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翁擁忠 降擁四郎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7)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人文資源是旅游的核心資源。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可以豐富旅游內容,提升旅游文化內涵,這符合當下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適應消費升級的蓬勃勢頭[1]。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屬橫斷山系北段,是西藏通往內地的重要門戶,是康巴文化的腹心區域和南派藏醫藥后期發展中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的人文景觀。隨著全域旅游、全民旅游熱的興起,旅游產業成了甘孜州的重要經濟來源,若能有效整合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并與旅游產業相融合,注重產業品牌升級,必將有助于提升區域旅游文化軟實力,激發旅游市場生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本文圍繞甘孜州藏醫藥文化特色資源和旅游產業發展趨勢,以文化旅游融合為主題探討甘孜州南派藏醫藥文化如何與區域旅游融合,有效保護和發展南派藏醫藥文化傳承,更好地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發展。
甘孜州位于康巴藏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藏醫藥、宗教、藝術、民風、習俗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成為藏學研究者的重要考察基地之一。多樣的氣候環境和險峻的地理環境繁衍了甘孜州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元化,目前甘孜州已建成了47個國家A級旅游景區,8個省級“非遺”體驗基地[2],擁有情歌故鄉、南派藏醫藥發展中心等美譽。近年來甘孜州加大旅游產業發展力度,著力打造了以瀘定橋為主的紅色文化主題旅游,以稻城亞丁為主的自然景觀主題旅游,以甲居藏寨為主的民宿風貌主題旅游,以格薩爾、德格印經院為主的康巴文化主題旅游等,形成了甘孜州旅游業欣欣向榮的景象。
隨著雅康高速公路建成和雀兒山隧道通車,康定、稻城、甘孜機場的相繼運營,甘孜州旅游交通服務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吸引了諸多的海內外游客。近四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甘孜州旅游人次和旅游經濟收入實現了飛躍式增長,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楊震之等認為,按照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中國的旅游業已進入到穩定階段或衰落階段[3]。筆者認為,圍繞近年來國家提倡的全域旅游、康養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進行文旅融合,整合區域內特色文化資源,實行區域聯動,推動發展甘孜州文化旅游產業,有助于提升甘孜州文化旅游形象,建立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表1 近4年甘孜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經濟收入
(注:數據來源于《甘孜州政府工作報告》。)
歷史上甘孜州是川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借助川藏茶馬古道,境內呈現出了藏、漢、彝等多民族文化習俗共存景象,實現了多元文化的互鑒互通、不同民族文化習俗大融合的格局。高山峽谷、大江河流的阻隔,導致同一民族在東、南、北不同區域的民俗文化差異較大,形成了建筑、服飾、習俗等文化的地域差異和多元化。此外甘孜州還吸收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形成了多元宗教和諧共存的局面。受藏傳佛教文化習俗影響,甘孜州命名了諸多圣山神跡,神境神跡的祭祀習俗隨之興起,展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局面。甘孜州境內多元文化共存、共融的局面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表1 甘孜州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藏學》2012年第4期。)

表2 甘孜州多元化民俗習俗節日

表3 甘孜州境內圣山神跡分布
