱性關系。顯性即語素義直接相加組成詞義,或某一項語素義就是詞義;隱性即語素義通過比喻或轉喻來構成詞義根據所查語料,筆者發現,139個“心”族雙音節復合名詞中有 88個名詞的語素義和詞義是顯性關系,這類詞就不能以隱喻轉喻機制分析。以“靶心”為例:
靶心:詞義為靶子的中心部位。“靶”在詞中即“靶子”,“心”的語素義之一就是中心。兩項語素義相加成詞義。
通過分析,筆者發現,88個顯性關系的“心”族雙音節復合名詞中,除去語素義“二十八宿之一”,“心”的其他語素義均有涉及。其中,語素義“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直接參與了67個雙音節名詞的詞義形成,語素義“中心,中央的部分”直接參與了18個雙音節名詞的詞義形成,僅有“心臟”、“心窩”與“心肌”三個詞中“心”的語素義為“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
1.隱喻(包括前項、后項及整體)
構詞語素的前、后或整體語素義基于同詞義的相似性發生隱喻,包括構成角色、形式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規約化屬性。
(1)形式角色
形式角色主要是指名詞的分類屬性、語義類型和本體層級特征。
“心房”和“心室”分別指心臟內部不同位置的空腔。左、右心房和心室之間的間隔和瓣膜就像房間的門一樣,一個個空腔就像一個個房間。二者是通過后項形式角色的隱喻形成詞義。
(2)功用角色
功用,即功能和作用。若詞義與語素義的功用角色具有相似性,則詞義體現了語素義的功用。
心路:詞義范疇之一是指心理變化的過程,“路”是用來走的,有明顯的路線軌跡。
(3)施成角色
名詞物性結構的施成角色指的是此事物產生或形成的方法。
“心結”是內心中不易解決的問題,“結”就是打上疙瘩,內心不易解決的問題就像是給內心系上結。因此“心結”是語素義通過后項施成角色的相似性整合成詞義的。
(4)規約化屬性
規約化屬性主要包括評價角色、行為角色、處置角色等。
心潮:詞義是像潮水一樣起伏的心情,語素義整合所指“心中的潮水”。“潮”的行為角色本是起伏、奔騰、翻滾,在這里是借用心情的起伏與潮水的起伏的相似性。
2.轉喻(包括前項、后項和整體)
(1)構成角色
在雙音節合成詞中,語素義與詞義之間有三種關系:部分與整體、典型成員與整體范疇或密切相關的關系。
背心:不帶袖子和領子的上衣,語素義是“背部和胸部”。上衣只遮蓋了背部和胸部,語素義所指與詞義所指間存在密切相關的關系,基于構成角色發生轉喻。
(2)功用角色
本文對一例典型進行分析:
“心腹”和“腹心”的詞義范疇之一是指親信的人,“心”和“腹”二者都是人體的部位,執行很重要的身體機能,而親信的人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就像“心”“腹”對我們的重要性一樣。這是由于隱性功用角色的相關性發生的轉喻。
(3)施成角色
在轉喻關系中,名詞的語素義一般表現為動詞義項,在形成詞義時,轉喻為名詞義項。我們可以理解為兩者是由動詞義項轉換成名詞義項,并在施成角色上有相關性。如:
心裁:詞義是心中的設計籌劃,“裁”在這里的語素義應為“安排取舍”,心中的安排取舍后的結果就是心中的設計謀劃。
(4)規約化屬性
基于規約化屬性的轉喻,在所選擇的語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匠心”詞義的形成途徑是評價角色的相關性,:
“匠心”是指巧妙的心思,語素義的整合為“匠人的心”。因為匠人做事細致,做工經常非常精妙,所以我們一般評價匠人巧妙。。
在經過分析上述“心”族雙音節復合名詞的語素義和詞義的關系后,我們發現了以下幾點規律:
第一,在漢語“心”族雙音節復合名詞中,語素義和詞義是顯性關系的詞語多于隱性關系的詞語。這說明在形成詞語時,人們的認知并不會傾向于多種隱喻或轉喻,更傾向于簡單明了的思維。更加證明了語言是在給人們創造便利,它并不會演變成太復雜的形式或不易懂的含義。
第二,在隱性關系的詞語中,語素義基于轉喻構成詞義的現象大于隱喻現象,而且與其他類型名詞不同的是,“心”族雙音節復合名詞中多是前項或者后項隱轉喻。而“心”作為本文論述的中心詞并不會發生太大變化,這是因為“心”在漢語中基本詞,其構詞能力強,但又不會在原來的語義上有太大的改變。
第三,除了隱性關系或顯性關系形成的詞義,在漢語“心”族雙音節復合名詞中還有兩個名詞無法分辨語素義和詞義的關系。例如花的雌蕊的組成部分“心皮”,以及糕點之類的食品“點心”。
本文以《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心”族雙音節復合名詞為研究對象,結合隱喻轉喻機制和物性結構理論,分析上述對象詞義形成途徑,發現了詞義形成的幾點整體性規律。
經過分析,筆者發現顯性關系和隱性關系的“心”族雙音節名詞所占數量并不相等,顯性關系的詞語明顯多于隱性關系的詞語。在隱性關系中,語素義基于轉喻構成詞義的現象大于隱喻。其中“心”族雙音節復合名詞的前、后項隱轉喻多于整體的隱轉喻,并且“心”的語素義和詞義聯系緊密,很多詞語中“心”的語素義在詞義中并未改變。這些現象說明了人們在認識了解這個世界,或者說在組詞成義時,更加傾向于直觀的直覺與感受。
物性結構對我們分析詞義、探究語義有很大的作用。目前已有學者在根據此理論建設漢語復合名詞語義信息標注詞庫,這個詞庫是中文信息處理的一大成果。但是,本文對這些詞義形成途徑的分類不夠細致,也未全面分析“心”族詞的詞義。在隱喻轉喻和物性結構上,對“心”族雙音節復合名詞的定量定性分析,這都是下一步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