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輝 梁時禹
清晨,廣東梅州豐順縣大龍華鎮長埂村鶴冠嶂上,村黨支部書記鐘石丹正帶領村民采摘新茶,采茶者中不少是村里的貧困戶。
“月收入能穩定在3000元左右,加上丈夫打工,家里一年的收入超過6萬元。”村民吳秀麗說,現在的生活越過越有盼頭。
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豐順著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一方面做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另一方面,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廁所革命等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全面優化人居環境。”
豐順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豐順著力發展茶葉、青欖等優質農產品種植,不斷促進產業興旺。
一系列組合拳成效明顯,豐順的農民錢包鼓了,農村環境美了,農業發展強了。
早上7點,砂田鎮黃花村村民李水源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要趁著立夏前播撒蔬果種子。鋤開土地,灑水,將事先搭建好的蔬菜架放到土中……每個步驟,李水源都十分熟練。“之前,我一個人能種5畝地,手術后完成1畝的播種已經是極限了。”他說。
因為患有心臟病,今年50歲的李水源不能干重活,勞動強度稍大些就感覺體力不支。回想起拿到診斷書的那天,李水源說像做了一場夢,“醫生告訴我需要手術治療時,我腦子一片空白,感覺像活在夢里。”
手術治療、藥物治療、術后康復……每一項費用都讓李水源難以承受,“家里住房沒改建,妻子沒工作,兩個小孩還要讀書,什么都需要錢,真是愁死人。”納入貧困戶名單的李水源嘆了口氣,話語間滿是憂慮。
為了給貧困戶提供穩定收益,豐順縣實施了扶貧小額信貸項目,通過政府貼息形式,以貧困戶的名義從豐順縣信用聯社、縣郵政銀行、縣農業銀行共貸出8151.65萬元,投入廣東藍田實業有限公司,每年固定分紅投資總額的8%,得到的收益全部按人數平均分配給每戶貧困戶,戶均收益達2400元。
同時,將7794.88萬元的資金分3次投入廣東天億事業有限公司開發的旅游項目中,旅游扶貧項目每年固定收益為8%。
兩項產業的分紅,使李水源一家年收入增加了4500多元。
在廣州市花都區駐黃花村第一書記李雄的引薦之下,李水源的妻子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月收入2300元。
“我種菜加上做些手工,每個月能有約1600元的收入,加上妻子的工資,一年的收入能達到4萬元。”李水源說,“房子政府幫著改造好了,妻子又有了穩定工作,還清債務、過上美好生活指日可待,想想就開心。”
在實施精準扶貧的過程中,豐順縣以貧困戶持續增收脫貧奔小康為主線,著力補齊農村發展短板,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就業創業,讓扶貧模式從輸血向造血、活血轉變。
依托百億電商支柱產業,打造扶貧車間、扶貧工作坊,豐順引導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與豐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簽訂電商扶貧合作協議,在全縣61個省定貧困村建立電商站點,推進消費扶貧,線上線下雙推動,將扶貧農產品銷售到全省各地。
同時,在各鎮、村滿足條件的屋頂,建立光伏發電板,以電生財。
截至目前,豐順61個相對貧困村全部退出,退出率為100%;5359戶14663人脫貧,脫貧率為99.93%;5203戶13876人退出,退出率為94.57%。
傍晚時分,陽光由烈變柔,大龍華鎮長布村的村民陸續到村里的小河邊散步。
石子步道,兩邊種著桂花和杜鵑,綠油油的草坪與清澈的河水消解了熱氣。旁邊的塑膠籃球場上傳來陣陣加油聲,一場激烈的籃球賽正在進行。
夜幕降臨,太陽能路燈亮起,村民們三五成群坐在涼亭里,吹著晚風聊著天,十分愜意。
該村黨支部書記謝耀峰介紹,河邊步道與綠化建設是去年6月完成的,總投資約100萬元。“除了省、市、縣政府投資,我們還號召鄉賢捐款,共同建設美麗鄉村,打造宜居環境。”
說起過去的河道,79歲的村民胡姜南直搖頭,“以前小河邊長滿雜草,還有村民建的雞舍、鴨舍,空氣中常有怪味,河水也不清澈。村里也沒有供村民休閑的地方,干了一天的農活后,大家就待在家里,遠沒有現在這般熱鬧。”
良好的人居環境既給農民生活送去健康,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又給農村帶來新氣象、新面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改善了農民的居住條件,也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
但在整治過程中,有許多硬骨頭要啃,如征地拆遷、改造方案群眾不滿意等,處理不好就會出現“干部干,群眾看”“干部勞心力,群眾不買單”的現象。