甘孜州東連四川阿壩和雅安,南臨四川涼山和云南迪慶,西與西藏昌都隔江相望,北壤四川阿壩、青海玉樹和果洛,全州總面積15.3萬平方千米。甘孜州氣候多樣化、生物多樣性孵化了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和生物族群,被譽為“蜀山之王”“中國十大最美名山”的貢嘎山,秋景迷人的稻城亞丁等成了州內熱門的景點;理塘、石渠、色達、塔公等地草原的夏季被裝點成五彩的花海,夢幻般的景色成了游者向往之地;八美的墨石、新龍的七彩丹霞、海螺溝的紅石灘等特色地貌成了旅者賞玩的重要驛站等等。甘孜州境內有豐富、奇特的自然資源景觀,雪山、冰川、草原、湖泊等構成了一幅幅壯觀的自然畫卷,提升了甘孜州旅游資源的知名度。
甘孜州雖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多元文化資源,但由于交通條件、地理環境、基礎設施等因素制約,還未形成串聯式、規模化的旅游環線,只能是粗放式的對外開放,不能有效地促進旅游經濟發展。將來川藏鐵路和甘孜州境內多條高速公路竣工后,甘孜州旅游人次必然迎來新的高峰,轉變目前粗放式旅游模式,刺激旅游消費,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是關鍵。筆者認為,一流的消費必須有一流的服務能力做支撐,甘孜州雖有一流的旅游資源,但缺乏有效整合和合理開發。應深入挖掘南派藏醫藥特色地域文化,緊扣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康養旅游等主題旋律,打造特色地域文化、特色自然景觀、特色文化產品等為主體的環線旅游。
藏醫藥起源于藏族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是緩解機體和心理疾患的一種醫學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和融合了中藥以及古印度等地民族藥學思想,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健全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傳承延續至今,具有悠久的歷史積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醫學的一顆璀璨明珠。在漫長的藏醫藥發展歷程中,今甘孜州境內涌現出了一大批藏醫藥專家學者,以司徒曲杰迥勒為首的智者們將南派藏醫藥的精髓傳播開來,創建了八邦寺等藏醫藥學校,培養了許多藏醫藥后繼者;他們致力于臨床技巧、炮制技藝、鑒別方法等實踐經驗的積累,實現了藏藥新藥研發、著書立說等目標,讓甘孜州的藏醫藥得到了快速發展,使得南派藏醫藥的發展重心轉移至甘孜州,成為南派藏醫藥的后期發展中心。2006年國務院將“甘孜州南派藏醫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甘孜州的特色地域文化中融入了藏醫藥的飲食、行為等,在潛移默化中受藏醫藥文化熏染,藏醫藥文化成了最受百姓歡迎的診療服務之一。近現代隨著藏醫藥院校教育的發展,藏醫藥人才培養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一體化的培養模式;目前西藏、青海、甘肅等地正在加快完善藏醫藥專業技術人才的學歷提升計劃,行業中博士、碩士占有比例很高。甘孜州的藏醫藥人才隊伍學歷梯隊建設較同類地區存在一定差距。甘孜州藏醫藥行業中碩、博士學歷人才比例相對較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藏醫藥的發展。

表4 甘孜州歷代藏醫藥家及學術影響力簡表

表5 甘孜州歷代代表性藏醫教學、實踐基地信息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亞健康人群急劇增加,政府大力提倡發展康養旅游,針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消費群體,發展康養旅游基地可以順應市場發展趨勢。甘孜州的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和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必將吸引龐大的消費群體。康養的主體是養生文化,藏醫藥對關乎防護疾病、生命健康的養生知識有較深的認識,藏醫藥養生文化有機融入旅游產業,可以高效滿足消費群體康養需求,可以彰顯藏醫藥養生保健的特色。甘孜州南派藏醫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來,對它的保護僅停留在文獻整理和臨床經驗傳承層面,對它的文化內涵、文物實物、診治技巧、炮制技藝等未能進行系統深入挖掘保護。開展藏醫藥文化與旅游相融合的文旅融合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護南派藏醫藥文化傳承,系統挖掘南派藏醫藥的文化內涵,更好地推廣宣傳南派藏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甘孜州文化旅游服務項目,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文化旅游是指游客通過各種形式體驗、感知、了解當地文化內涵的過程,是將當地文化轉化為產業的重要形式和有機載體[4]。因此,圍繞甘孜州文化旅游產業項目,梳理南派藏醫藥的文化特色,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找準兩者的切入點發展文旅融合產業,可大大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
