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珊 陸秀頎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落實好教育扶貧相關政策,實現資助全覆蓋,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全面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是國家依法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2001年開始,國家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生資助政策,其主要內容是“兩免一補”。2007年秋季起,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都享受“兩免一補”,確定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的生活補助標準為小學生每天2元,初中生每天3元,(每年按250天計算,下同),資助為在校寄宿生的1/3。2008年秋季起,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學雜費。此后的2010年、2011年國家先后兩次提高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的生活補助標準,小學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即小學生1000元/年,初中生1250元/年。從2017年開始,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在繼續落實好農村學生“兩免一補”和城市學生免除學雜費的同時,向城市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推行部分教科書循環使用制度,對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給予生活費補助?!皟擅庖谎a”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后,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的負擔,保證了一大批貧困家庭子女的入學。但是該項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缺陷,并沒有讓所有的貧困學子享受到這一資助政策的陽光雨露。因此,建立健全的義務教育貧困學生資助制度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蒸湘區地處衡陽市西部,轄2鎮4街道,擁有普通初中5所,小學31所。2018年秋季,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23815人,其中初中生3281人,小學生20534人,其中初中寄宿生2579人,所占比例78.6%;小學寄宿生2537人,均為城市私立寄宿小學,所占比例為12.4%。初中寄宿生補助人數276人,所占寄宿生比例為10.7%,所占初中生總人數8.4%,按一學期625元的補助標準發放,發放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共計172500元,小學寄宿生補助人數為22人,所占小學寄宿生比例為0.87%,所占小學生總人數0.11%,按一學期500元的補助標準發放,共計11000元。
學生資助工作中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界定,各縣市區雖然都制定了相應的實施方法,從學生申請、學校評定公示、資助中心審核及資金發放這一系列程序,看似完整,但其中存在一些漏洞。首先在學生申請過程中,有些學生和家長為了獲得資助,虛擬家庭經濟困難情況;其次,出具其經濟困難證明的村委會(居委會),有時會出現把關不嚴的現象,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一些村委會(居委會)出于某種原因對于真正貧困生不愿意出具其證明。在學校評定環節,也可能出現“人情關系”,比如優先考慮那些成績優秀、遵紀守規的班干部以及領導親屬等,導致真正的貧困生不能享受到貧困補助。這都源于國家沒有統一的貧困生認定標準,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有漏洞可鉆。
現行資助政策的資助對象,只限于城鄉貧困寄宿生,而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則不能享受,例如非寄宿的城市低保、殘疾、孤兒、生病重疾等其他未納入到貧困補助范圍。

表1 蒸湘區2018年秋季學期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統計表
如表1所示,蒸湘區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20534人,非寄宿生17997人,所占比例為87.6%,初中生3281人,非寄宿生702人,所占比例為21.4%,其中各類經濟困難小學生為593人(其中雨母山、呆鷹嶺兩鎮農村小學困難學生257人),貧困生所占小學生總人數比例為2.89%,其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含建檔立卡、殘疾、農村低保、特困救助)(下同)人數為389人,占小學總貧困生比例為65.6%,其余為非建檔立卡城市低保和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204人,占小學貧困生比例為34.4%。初中貧困生為205人,占初中生總人數比例為6.25%,其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為118人,占初中總貧困生比例為57.56%,其余為非建檔立卡城市低保和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87人,所占貧困生比例為34.14%。由此可見,非寄宿生中也存在相當比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除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區政府給予“兩補齊”政策資助全覆蓋外,其余非建檔立卡的城市低保戶及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均未享受到國家資助政策。因此,建議將非寄宿生中的城市低保和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到國家資助范圍內。