如何改?長布村的做法是模范帶頭、群眾參與。
村里河道長約兩公里,涉及30多戶村民的土地。“在整治人居環境的總費用中,沒有拆遷用地的補償費用,這意味著村民必須無償讓出土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并不容易。”謝耀峰說。
“我們成立了村民理事會,對清拆征地、河道改造等問題專門召開會議討論,動員村民參與到環境整治中。”胡姜南說。遇上不同意無償征地的村民,胡姜南會親自上門做工作。
最難的時候,他上門勸說了6次,“我把利弊和村民講清楚,告訴他們不要斤斤計較,一小塊地不值多少錢,但提升環境可是終身受益。”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打造,長布村河水清了、河岸美了,文明新風吹進了村里的家家戶戶。“亂扔垃圾的現象少了,來打籃球的人喝完飲料也會將瓶子帶走。”村民謝小華說。
長布村河道改造是豐順抓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豐順全面貫徹落實省、市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入推進“美麗豐順·美好家園”城鄉環境提升行動,通過模范帶頭、群眾參與,以城帶鄉、城鄉互動,進一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目前,全縣完成行政村規劃編制108個,“三清三拆三整治”完成率達100%,基本建成干凈整潔村184個,建成新農村示范村21個,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21個。
驅車行駛至鶴冠嶂的茶田,漫山遍野的綠意令人心曠神怡。正是采茶季節,長埂村的茶農們戴著草帽在茶樹間忙得熱火朝天,歡聲笑語在山間回蕩。
“今年氣候不錯,應該能賣個好價錢。”鐘石丹掐起一根小葉茶芽仔細地觀察著。鐘石丹是一名80后茶農,23歲開始與茶葉打交道,現在已成為一名掌握種茶、采茶、制茶等多種技術的茶葉能手。
本在市里工廠打工的鐘石丹,由于家庭原因回到農村,操持起祖輩留下的茶產業,“我們茶園最老的一棵茶樹已經有上百年歷史。”
她介紹,茶園內的茶葉共有4個品種,按照茶樹的年齡、種類、制茶工藝來劃分,每畝茶葉的平均產量為10斤。“按照茶樹種類可分為小葉茶和大葉茶,小葉茶產量較低,大葉茶產量較高。一般來說,茶樹年齡越大,茶越香,產量就越低。”
豐順深入推進“美麗豐順·美好家園”城鄉環境提升行動,通過模范帶頭、群眾參與,以城帶鄉、城鄉互動,進一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細致的管理、細膩的制茶手藝及良好的品質,讓鐘石丹的茶葉供不應求,每年都有大量茶商前來訂購。“光是春茶,一年的產量就有上萬斤。最好的茶葉能賣到6000元一斤,茶葉還沒開始采摘就被訂購了。”鐘石丹說。
當地山多地少,海拔較高,為高山綠茶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不少農戶也種植茶葉,但因各自發展,未能形成產業鏈,缺乏規模化、品牌化效應,難以提升鶴冠嶂的茶葉售價。“村子常住人口有68戶,種植茶葉的就超過50戶。”鐘石丹說。
2018年,還是村黨支部委員的鐘石丹決定成立長埂村鶴冠嶂茶葉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茶農共同致富,“我們和農戶約定,加入茶葉合作社之后,滯銷的茶葉按統一價格收購。”
同年,鐘石丹注冊成立鶴冠嶂茶葉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對鶴冠嶂茶進行培育、種植和品牌深加工。
2018年,豐順組團參加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在現場設立豐順高山茶展館,并舉行了豐順縣高山茶推介品鑒會。鶴冠嶂茶葉公司作為豐順茶企代表在現場進行推介,將鶴冠嶂綠茶品牌傳到全國各地。
“現在,公司年產量達4萬斤,收益達600萬元,純利潤達300萬元。”鐘石丹說。
同時,長埂村依托茶葉產業,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現在在茶葉基地上班,負責采茶、除草、澆水等工作,收入很穩定。”村民吳秀麗說。
豐順正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圍繞“抓龍頭、建基地、創品牌、帶農戶、促增收”思路,高標準高質量打造省級茶葉產業園,推動豐順高山茶產業全面發展。
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10.8萬畝,年產值達11億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此外,豐順重點推進全縣18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建設,依托茶葉、水果、紅薯、無公害蔬菜、水產品養殖、食用菌六大特色主導產業,全面推進產業建設,實現村村有產業、致富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