康養旅游就是健康和養生旅游的簡稱[5]。藏醫學對健康養生有獨特的認識,在藏醫藥理論的指導下實現人類未病養生保健和已病治療康復。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記載有健全的養生保健理論體系,其主要體現在藏醫飲食和行為療法,且適宜于推廣運用。
甘孜州境內旅游資源豐富,有很多區域氣候環境適宜開展康養旅游,而藏醫藥又有豐富的康養理念,應合理整合甘孜州重點旅游資源打造食(藥膳)、聞(藏醫音樂療法)、想(冥想)、嗅(藏藥熏香)、觸(藏藥浴、藏藥按摩)等感受藏醫藥的康養基地。不僅有緩解機體疲勞和慢性病,改善心理壓力和睡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體現南派藏醫藥地域文化的特色,彰顯藏醫藥的魅力。
南派藏醫藥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孜州是南派藏醫藥后期傳播、發展、延續的中心地帶,在藏醫藥傳承發展歷程中有獨特的理論建樹,儲存有豐富的藏醫藥文化資源。目前,甘孜州境內現存有許多古籍文獻、醫學文物、名家醫案、古跡遺址等藏醫藥文物;民間名老藏醫持有南派藏醫藥經方驗方、適宜技術、炮制技藝、診療技巧等秘訣,若不及時進行搶救性挖掘和活態保護,一大批藏醫學文物和秘訣瀕臨失傳斷代。圍繞甘孜州南派藏醫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搶救性挖掘保護南派藏醫藥文化勢在必行。文化博物館或陳列館,主要展示的是某地區的人文歷史文化底蘊,通過建立南派藏醫藥文化博物館或陳列館,將南派藏醫藥文物資源、文化技藝進行原真性活態保護,較好地復原甘孜地區藏醫藥發展的歷史足跡,有效地保護、傳承和利用南派藏醫藥文化資源,增強甘孜州地域文化特色和內涵。
在現代旅游發展中,單體、單區的旅游業潛力有限,應整合資源、區域聯動提升旅游吸引力,樹立區域旅游形象[6]。甘孜州境內旅游資源豐富,但由于交通等因素制約,未能有效整合資源,實現區域聯動,鑄成品牌旅游線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派藏醫藥是甘孜州特色地域文化,應加大對其利用,圍繞重點旅游景點,整合轄區內南派藏醫藥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文化融匯,構建轄區內文化觀光旅游帶。從眼看、鼻嗅、口嘗、手觸等多方位感受,打造南派藏醫藥體驗之旅。如以格薩爾文化、德格印經院等國家級旅游景點為依托整合藏醫院、八邦和宗薩藏醫藥實踐基地,開展觀光和體驗。整合資源開發文化旅游觀光帶有助于促進區域內文化旅游市場發展,促進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的交流,有利于規范化推廣原汁原味的藏醫藥文化。
生產、加工、銷售具有民族特色產品的企業是發展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持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對促進區域旅游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7]。甘孜州有得天獨厚的藏醫藥資源,可稱其為藏藥材的寶庫。縱向比較,近年來甘孜州中藏藥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橫向與同類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截至目前州內尚未成功引進一家藏藥生產企業運營投資,僅成了藏藥材原材料供應站,未能有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醫藥健康產品市場隨旅游業的興盛而發展,健康產品的良莠不齊成了最大的消費障礙,規范化生產和溯源化管理健康產品成了市場發展趨勢。筆者認為應以政府為主導,重新審視梳理甘孜州藏醫藥文化資源,圍繞甘孜州特色藏醫藥資源,從藏醫藥化妝美容、健康養生、資源種植、飲片加工等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招商。引進一批重文化、信譽好、思路清的企業,并為其提供合法優惠的投資營商環境持續扶持;抓住藏醫藥的特色優勢,推出一批深受消費者歡迎的藏醫藥特色產品;孵化具有行業發展前景的本地企業,將產品做細做精,將企業做大做強,反哺地方經濟。
甘孜州地處川西高原,是康巴文化腹心地帶,其文化多元化和生物多樣性特征催化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觀,使甘孜州成為探險旅游、考察研究的重要基地。本文以甘孜州文化旅游融合為視角,圍繞全域旅游、康養旅游理念,以南派藏醫藥文化為切入點,探討文化旅游融合視角下如何有效地將甘孜州南派藏醫藥文化傳承與保護好,如何將藏醫藥優質文化資源與文化旅游產業有機結合進行合理高效開發。文章從現狀分析、價值意義、發展對策三個層面對甘孜州旅游產業和南派藏醫藥文化進行了翔實剖析,認為通過開展藏醫藥康養之旅、創建南派藏醫藥陳列博物館、創建南派藏醫藥觀光旅游帶、研發藏醫藥特色產品等,對南派藏醫藥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可以有效地保護、傳承和利用南派藏醫藥文化資源,增強甘孜州地域文化特色和內涵,有效推動區域文化旅游項目,促進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