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婧
成本審計是審計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成本審計,可以識別和糾正成本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漏洞和不合理現象。成本審計對于軟件行業而言,尤其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與其他有形的產品和服務相比較,軟件產品具有高度抽象、虛擬等特征,通過采用軟件成本審計等途徑,來衡量軟件采購、軟件開發等活動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另一方面,軟件應用或者軟件產品往往針對類特定的具體應用,行業之外的人員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其相關的功能特征。目前,軟件成本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軟件管理和應用部門的充分認同,但軟件成本審計工作卻一直裹足不前,軟件成本審計的工作效果也往往差強人意。
為了提升軟件成本審計工作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對軟件成本審計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然后說明適用于通用類軟件的成本審計方法。對于通用類軟件的成本審計,應該以通用軟件產品的公開報價作為主要的審計依據,同時關注不同來源報價的合理性和可信度。除此之外,還應該關注招投標、采購流程的規范性和合理性等因素。
相對于傳統行業,例如建筑業、制造業等行業而言,人們仍然認為軟件行業的成本審計是一項無足輕重的工作,無論是軟件開發組織內部發起的軟件成本審計工作,還是由客戶和管理組織發起的組織外部的軟件成本審計工作,在目前的軟件行業都不具備普遍性。
首先,制約軟件成本審計工作普及發展的首要原因,在于人們低估了軟件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人們的印象中,軟件采購、軟件開發以及軟件維護等方面的工作,總是一些輔助性或者支持性的工作,遠遠算不上日常工作的主流。而且,軟件采購費用或者維護費用與動輒以十億百億計的傳統行業的項目預算相比較,軟件相關的費用幾乎可以忽略。雖然單一軟件采購項目的預算并不高,但隨著軟件在各行各業的普遍應用,軟件采購項目的數量正以井噴之勢迅猛發展,軟件采購金額在各種采購物品和服務中所占的比例在近年來保持了持續增長的趨勢。
其次,制約軟件成本審計工作普及化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軟件產品的特殊性。與其他產品或者服務相比較,軟件產品的可見性很差,如果不具備專業的業務知識和技術知識,很難真正理解軟件所具備的功能和技術特征。
正是上述兩方面的原因,導致了軟件成本審計工作目前舉步維艱的局面。要克服這種局面,就需要對癥下藥,采用合適的途徑和方法來解決上述的問題。
在實際工作中,軟件成本審計的對象種類繁多、各具特點,根據成本評估的特點,可以將軟件區分為通用軟件產品、定制軟件產品以及軟件服務,然后根據軟件種類的不同,各自選擇不同的關注重點----例如根據軟件產品的版本信息、軟件產品規模信息、軟件服務種類等相關信息,最后確定相應的成本評估方法。對進行軟件成本審計時,其審計重點也應相應地集中在不同軟件種類所采用的成本評估過程是否完整、評估方法是否正確以及評估結果是否客觀等方面。表1描述了通用軟件對應的主要類別。

表1 通用軟件類型列表
上表中所列舉的通用軟件,又包含不同的軟件子類型。在對通用軟件成本進行審計時,其所依據的審計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軟件成本審計工作流程圖
由于各類軟件的特點不同,針對各類軟件的成本審計關注重點也會有所差異。下面針對通用軟件進行成本審計時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進行說明。
通用軟件因為針對廣泛的不特定人群進行銷售,因而其開發成本和營銷成本可以不斷攤薄。例如某軟件開發公司推出了一款軟件成本評估產品,此時軟件公司可能會采用成本定價法確定其銷售價格,該公司假定該款產品的銷售期限為6年,預期售出的軟件產品數量為2000套,考慮到前期開發和管理成本,以及后續的營銷成本等,累計的成本總數為1800萬元,進一步考慮該軟件公司的盈利期望,假設期望的毛利率為50%,所以該款軟件的銷售價格即為13500元,1800萬元/2000*150%。對于那些采購該軟件的客戶而言,為該軟件所支付的直接采購成本即為13500元。除了上述的成本定價法,軟件開發公司還會根據市場因素等采用目標定價法。假如市場上缺乏同類軟件產品,則軟件公司有可能會設定遠高于成本的定價,從而賺取超額利潤。如果市場上缺乏上述的軟件成本評估軟件,則軟件公司就可能將該產品的定價調整為30000元,甚至更高的價格。
軟件公司具體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設置軟件價格,作為軟件采購方很難施加影響。因此,對于通用軟件的成本審計而言,軟件采購方往往被動地以軟件供應商所提供的市場售價作為成本審計的主要參考信息。需要說明的是,通用軟件產品的定價應該遠低于定制類軟件產品的價格,因為通用軟件產品的開發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營銷成本會在多個潛在的各戶之間進行分攤,而定制類軟件成本的分攤程度則要低得多。
下面說明根據圖1軟件成本審計流程所描述的10個通用審計步驟,如何對通用軟件成本進行審計,以及在審計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步驟1:設定審計目標——在進行成本審計之前,首先要確定每次審計任務的主要目標。例如審計采購預算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低價優先原則或者是否有相應的質量約束要求等。審計目標通常由審計管理部門確定,作為審計小組后續的制定審計計劃、審計執行、審計總結等工作環節的主要輸入。
步驟2:制定審計計劃——審計小組在接受審計任務之后,根據審計目標要求、審計對象的特點和復雜程度、可用的時間段、涉及的部門和人員數量等因素,制定審計計劃。在制定審計計劃的同時,被審計單位還需要根據審計要求,在審計訪談前向審計組提交相關的文檔、數據、軟件等信息。
步驟3:被審計人首次訪談——根據所采購的軟件種類,了解采購對象的特點,聽取被審計人員對于采購過程的完整介紹,被審計人員在實際采購過程中所履行的角色和職責,以及被審計人對于通用軟件采購過程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議。
步驟4:采購過程審計——完成審計訪談后,審計小組應對被審計單位所提交的審計材料、審計訪談結果進行一致性檢查,對于那些不一致的信息應該進行重點關注。例如在被審計人在審計訪談過程中,聲稱應用了專家打分法對供應商進行評價,但卻無任何相應的交付件能夠證明這一事實,這就說明在軟件采購過程中沒有遵循嚴格的專家打分法。
步驟5:采購結果審計——對于通用類軟件的成本審計,采購結果是否客觀、合理尤為重要。對于那些成本偏差過大,例如超出正負20%的情形,需要在進行二次訪談時重點確認。
步驟6:被審計人二次訪談——二次訪談的主要目的在于問題澄清,審計人員就前期在首次訪談、采購過程審計以及采購結果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做出解釋和說明,重點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不一致信息進行確認和分析。
步驟7:準備審計報告初稿——完成被審計人二次訪談工作后,由審計小組準備相應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應注重事實和證據,首先在審計小組內部進行評審,然后再并根據評審反饋對審計報告進行必要的修改。
步驟8:審計報告預呈現——審計報告初稿完成后,審計小組向被審計單位和人員呈現審計報告,被審計單位和人員在報告的過程中可以提出相應的修改意見,但修改意見必須佐以充分的客觀證據,例如各種紙質單據、相應的評標算法描述等。
步驟9:準備審計報告終稿——審計小組根據預發布過程中所接受的反饋意見對審計報告進行必要的修改,然后將審計報告終稿提交給審計管理部門進行批準,經正式批準后的審計報告終稿不得修改。
步驟10:審計報告正式發布——審計小組向被審計單位正式提交審計報告,被審計單位應根據審計報告中所發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整改措施。
通過遵循上述通用的軟件采購審計流程,審計小組可以對通用的軟件采購做出客觀、可信的審計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