以衡陽市為例,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66元/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737元/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563元/年,農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287元/年。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41元/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204元/年,其中教育支出3862元/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50元/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247元/年。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全市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將近翻一番,消費性支出也隨之增長,其中教育支出只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45%。然而國家政策規定的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的生活補助標準從2011年開始到目前為止,一直都維持在:小學為1000元/年,初中為1250元/年。經過電話詢問蒸湘區相關中學寄宿生的收費標準,以雨母山中學為例,每餐按照6元,一天的生活費為18元,一年的生活費用支出為18*250=4500元,呆鷹嶺中學的收費標準為5.5元/餐,一天的生活費為5.5*3=16.5元,一年寄宿生的生活費用支出為16.5*250=4125元,以上兩所學校都為農村寄宿學校,對比城市寄宿學校,以蒸湘中學為例,一年寄宿生的生活費用支出為4750元。數據表明,國家發放的寄宿生貧困補助過低,遠遠不能覆蓋普通貧困生的寄宿生活費用。
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資助標準一直都是統一的,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貧困程度,沒有區別對待,這對一般的貧困家庭來說有緩解作用,但對于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來說猶如杯水車薪,沒有這項資助金,他們可能連基本的溫飽都成問題。通過實地走訪調查,蒸湘區雨母山中學每年都有5~10個這樣的特困學生,要么父母因病去世,要么父母一方出現重大事故,另一方離家出走,學生跟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無經濟來源,靠低保維持生活。除了國家每年發放的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1250元/年外,其余在校費用都是學校補貼或者是社會捐贈。如果對這部分特困學生給予重點考慮,在補助資金方面予以適當傾斜,對學校、對學生本人而言都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把學生的誠信教育工作擺在首位,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申請過程中,一旦發現弄虛作假現象,一經核實,立刻取消其資助資格,并對作假者,也包括村委會(居委會)和相關經手人員進行批評教育,同時建立舉報制度和后續監督制度,保持對貧困生經濟狀況和在校期間消費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同時建立貧困學生信息庫,對學生的經濟狀況進行動態管理,對不符合界定標準的要及時退出。只有這樣讓每一環節無漏洞可鉆,無人情可送,才能讓真正的貧困生得到國家的精準資助。
1.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非寄宿學生救助機制,要求相關政府部門在國家“兩免一補”的基礎上建立家庭經濟困難非寄宿生補助機制,通過政府專項資金統一劃撥資金補助,讓非寄宿貧困生也享受到助學補助。
2.呼吁社會人士廣泛籌集社會資金,通過捐贈方式資助貧困學生,以政府部門為主體,帶動社會資源流動。例如,2019年11月9日,蒸湘區“關工委”“教文體局”“工商聯”“婦聯”聯合舉辦的“愛心成就未來,關愛貧困學生走進蒸湘”大型捐贈活動,籌集善款34.96萬元,讓219位貧困學生得到了愛心款物。
3.提升資助標準,與當地人均生活水平相適應。結合當地消費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適當增加資助比例和資助資金,建議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資助比例和標準與普通高中資助政策保持一致,在基本存量的基礎上也可以適當提升,讓貧困生享受到更多的資金補貼,而不會為基本的溫飽問題而耽誤學習。
4.明確資助等級,靈活運用資助比例。實施差異化資助,真正做到應助盡助,充分發揮資助制度的最大效益。建議對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進行調查,分為特貧困、較貧困和一般貧困,特貧困學生的補助為3500元/年,較貧困學生為2500元/年,一般貧困學生為1500元/年。另外,也可以縮小寄宿生生活補助比例,將一部分資金用于非寄宿貧困生。從目前蒸湘區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助學金的執行情況來看,非寄宿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要遠遠高于寄宿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特別是小學比例更高。通過走訪調查和電話詢問,以及查閱相關統計數據得知,雨母山和呆鷹嶺兩鎮14所小學2943個學生中貧困學生257人,占全區小學貧困學生593人中51.8%,而這兩鎮90%小學生都在學校搭餐,貧困程度遠高于城市小學生(只有城市私立寄宿學校才享有寄宿生補助政策),卻未享受到國家資助政策。建議將寄宿生的貧困補助可以適當調整比例到這些農村搭餐的貧困生身上,真正實現教育公平。
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公平地享受到國家資助政策的溫暖,既是為了呼應國家政策,也關系到貧困學子的切身利益。消除資助真空,助力貧困學子,完善義務教育階段資助制度刻不容緩,各級政府部門要積極建章建制,全面籌劃,有效資助貧困學生,打好教育扶貧攻堅戰,做到精準扶貧,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