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懷維
【中圖分類號】
R181.3+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044-01
直腸癌屬于惡性腫瘤,臨床發病率較高。特別是在生活環境與飲食結構的改變,使直腸癌發生率顯著提高,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生命安全均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在臨床治療中,以手術治療為主,但中晚期患者的癌細胞無法全部清除,進而受殘留病灶影響而出現癌癥復發與轉移的情況。為此,在術后接受化療,可使超手術范圍殘余的癌細胞被消滅。但并非所有直腸癌手術患者都可以進行化療,仍需根據全面檢查結果,由醫生做出最終決定。
1?直腸癌術后是否一定要化療?
很多女性直腸癌患者在行手術治療以后會接受放療與化療治療。但因為患者的體質薄弱,容易引起陰道流血的情況。針對這一癥狀,是否仍有必要接受術后化療治療呢?如果服用蜂膠或者是蜂王漿等產品,能否使病情得到改善。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認為,腫瘤患者是不允許食用海鮮與雞肉的,以上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1]?
針對以上多種疑問,直腸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以后,是否一定要行化療治療的回答是不確定。最主要的原因是,化療的結論無法一概而論,必須結合患者實際狀況作出決定。
而對于蜂膠與蜂王漿等蜂產品而言,均為保健食品,并非藥物。如果患者經濟條件允許,則可以適度服用,使其康復速度加快,不斷增強其免疫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腫瘤患者,一般不能大量地攝入此類保健食品,而且也不應對其產生過多依賴。
對于腫瘤患者是不允許食用海鮮與雞肉這一說法,其科學依據完全不存在。在國內外的醫學學術領域都認為,針對惡性腫瘤患者,應當積極接受營養支持治療,為臨床治療工作提供必要的輔助作用。就其原因,科學合理地調整營養結構,能夠使腫瘤患者體質明顯增強,且免疫功能會改善。所以說,腫瘤患者應當在飲食方面,保證五谷雜糧、水果與蔬菜的合理化搭配,確保熱量、維生素、脂肪、蛋白質與礦物質的攝入量充足。特別是雞蛋、蝦類、雞肉、魚肉與大豆等,均為腫瘤患者必要的蛋白質來源。但是,腫瘤患者不應當偏食,同樣不允許暴飲暴食,避免使其胃腸消化功能受到影響。
根據臨床研究可發現,并不存在直腸癌患者接受放療與化療治療而誘發引導出血或者是宮頸內膜增厚的實例。但如果女性患者有陰道出血的情況,仍需提高重視程度。需接受婦科系統檢查,以免出現不可估量的后果[2]。
2?直腸癌術后化療的護理要點
如果直腸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行化療治療,則要在臨床治療中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優化預后效果,改善其生存質量。
①心理護理。患者因患有腫瘤疾病,所以心理壓力顯著增加,甚至會出現不良情緒。為此,在術后化療期間,護理工作人員應在心理層面給予必要的關懷與干預。可以向患者介紹主治醫生與護理工作人員的相關工作內容,使其了解科室環境,進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與此同時,還要向患者介紹有關化療藥物與注意要點等,使其能夠正確認知化療對癌細胞殺死的價值。這樣一來,患者不良心理狀態即可有效緩解,并增強其臨床治療信心。然而,護理工作人員在與患者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需科學合理地采取方式與方法,能夠靈活應用溝通技巧。
②要保證患者治療環境的安全與舒適性,定期清潔室內衛生。要求定期更換、消毒并清洗患者床單,使患者在輕松且溫馨環境中接受臨床治療。
③藥物化療護理。患者在接受化療治療期間,應對其使用的化療藥物特點形成深入了解,并觀察其是否存在不良反應,及時開展查對工作,使患者能夠嚴格遵循醫囑要求給藥。如果是靜脈穿刺治療,則要保證左、右肢體的交替性,以免患者有劇烈的疼痛感[3]。需要注意的是,化療使用藥物必須充分稀釋,滴注的速度不應過快,以免誘發嚴重的靜脈炎癥。在患者輸液的過程中,醫護工作人員還應當定時開展巡視工作,重點觀察并詳細記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同時,要事先制定搶救準備措施,一旦出現問題,能夠及時采取處理措施。
直腸癌患者需要接受較長的治療時間,且治愈率較高。但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對于是否接受放化療治療仍存在諸多疑慮。一般情況下,直腸癌患者術后是可以接受化療的,但仍有部分患者不具備化療體征。所以,在臨床中,應綜合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接受化療。若直腸癌患者術后接受化療,則要配合必要的護理措施,接受細致化護理服務,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通過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得以緩解,并積極配合化療治療。與此同時,要為患者提供良好治療環境,對化療不良反應及時處理,緩解患者疼痛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患者的治療信心不斷增強,堅持到化療結束。而且,化療護理能夠優化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紅軍.直腸癌術后需要化療嗎?[J].特別健康,2019(20):15-16.
[2]?鄒莉,寧珂雪.直腸癌患者化療術后如何開展患者護理?[J].養生保健指南,2019(45):128.
[3]?賴蘇何.新輔助放化療后行腹腔鏡手術與單純腹腔鏡手術治療直腸癌效果比較[J].醫藥前沿,2019,9(23):142-143.