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利, 馬全朝, 張邵杰, 劉紅敏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省豫南農作物有害生物綠色防控院士工作站, 河南 信陽464000)
《生物農藥》課程介紹了生物農藥的定義與分類、研究歷史、國內外研究開發、生產和應用概況、發展前景、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等,并重點講解了各類生物農藥(包括植物性農藥、真菌源農藥、細菌源農藥和病毒源農藥等)的作用機制、作用方式、作用特點、使用方法、防治對象和優缺點以及目前國內外轉基因植物開發研究和應用情況等[1]。《生物農藥》是植物保護、農藥技術及相關專業本科生拓寬專業知識面的主要課程。目前,大部分農林院校的植物保護及相關專業都開設有《農藥學》或《植物化學保護》課程,然而生物農藥一般只作為其中一部分進行講授,不系統或深入[2]。因此,為了全面而深入講授該課程,信陽農林學院特將徐漢虹主編的《生物農藥》設置為植物保護專業學生的限選課或任選課,課程總學時26學時,每周1次課2學時。該課程以前續課程《普通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雜草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植物化學保護》等專業核心課為基礎,是對各課程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生物農藥的主要種類、防治對象與方法,認識生物農藥在無公害食品以及綠色食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其研究進展和目前發展趨勢。為提高植物保護專業《生物農藥》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針對該課程的特點和信陽農林學院植物保護專業開設現狀,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
《生物農藥》是信陽農林學院植物保護專業學生的限選課,在大學四年級上學期開設。由于受到考研和就業方向分流的影響,大部分大四學生對本學期課程(包括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聽課注意力不集中。部分意向考研學生不參與課堂教學,私下復習考研內容;部分意向就業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該現象嚴重挫傷了任課教師備課和講課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加之教師采用PPT課件進行常規理論授課無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鑒于此,在既定培養方案情況下,亟待任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模式探索,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主動性。
授課方式由原來以任課教師為主的PPT課件常規理論授課,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角色體驗式教學。選擇《生物農藥》課程的植物性農藥、微生物源農藥和轉基因植物3個重點章節的20個知識點,作為學生角色體驗式教學的備選題目(表1),安排學生從所選題目中涵蓋生物農藥的作用機制、作用方式、作用特點、使用方法、防治對象和優缺點以及國內外研究進展等方面查詢資料和制作PPT。
具體實施方案:任課教師課前發布任務,提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植物保護本科專業1個班的20名學生分為10組,2人1組,每組分別選題2個,先依次進行選題一的比賽。在總結學生選題一課件和角色體驗授課表現優缺點的基礎上,再進行選題二的比賽。原則上,每組按照學生的喜愛和能力進行自由分工:1人負責文獻資料收集和制作PPT課件,1人負責角色體驗教學(講解體驗時間15 min)。整個過程不但強調團隊分工合作,而且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緊密連接的環節:課前學生查閱文獻,完成資料的收集與PPT制作;課中進行角色體驗教學及評分和集體討論;課后安排學生根據課中發現的問題,修改與完善PPT。

表1 資料收集與PPT制作的選題
為了客觀、公平合理的評價學生在資料收集、課件制作和演講一系列環節中的具體表現,特制定具體的評分標準(表2),從開場介紹及綜合印象、演講內容、演講技巧和PPT設計與制作技術4個方面綜合評價每組學生的表現。每組組長對照評分要素和評分標準,給參與角色體驗的每組學生打分,取其平均值作為該組角色體驗學生的具體得分。

表2 學生資料收集PPT制作與演講評分標準
將學生分組角色體驗式教學評分通過SPSS 16.0的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較差異,并用Microsoft Excel 2010制作直方圖(圖1)。從圖1看出,第1次選題第1組選題印楝素和第2組選題魚藤酮同學的平均成績分別為81.78分和85.11分,差異顯著,均顯著低于其他組同學的平均成績。第9組選題辣椒素和第6組選題藜蘆堿同學的平均成績分別為93.56分和93.11分,無顯著差異,均顯著高于第1組、第2組、第3組和第8組同學的平均成績,與其他組間無顯著差異。說明,之后分組選題的同學在收集材料、制作PPT和演講過程中,吸收了之前分組同學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改進了PPT制作技術和角色體驗講課水平。
第2次選題各選題小組同學均較好地改正了第1次選題時在文獻資料收集、PPT制作和演講環節的缺點。其中,第8組選題質型多角體病毒同學的平均成績最低,為89.22分,與第5組選題蟲霉和蠟蚧霉、第9組選題轉基因植物同學的平均成績差異顯著,與其他組無顯著差異。第9組選題轉基因植物同學的平均成績最高,為94.11分,與第1組和第8組間差異顯著,與其他組間顯著不差異。
通過學生分組進行文獻資料收集、PPT制作和課堂角色體驗演講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角色體驗的課堂演講及評分活動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2次選題體驗的情況看,學生會根據角色體驗的課堂反饋,有意識地及時完善資料收集并改進課件制作和講課水平。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組間差異顯著(P<0.05)。
圖 1學生分組角色體驗式教學第1次(左)和第2次(右)選題的資料收集、PPT制作與演講成績
角色體驗的全過程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以興趣為導向,自主分組選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不僅成為教學過程的參與者,也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學習,不但要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和分析問題,學會合作、傾聽與表達,還要學會質疑并發表個人觀點和建議。
資料收集和PPT制作與演講不僅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精神,還培養學生客觀分析事物的科學精神和能力。在整個角色體驗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必要的討論與總結,對重點、難點進行分析,對學生的PPT制作水平、講解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等進行討論和評價。另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評分標準給每組組員表現評價打分,找出彼此的優點和缺點,對照差距,加以總結,以便于完善提高。同時,也為學生大四下學期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PPT制作與答辯奠定基礎。
目前,《生物農藥》的課堂教學主要集中在各種生物農藥的理論知識方面,總課時26學時,沒有安排實驗或實踐學時。鑒于大部分學生對《生物農藥》課程認識不足,有必要加強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體會到生物農藥在可持續生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學生通過《生物農藥》課程學習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3-4]。因此,建議在今后的培養方案修訂中,增加實驗或實踐設計環節,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開設植物源、細菌源、真菌源和病毒源農藥等常用室內生物測定方法或田間藥效試驗,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以鞏固學生所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驗設計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