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健康事業的發展,貴在理念先行,然后付諸行動。這就要求我們創新健康事業發展理念,推動新時代健康事業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健康中國,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他特別強調要樹立大健康的觀念,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
現代意義上的“健康”是一種整體健康觀,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無病即健康”概念,而是賦予了極其深刻的時代內涵。它不僅指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方面都處于完全良好的狀態,既有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等身體健康的問題,又有社會適應、環境健康和道德健康等。
過去,粗放型的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了環境污染、土壤變質、水質不安全等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給人民帶來了身心健康損害、健康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等一系列問題。
健康問題涉及面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結論,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中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占60%、環境因素占17%、生物學因素占15%,醫療衛生服務因素僅占8%。從政府履行公共健康職能來說,健康就不只是衛生健康部門一家的事,而是涉及衛生健康、環境保護、體育、宣傳等眾多職能部門。宏觀經濟、交通、農業、教育、住房、就業等部門制定的政策,都會對人民健康產生深刻影響。
要破解健康治理面臨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在工作中既不能把健康僅僅理解為看病治病,又不能就衛生抓衛生、就健康抓健康,必須跳出衛生小圈子,在全社會加快樹立大健康的理念和意識,加快形成大健康的環境氛圍,加快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部門共管、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大健康管理體制,形成真正的大健康工作格局。
要著眼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抓住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等重點環節,加快健康資源布局和優化配置,不斷提高保障全民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健康領域的具體體現。
過去,以治病為工作中心,使得人們和社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有病治病上,帶來了藥價高企、用藥過度等問題,看病貴、看病難問題社會反映強烈。與此同時,由于忽視疾病預防、降低健康危險因素等方面的作用,又產生了更多疾病問題。
有研究表明,我國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人數和成人肥胖癥人數逐年增多,醫療費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其中80%用于慢性病的防治,加重了個人、社會和國家的經濟負擔。
為此,要加快改變以治病為中心的舊觀念,把衛生健康工作中心放到人民健康上來。建立健全與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發展思想相適應的衛生健康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創建綠色服務新模式,將工作重點從臨床為重點的下游戰略轉變為健康促進為重點的上游戰略,從疾病治療轉移到健康危險因素的防控。
通過落實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和家庭、社會、政府部門的健康潛能和職能作用,普及健康知識,加強健康教育,增強健康意識,提升國民健康素養,實現涵蓋全體人民的全周期生命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從國體、政體及基本經濟社會制度上決定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宗旨、性質和目的,也決定了人民健康優先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必須按照健康優先發展的要求,加快樹立健康融入發展理念,整合健康領域相關政策,形成推進健康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一方面,有利于進一步健全健康領域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促進健康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解決好健康影響因素的廣泛性、社會性、整體性問題,有效逐步提升健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這就要求各地各級政府必須立足我國國情和階段性發展特征,加強統籌協調,打破行政壁壘,實現部門政策協同、工作協作,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突出人民健康目標,在各項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融入健康因素,在財政資金投入上向健康傾斜,把健康融入城鄉規劃、建設、治理的全過程,全面建立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系統評估各項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重大工程項目對健康的影響,形成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政策合力,全面提升人民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道路、制度、文化的理論和實踐必須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健康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涉及政府、社會組織、企業、醫院和公眾等多個主體,需要各個主體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享成果,做到全民共建共享。堅持政府統籌,強化政府履行公共健康服務方面的職能,補齊健康發展短板。
發揮社會協同作用,引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健康促進工作,為群眾提供多層次、個性化健康服務;擴大公眾參與,構建多層次、差異化的公眾參與全民健康路徑,加快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全民行動的共建共享健康發展氛圍。
在健康共建共享的過程中,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增強人民群眾健康服務的獲得感;落實好“關口前移、重心下沉”的要求,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與健康資源,實現全民健康覆蓋,增強人民群眾獲得健康服務的公平感;關注流動人口健康問題,為婦幼、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提供連續的健康服務,努力實現人人享受健康服務的目標;堅持保障底線原則,國家通過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性安排保障全人群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服務需要,從而維護底線公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讓人民群眾在健康中國的共建共享中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